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实践理念,以“声现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例为依托,尝试通过真实特长的演出、真实器材的探究、真实根据的检测、真实探究的抒发、真实融合的呈现等“求真”教学策略的施行,落实综合实践内容的真综合、实施途径的真实践、核心素质的真落实,让中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未然.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求真;关键能力;声现象
1序言
华北农大钟启泉院长强调:“真实性是核心素质的真谛”.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求真指追求事物发展真理所在及客观规律,是在科学的理论与技巧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课程纲要和苏科版教材的活动课程,以综合运用中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为前提,结合社会、生活的真实素材来源,将知识内容单元化设计,施行过程项目化加快,达到核心素质的真正落地生根.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综合和实践两个基本的特点.科学的本源是综合的,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也就说明自然界或物质世界的原型都是以综合形态呈现的;科学的方式是综合的,在施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必定进行以数学学科为基点的学科+融合,甚至无边界学科融合;科学的价值是综合的.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实践是科学探究的基石,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惟一标准,实践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核心素质的最高境界就是创新.
2020年9月,笔者在湖南省中高中教学研究室组织的“教学新时空”作为主讲班主任呈现了一堂“奇思妙想的音乐会”的“声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尝试通过真实特长的演出、真实器材的探究、真实根据的检测、真实探究的抒发、真实融合的呈现等“求真”策略的施行,落实综合实践内容的真综合、实施途径的真实践、核心素质的真落实,让中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未然.
2综合实践活动“求真”策略的设计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苏科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特色.它传递了一个朴素的中学数学教学理念:学化学,要动手.它指出中学生动手——动手制做、动手操作,在“做学校”、“做中研”,在“做”和“研”的过程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价值在于在实践性评价中渗透化学观念的理解,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质.教学的施行路径如图1所示.
图1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施行路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让中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加强数学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声现象”是苏科版小学数学教材8年级下册第1章的内容,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学习兴趣浓郁.本章的逻辑结构次序为:声音是哪些——乐音的特点——噪声及其控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综合实践活动“奇思妙想的音乐会”在此基础上施行举办,也是对本章的备考和增强.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学习主题,以音乐会的方式设计5幕场景、10个活动,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施行流程如图2.
图2声现象综合实践活动的施行流程
3例谈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求真”策略的施行3.1基于真实特长的演出
情景是中学生学习的载体,经验是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我们从“呱呱坠落”就接触各类声音.声音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直观的一种化学现象,对于每位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现今的中学生多才多艺,从小就学习各类声乐,这是教学很重要的资源.
本课通过创设情景,自编音乐操,开启欢迎模式打开帷幕:女儿们有节奏地拍掌、拍手、用手中的笔击打桌子等,自编音乐操初中物理浮力学情分析,女孩演出阿卡贝拉最流行的伴奏——PenBeat艺术.通过中学生真实特长的演出,剌激中学生的激动点,迸发中学生的内驱力,提升课堂活跃度,让每位中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课堂甚至步入忘我的沸腾状态,体验到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形成的,也让中学生切身感遭到化学和艺术融合之美.
3.2采用真实探究的抒发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它既是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真实的探究的抒发指中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去探求、去发觉、去思索、去解决,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迸发展示抒发的欲望,自主抒发内心真实的体会,收获对化学概念理解,在问题解决中求实创新.
笔者通过妙曲欣赏郎朗的《野蜂纷飞》,提出问题“蜜蜂嗡嗡的声音是由翅膀震动形成的,并且我们看不到这些震动,如何转化放大发声体的震动?”学生用激光笔打出满墙的暖意和像马蜂一样的蓝色光斑来模拟万绿丛中,蜂飞雪舞.把激光打到平面镜上反射过来,平面镜粘在膜上,膜下边放了音箱来找寻黑色光斑的来源.中学生听声音的硬度,看光斑的震动幅度.并且又形成新的问题:这儿的声音不是直接由光斑震动,而是由音响震动形成的,怎么能直接显著地观察到声源震动的情况?中学生又提出“把手机置于钢琴的共鸣箱的圆孔内,对着白云,不断调整角度拍摄,可以拍到琴弦震动的情况”.这是中学生自创、自制的实验.该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将震动放大.中学生一开始将野蜂光斑直接打到白墙,但发觉放大疗效不好,于是想到利用平面反射,并不断调整反射角度,直至听到满墙的暖意中野蜂光斑在《野蜂纷飞》的伴奏曲中轻快飘落.该实验最关键的材料是“音箱里面的膜”.中学生经过几十种膜的尝试,最后找到转化疗效比较好的膜.在真实器材的探究下,采用设计实验、视频特效等多种媒体手段将物体的震动转化、放大,从间接转化到直接显示,在思维进阶中让中学生“看到”声音的形成,彰显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烛火街舞实验的灵感来自于苏科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章第1节“生活·物理·社会”,但也融入中学生的好多创意:笔记本、音箱蓝牙联接,自选歌曲等.当弹击扬声器上的膜后,10支蜡烛秒灭初中物理浮力学情分析,最为精彩的是中学生还自制空气炮秒灭蜡烛.正当该生自鸣得意时,却被另一中学生指责:蜡烛不是被声波振灭,而是气流冲击后振灭的.在视频“吼破玻璃棒”播放后,中学生又指责“我认为这个女儿的吼出的能量应当没那么大的,会不会跟他吼出的声音的频度有关?”该过程除了能让中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感遭到声音能传递能量,随着中学生实验的深入,生生之间形成的指责、提问、补充和评价,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反省中优化自己的知识建构.课后去查询资料论证问题,打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局限性,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去真正解决自己的困扰,这也是探究的一种方式.
