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东中考物理试卷专家点评:稳中求新回归教材注重质量
2016年广东中考物理试卷保持了“厚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点。 试题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书的要求。 具有“稳中求新、回归教材、注重质量”的鲜明特色。
去年的试题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试卷场景以实践为主江苏高考科目,贴近应用。 联觉是科学构思和明确导向的。 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很好地展示自己的学科能力。
试题中大量出现中学教材,如过滤、提取、离子检验等实验操作,物理反应的能量变化,酸碱滴定曲线,弱电解质建立电离平衡时的图像表示水底。 氮肥、漂白粉等的生产,元素周期律、反应速度和物理平衡等物理原理,钢铁的电物理腐蚀。 试卷“以课程标准回归教材”,既保证了试题的稳定性和中学生考试的适应性,又纠正了学校物理教学“重教辅、重教辅”的倾向。运动训练忽视方法指导”。
去年的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力图从试卷的概念、情境、出题等方面探索创新思路和技巧。 物理学科素质培养中学生物理学科价值观。 如选择题第三题,设计了中学生熟悉的“S02、Al2O3、Fe2(S04)3的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突出了“结构-性质”的特色思维模式-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13题以“探究物质的氧化强度、溶解度、酸碱度等实验操作和现象”为设计题,考查中学生循证推理的核心身体素质。 据悉江苏高考科目,根据真实场景设计的非选择题,还可以测试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016广东中考生物试卷专家点评:关注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2016年广东省中考生物试卷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以能力观念为主导,突出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卷多以生产实践、最新科学进展和实验材料为依据,考察中学生在新的背景和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试卷对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呈现,不仅拓展了考生的思维,也引导学校生物教学不断关注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例如第18题,近年来,基于“上帝之剪”的基因编辑新技术——/Cas9系统,可以方便、准确、高效地调控和修饰植物、植物、人类和微生物的基因。 划时代的新技术。 在学科这样一个新前沿、新形势下,设置与核心知识点“蛋白质合成”、“核酸核苷酸配对原理”、“中心法则”相关的考点,考查中学生的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学科知识; 问题22,基于植酸酶精氨酸谷氨酸密码子定点诱变酶工程技术,考察了基因转录、反密码子、蛋白质翻译等知识点。 基于1型细胞性肝脏炎症与麻疹地理分布的重合性,考察了遗传规律、人类遗传病调查、基因突变和遗传优生学的相关知识。 “疟疾克星”——西米霉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客观上增加了镰状细胞性肝炎的发病率,可见我国发现西米霉素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 这种试卷不仅考察了中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突出了国内外生命科学的新进展。
专家点评2016年广东中考政治论文:面向现实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社会
2016年广东中考政治卷直接面向现实生活,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阿尔法国际象棋”战胜日本著名棋手,再次引发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存在风险的疑虑。 去年政报的第37题以这个热门话题为背景,设置了三个问题,要求考生探讨为什么各国将机器人作为战略性产业部署; 分析企业如果打算投资机器人项目,在决定投资机器人项目前应该做哪些必要的监管工作? 围绕“智能机器人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 如果您是辩论的一方,请陈述您的观点和理由。 本次试卷出题更真实,思维集中度更高,通感方法更灵活,引导中学生在监督和辩论中参与社会生活。
过分强调“眼球效应”的电影是好电影吗? 好电影的标准仍然存在分歧,意识形态或商业哪个更重要? 34问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指出影片不宜过分关注“眼球效应”。 本题考查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考生理性思考,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去年政治卷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校园网贷”、大型客机研发、股市熔断机制、党政机关公务车制度改革、信息安全、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境外投资纠纷防范与化解等。可以说,试题以题目为载体,检验中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质,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中学生的成长中。
2016广东中考地理试卷专家点评:展现人地关系和谐共生
2016年广东中考地理试卷充分把握地理科学进展,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结合学校地理教学内容,紧扣生活实际,通过真实、真实的方式呈现相关地理信息。可信的数据和地理图表,重视对中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考查。
试题最大的特点是以人地协调理念为主线,展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共生。 《驴友》、《候鸟式养老》、《低碳社区》、《世纪寒流》、《西咸新区》等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问题场景,让中学生倍感亲切和自然,展示地理的日常生活和实用性。 以我国北方山区特定条件下的“稻鱼共生”景观为背景,突出“山清水秀、人和”的画卷,引导中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从成都传统的“钢铁之城”到今天的“阳光花城”转型,考察中学生对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认知; 结合湖北铁路建设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让中学生了解一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试题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以四幅中国山水名画为背景,考查中学生的地理认知和理解,既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体现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