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科普界压倒性优势、中关村笑话大师之称的中科院首屈一指的网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研究所,近日再次开工。
1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力支持的系列“科学公开课”首次正式启动。 官方介绍 这是一档针对中学生的科普节目。 其发布周期将贯穿整个二月。 每周二、周四、周六,“科学公开课”将推出由中科院科学家主导的课程,内容涵盖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宇宙与空间科学、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很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早期的研究所之一。 它成立于1950年,是一个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中级科研机构,开始了面向公众的科普工作。 乍一看,这似乎充满了反差。
虽然“科学公开课”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但作为一个大学毕业两年多的农民工,我发现上面提到的很多科学知识都有第一次学习的感觉(虽然工科知识)学生不看,化学物理学了很多年,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 所以像我这样的听众不用担心节目内容太简单。 如果你假期在家没事做,又对科普感兴趣的话,可以放心观看。
不过,与很多时候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不同,《科学公开课》每一期的主题都会更加贴近时事。 比如1月29日刚刚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质与月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文耀一期,本期主题是“流浪中的硬核科学”未来还将有“空间站有趣的空间科学实验”、“中国天眼逐渐开放”、“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等话题。
主题引人入胜,内容同样友好。 科学家们很机智。 例如,徐文耀院士在谈到悬疑片和科教片的区别时表示:
“科幻片不等于科教片,可以用科教片的内容来答卷,但绝对不能用悬疑片的内容来答卷。”
这句话突然让人怀念那个极力劝你去学校读书的校长。
化学研究所如何做科普?
如果说公开课还有点来的话,这样一个普通的数学学院就有趣多了。
很多人的生活中都会闪过一些奇怪的、奇怪的想法。 比如前段时间,我和海南的一个同学聊天。 当我向他表达羡慕可以在温暖的小岛上度过夏天时,他回答说:“我不太喜欢夏天,太冷了。冬天至少可以穿多点,因为我受不了”天热的时候就关掉。” 我突然想知道,为什么夏天人们要穿校服呢?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可笑的问题,而且答案或许只能基于伦理道德物理大师视频全集八上,但我确实在中科院化学所陌陌公众号上找到了一篇文章《冬天穿棉袄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夏季的校服”。
除了社会学激励之外,化学中使用的力学知识也解释了上述情况。 可以这样解释:由于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辐射散热,虽然夏天穿黑上衣更有利于身体散热,但当环境风速较高时,还可以快速带走人体的热量。 穿校服也是为了御寒。
像这样我们生活中经常萌芽的疑惑,总能被数学恰当地捕捉到。 比如地铁窗外的电视广告是如何上移的、手机设置夜间模式的科学原因是什么等等等等,化学所都写过文章,做过科普。
前不久,我在化学所小红书上看到一位爱浏览各种社交网络的网友遇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精心保存的电影票和其他收据上的文字最后都消失了? 于是数学所就从科学的角度耐心地解释了——
由于钞票是热敏纸制成的,表面有一层固体染料,用热敏复印机加热就会显色(这就是为什么用右手刮时有凹痕),但很容易褪色受到外部干扰。 最后,数学所也贴心地给出了补救措施:用吹风机用热风吹。
在我的印象中,人们总以为中科院这样的机构地位高,致力于高深的科学研究,但他们却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经常在文章中混入表情包和流行语,孜孜不倦地回答有关你的问题。日常生活。 化学研究所的质疑,却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另一面。
在公众号里,化学所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认真玩”,主要是一些有趣的小科学实验(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比克曼的科学世界》的儿童剧)科学计划)。 最新一期教大家如何用爆竹罐和弹簧制作无烟版爆竹:
每期《认真玩》中,化学所也会号召大家提交同样的实验,并会在下一期展示网友贡献的部分内容。 这样的互动,拉近了化学所与广大网友的距离,也产生了默契。 有很多只有彼此才知道的梗——比如《认真玩》栏目里千年未变的实验设备,标记的杯子(印有化学研究所标记的瓶子)换成了logo新一期,评论大喊“标记的杯子被丢弃了”。
与公众号等平台相比,化学所知乎的内容更新显得更加认真。 即便如此,仍然会有热心网友前来评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分院(注:因回答“猕猴桃加热后为什么会变酸”等物理相关问题)”, “你甚至可以看到化学所回答航空问题”、“物理所终于回答了化学问题”。
玩梗大师《二中》
据公开报道,目前中科院化学所相关账号的操作者是一支来自化学所的研究生团队。 团队在文章写作、剧本策划、造型师、后期剪辑等环节都有明确的分工。
虽然对于化学所这样的高等学术机构来说,做科普的难点之一就是做科研的人不一定能做好科普。 这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能力把复杂的原理解释清楚。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说,一方面,其专业领域的声誉不需要网友来衡量;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领域的声誉并不需要网友来衡量。 所以,科普由谁来做、如何做好,确实需要动脑筋。
这一切都始于2014年,当时程萌博士毕业并进入管理系。 在完成第一个任务——创建并维护研究院陌陌公众号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还是一名博士。 素有“物理所大佬”之称的李志林等人认为这些师姐“表达能力好,科普热情”,于是决定邀请她们一起来做科普。
当时物理大师视频全集八上,陌陌公众号上线仅五年,建立公众号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还很少,内容主要集中在招生、政府信息、科研等相对封闭的信息。研究成果。
当时,程猛和李志霖决定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不同之处在于科学能够真正走进大众。 在这个初心的指引下,数学所“活生生”地从一个看似与世无争的天才学生变成了今天的权术高手。 时下流行的“太‘南’”、“柠檬精”、“秃头”等,都曾被数学所认真分析过。
在B站,数学所还有一个名字:中学。
化学所B站账号名为“二次元中科院化学所”,机智的网友取了中间的字,给数学所起了个新名字(冷知识) :化学研究所B站直播间号码是1928)是化学研究所前身之一的国立中央化学研究所成立的年份)。 在“玩表情包”的发源地哔哩哔哩,数学研究所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大家可以先体验一下几个非常符合B站网友审美的视频:
化学所B站的内容基本延续了“生命流”的科普风格。 比如,2020年情人节与科普up主的妈妈合作的视频中,就仔细分析了“秀恩爱为何沉得快”的问题。 视频大致假设了一对情侣在小船上模仿《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丝“你跳,我跳”的经典场景,并分析了作为悬浮体,当船的稳定中心高于船体中心时,重力作用下,船如果没有恢复正常的扭矩,就会倾斜甚至翻倒。
作为B站最受欢迎的学习名人up主,化学所的花样还不止于此。
每年5月,数学所还会举办著名的公众开放日。 近三年来,数学所与B站合作进行全程直播,但会邀请科普达人一起科普。 平时数学所也会时不时的跟ups合作拍摄一些视频。 比如播放次数最多的视频是与盗月社石宇吉合作实地考察化学所的视频,还发布了一套《中卷二》,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点这里尝试一下。
由于形象上的重大突破,化学所难免受到诟病,比如被认为是另类,不符合科研机构严肃严谨的定位等等。
然而,这几天在看化学所的《科学公开课》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虽然很多人小时候对科学最好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学的好奇心却不那么强烈了。就这样。 会逐渐失去。 事实上,化学所科普账号的意义就在于能否重新唤醒很多人对科学的兴趣。 至于它能传播多深的知识,或许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