教材分析
《跷跷板》课是青岛版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游戏中的科学》第三课。 “游戏”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跷跷板”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活动。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在玩跷跷板时回顾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杠杆尺“找到平衡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的手中找到杠杆平衡定律。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观察、经验和已有的经验对杠杆尺的平衡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了解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心人们利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愿意与他人合作、沟通; 愿意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改善生活。
3、了解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了解天平的主要结构,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支架、杠杆尺、钩码、秤、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1)游戏介绍: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对话:老师在这里做了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 请仔细观察,看看谁的发现更多。 (播放视频)
学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向上倾斜。
学生:它的两端一直在下落。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 看到这里判断杠杆平衡的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为什么跷跷板点燃后不断地上升和下降?
师:你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玩跷跷板时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跷跷板的一侧高,另一侧低。 重的一面将轻的一面向上压。
学生:跷跷板两边不平。
显示书中的图片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组织学生交流:
5. 总结并揭示主题(黑板上写的主题)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课件介绍新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 】
2. 勘探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猜猜怎样才能保持跷跷板平衡?
学生:我觉得可能和两边的重量有关系。
师:看来两边的升降与两边的重量有关。 还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我觉得除了体重之外,可能还和位置有关。 当我们玩跷跷板时,我们看到年轻的学生举起年长的学生。 仅仅与体重有关是不对的。
学生:老师,我曾经认识过一个大学同学。
师:看来这个现象也和职位有关。 那么位置指的是哪里呢?
保健中心。 即使轻的物体远离中心,它仍然可以举起另一侧的重物。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活跃,所有的猜测都有道理。 如何证明这些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做实验。
【设计意图:牛顿说:没有大胆的假设,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经常玩跷跷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在学习科学时,他们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如何平衡跷跷板”的问题做出大胆的猜测和预测,激发学生探索、实践和验证的欲望。 】
老师介绍杠杆尺和钩码
老师:我在左边第一个格子上挂了一个钩码,会发生什么? (左边沉下去)怎么做才能平衡呢? 你想让我做什么?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 如果你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你不能仅仅依赖一种游戏方式。 你需要很多玩法。 您还想如何玩来平衡杠杆尺?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果实验过程中需要做笔记,老师会鼓励他们。
(老师引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并询问他们的想法,为什么平衡?比较两侧,如果两侧的钩子数量相同会发生什么,如果两侧有相同的钩子会发生什么)不同的数字?)
【设计意图: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给予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计划的空间和信任,明确实验方法,并在讨论和交流中逐步完善实验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发展了个性,激活了思维。 】
4.思考结论、表达沟通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告诉我你用了什么方法吗? 结果是什么?
师:我们小组讨论一下吧!
老师:请组长找一位同学上前来,边讲边给大家演示,然后安排另一位同学根据演示的结果画图。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吗?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是否有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平衡法则?
展示与交流: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六张平衡图。 你发现了什么? 您认为哪些杠杆尺具有类似的平衡?
引导学生找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设计意图: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活动,让学生独立行动并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交流意识和参与意识。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
5、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老师:(展示课件)有一天,小老鼠和大象比赛,看谁能把跷跷板摆起来。 结果,大象叼起了小老鼠。 后来,小老鼠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把大象荡起来。 猜一下? 有没有办法赶走小老鼠?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例如将老鼠移离支撑点远一点,将几只老鼠放在跷跷板上等)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 你知道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天平、天平、体重秤;挑水时,把扁担放在两肩之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掉落;杂技演员走钢丝必须保持进行动作时的平衡等)
【设计意图:联系日常生活中寻找平衡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社会意识。 】
6.课后总结与评价、制作
1、同学们判断杠杆平衡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堂课可以用我们所了解的跷跷板原理揭开“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2、本课学生探索了有关平衡定律的知识。 你打算用它做什么? (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课后制作一些创意玩具。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体验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