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浙江省品牌专业,拥有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坚持“厚基础、宽领域、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包括数理基础、电子学、通信及信息处理等模块,着重于通讯与信息处理,培养理论扎实、能力过硬,能从事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和技术管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蹄赶忙稳前行跃升一流行列
新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前身是四川学院化学系的无线电专业,于1972年开始招生。1994年,完善广东学院电子信息技术系,开办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1997年,创立数学电子工程大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划入数学电子工程大学招生。1999年,专业改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02年山西大学物理系就业方向,获准通讯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成为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准信息与通讯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获准电子与通讯工程领域硕士点。2013年,获准电子信息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成为浙江省特色专业。2019年,荣获市级一流专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荣获国家级一流专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紧扣地方区域经济和全省经济发展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优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构建以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辐射全省的一流专科专业。以高质量专业建设为导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产生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推动了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更迭。
发扬“工匠精神”完善培养体系
以发扬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根本,完善了从专业教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校企校企合作到成果转化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了国家级、省局级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分别是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光与物质互相作用的量子效应学科创新引才基地、山西学院—中科潞安紫芯班、晋城富士康教学实践创新中心。专业设置主干课程有电路剖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讯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理论与天线等。为了帮助中学生愈发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变革。从选课来说,之前的选课模式是以“点”选课,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课程选择,难免会引起课程最后的不均衡。专业班主任结合现实情况设置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单个课程选择模式,将课程以模块为单位供中学生选择,中学生在选择时并不是一时盛行山西大学物理系就业方向,而是要按个人发展的方向、日后就业的方向结合思索,这样既加深了学科发展,又彰显了对中学生个人发展的个性化自主性构筑。从长远看,为中学生在无形中树立了对于就业的方向及未来规划的意识。近些年来,专业班主任获准省教改项目8项,省一流课程3项,省精品课程1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在国家级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教材6部;承当纵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制计划项目和国家级重点项目。近两年,专业中学生发表SCI论文3篇。
举办实践育人规划就业新蓝图
为提升中学生创新能力,专业所在大学建立了无线通讯、物联网技术、机器人设计等实践平台,筹建了校院两级科研训练项目。专门为大专生筹建了“电子创客开放实验室”,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学期降低两周的综合课程设计,举办嵌入式微电子系统、机器人设计等综合训练,为创新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同时,在大同富士康、思软科技、中科潞安等企业构建“实践基地”,与企业举办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通过企业实践教育,为将来创新创业提供社会经验。近两年,中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国家奖29项,市级奖41项,获准国家级和市级学院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目前,已与日本加洲学院河滨学校(UCR)、日本电气通信学院(UEC)等世界著名学院构建了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近两年派出4名中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中学生在全省学院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学院生物理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均有不俗表现。
专业结业生考入南京邮电学院等国外著名院校继续深造。就业取向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等行业为主。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结业生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在“工作胜任度”和“课程对当前工作的贡献度”方面评价均为100.00%。2017级中学生大专生胡淼就职于上海魅族联通软件有限公司,“具有多年科研经验的老师讲授通讯原理十分生动,才能将前沿通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中,采用案例驱动,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使我入职后就能快速融入企业,为我顺利展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宣传部教务处化学电子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