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节课
3摩擦小学数学人文教学2003年课程标准版
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形成的条件和规律,能用公式估算滑动摩擦,正确理解摩擦力突变的条件和相对运动中的位移关系。 该过程和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引导中学生总结摩擦力突变的条件,并应用到实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感受前人研究的科学精神。
2 重点难点
~焦点:摩擦突变。
难点:相对运动中的位移。
3 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期的教学活动 1【简介】视频:两本打不开的书
通过《不能分开的两本书》视频介绍主题,思考视频提出的问题。
活动二【活动】探究式教学
通过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分析,探究摩擦力突变的条件,让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并得出推论:F push > fmax(最大静摩擦力)
活动三【活动】摩擦力突变实例讲解
将长度 L=1.6m、质量 M=2kg 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一个质量为 m=1kg 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最右端。 m与M之间的动摩擦素数为μ=0.2。 对板施加水平拉力 F。 (假设m与M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应用F后,如果要从物体m底部拉木板,求F满足的条件。
(2) 如果保持F=10N,木板能从m底部拉下来多久?
活动四【讲座】分析与回答
解析:这道题是关于摩擦力由静摩擦力突然变为滑动摩擦力的问题。 突然变化的发生应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涉及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以水平面为参考系。
答案:(1)假设小物体与板的摩擦力为f,小物体的加速度为a1,长板的加速度为a2
对于小物件
f=嗯
f=ma1
长板上有
Ff=ma2
要拉下长木板必须满足
a2>a1
结合以上公式,我们可以找到F满足的条件
F>u(M+m)g
(2)设小物体的位移为x1摩擦力计算公式中u是什么,长木板为x2,将其拉下所用时间为t
那么x1=1/2a1t2
x2=1/2a2t2
有图可知:x2-x1=L
结合以上三个公式得到结果
活动五【活动】本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摩擦力从静摩擦突然变成滑动摩擦。
我也知道突变的发生要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最后讨论了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
活动六【作业】作业
课本习题
3摩擦
课程设计 课堂记录
3摩擦
1 第一学期教学活动1【简介】视频:两本打不开的书
通过《不能分开的两本书》视频介绍主题,思考视频提出的问题。
活动二【活动】探究式教学
通过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分析,探究摩擦力突变的条件,让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并得出推论:F push > fmax(最大静摩擦力)
活动三【活动】摩擦力突变实例讲解
将长度 L=1.6m、质量 M=2kg 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一个质量为 m=1kg 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最右端。 m与M之间的动摩擦素数为μ=0.2。 对板施加水平拉力 F。 (假设m与M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应用F后,如果要从物体m底部拉木板,求F满足的条件。
(2) 如果保持F=10N,木板能从m底部拉下来多久?
活动四【讲座】分析与回答
解析:这道题是关于摩擦力由静摩擦力突然变为滑动摩擦力的问题。 突然变化的发生应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涉及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以水平面为参考系。
答案:(1)假设小物体与板的摩擦力为f,小物体的加速度为a1,长板的加速度为a2
对于小物件
f=嗯
f=ma1
长板上有
Ff=ma2
要拉下长木板必须满足
a2>a1
结合以上公式,我们可以找到F满足的条件
F>u(M+m)g
(2)设小物体的位移为x1,长木板为x2,将其拉下所用时间为t
那么x1=1/2a1t2
x2=1/2a2t2
有图可知:x2-x1=L
结合以上三个公式得到结果
活动五【活动】本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摩擦力从静摩擦突然变成滑动摩擦。
我也知道突变的发生要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最后讨论了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
活动六【作业】作业
课本习题
标签:摩擦,教学设计摩擦力计算公式中u是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