3.3基于真实根据的检测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提高中学生的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为教学提供证据,为思索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为说明噪音的害处和控制方式,笔者下载了一个低音测试软件,让中学生通过看到的高频声音来测试自己的听龄,并通过数据比对进行实证化剖析,让儿子们从真实数据的检测背后,去感受控制噪音、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巩固升华数学观念.
3.4基于真实器材的探究
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欲.”真实器材的探究,指器材是中学生自己动手制做,并经过调试、改进最终制做成功;中学生用这种自制的器材进行经历操作,真实体验感知、探索,获得认知.这个过程是中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通过社会(主体)、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界4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文化的起源、发展态势,有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追寻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发展特点与模式。参照该文化生态系统,在山西哈萨克自治区范围内,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系统(图2)是以山西各民族(主要指汉、维、哈、回、柯、蒙等人口超过10万的民族)为单位,依赖于自然(地理、人地关系等)、社会(政治、经济等)、文化(民俗、宗教、生产劳动等)环境等构成的网路系统。
班主任采用下载的示波器软件对比显示4组“声波的波形”:(1)有无声音,观察有无震动波形;(2)改变声音音调,观察振幅变化;(3)改变声音音调,观察震动频度变化;(4)音叉、乐器发声,观察波形形状.4组对比活动,中学生直接参与,直观显示人声、器乐声的波形,渗透图象处理方式,是对“乐音的特点及影响诱因”的升华,展现了艺术、技术与化学学的融合.这也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内容综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自制钢琴都是中学生在前期真实动手制做完成的.用自制的钢琴发出声音容易,但发出声调确切的乐音不容易.钢琴的制做除了须要化学知识,还须要音乐、美学、工艺.中学生真实动手制做到调音成功的过程,会碰到好多困难,须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个过程不仅仅收获了一个钢琴,更重要的是对材料的认识和处理、制作钢琴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以及她们在心理上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和愉悦的心情.中学生在制做钢琴过程上将化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呈现,迸发了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发展.
3.5基于真实情感的融合
真实融合的呈现,指通过中学生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中学生已取得的发展成就.
音乐是声音最美的呈现.本课以中学生自制的钢琴合奏高难度的曲目“鸿雁”进入尾声,这也是本课的高潮部份,用弹奏评价钢琴的功效,达到了艺术的欣赏之美,在活动中获得充实而愉悦的高峰体验,还完美诠释了团队合作、不畏艰辛磨难,戮力前行的奋斗内涵.该过程除了是探究结果的展示、物理思维的展现、物理观念的呈现,更有情感的融合.
4结束语
上海师范学院刘炳昇院士提出: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介于化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交叉课程,它是一个很值得开发的处女地.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课程变革作出贡献.
“奇思妙想的音乐会”的声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科学内容上综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生活素材单元整体设计,努力实现科学内容的真正综合;在科学方式上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学科综合,融入“求真”教学策略;在科学价值上理论与实践结合,渗透表现性评价,迸发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技能的训练、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得到提升,科学思维得到发展,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真正产生化学观念,落实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师范学院出版社,2011.
2叶兵,刘炳昇.课程标准理念在教材中的渗透——以苏科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湖南教育研究,2012(30):7-10.
3季卫新.浅谈小学数学“科学探究”的思维本质——由伪命题“浮力与深度是否有关”想到的[J].化学班主任,2018(12):40-43.
4刘炳昇.再议“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的意义与施行策略[J].化学之友,2019(1):1-5,9.
5陈培凤,季卫新.深度备课:中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发展中学生核心素质的策略——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班主任,2019(2):23-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关键能力场域下的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施行研究策略”(课题批准文号:D/2020/02/274)的研究成果.
编辑|
监制|苏科化学之友
苏科化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