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位:中国知名核化学学家,成都学院、南京学院院长,昆明学院近现代化学系的创始人之一,
突出贡献:徐躬耦是北京市人,1943年结业于交通学院天津工大学(即天津交通学院,现东北交通学院)土木系,1950年获巴黎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现任北京学院副院长、物理系副书记,代理系院长,昆明学院院士、物理系和现代数学系院长、原子核研究所主任、副院长、校长,北京学院院长。他常年从事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统计理论的研究,非常是"生成座标方式与原子核集体运动"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还是中国核化学学会、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撰有论文《核反应过程的统计描述》,著有《原子核结构理论》、《原子核反应理论》等。
他在现代数学系进行了坚苦的创业工作,从建系时十几位班主任,发展到百余名教员工,设置了实验核化学、理论核化学、核电子学、加速器等专门化和放射物理专业中国核物理学家,成为当时国外仅次于清华技术化学系的核化学教学科研基地。徐躬耦先生,常年从事强作用化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国核物理学家,研究硕果累累,桃李漫天下。他在原子核化学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对中国核科学教育的贡献,得到国家的嘉奖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他以前撰写了原子核理论三卷集:第一卷为核力;第二卷为核结构,获1992年国家科委优秀教材银奖;第三卷为核反应,获1995年国家科委优秀教材银奖。科研成果"原子核集体运动"获1978年全省科学会议奖;"生成座标方式与原子核集体运动"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原子核总体性质的研究"获1992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远离β稳定线独特核性质的研究"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躬耦在美国纽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两年里,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核力与原子核少体问题的研究,在莫赛的指导下,与胡济民一道,在这个领域作出了世界瞩目的工作。她们的论文发表在德国皇家学会年刊上,成为当时最前沿的成果而被人引用。徐躬耦在原子核化学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对中国核科学教育的贡献,得到国家的嘉奖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他常年兼任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书记(1963~1984),被选为中国文联第一届全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和中国核化学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学报》、《中国化学快报》、《高能化学与核化学》、《原子核化学》、《理论数学通信》、《物理学进展》等杂志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