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加快全省院校探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2018年上线了“实验空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全省院校提供了虚拟仿真课程开放共享服务;2020年,教育部认定了5118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大专课程,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
这是一个神奇的平台,在这儿,你可以步入“超净间”,进行超冷原子振荡跃迁实验;可以登上“火星”,了解火星星表侦测系统控制技术;可以建一个“养猪场”,找到合适的种鸡、挑选猪肉直至孵出小鸡……这是“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里面有3000余门实验课程,囊括了农业工程、物理学、电气类等61个专业类别。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表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计划于6月增设虚拟仿真实验蓝筹股,希望各地各院校积极用好虚拟仿真实验课资源,满足在线教学实验、实践的须要。
虚拟仿真实验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经过多年建设,它正在解决院校实践教育中的痛点。
拓展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宋毅介绍,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加快全省院校探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2018年上线了“实验空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全省院校提供了虚拟仿真课程开放共享服务;2020年,教育部认定了5118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大专课程,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
上海交通学院大专生院副教授景云告诉科技商报记者,虚拟仿真实验解决的是实验教学项目“不能做”“不敢做”“不好做”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象太过宏观或微观,中学生无法理解,实验室也不能提供合适的实验条件;有些实验过程太危险,中学不敢让中学生进行这样的实验;有些实验仪器与材料价位高昂,实验室不好搭建这样的实验场景。而虚拟仿真实验,则可以甩掉数学现实的限制,拓展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景云表示,虚拟仿真实验根据项目难度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验证型实验,也就是纯粹验证老师课堂上述说的理论知识;第二层是设计综合型实验,即设计若干实验步骤,由实验者动手进行操作,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借此理解各步骤在整体实验中的意义;第三层是创新型实验,设计者提供若干实验模块,由中学生自由组合,在实验中获得新的发觉。“对实验设计者来说,须要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实验教学,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满足中学生对科技创新实验的须要;还要与小型生产企业紧密合作,获取生产现场的真实数据资料,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解决中学生在校内未能举办实习实践的问题。”景云说。
比如,上海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的中学生有一门课程叫《铁路行车组织》。中学设计的高速高铁网行车组织全过程管控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中,建立了沪宁杭铁路网“6线5所11站”的半实物沙盘。通过平台的虚拟仿真和实物模拟,实验系统可以验证运输计划、动车运用计划等多要素理论模型与算法研究推论,同时还能否承当多层次高铁专业应用实验内容。“在虚拟仿真实验中,中学生能更直观地看见调度工作的成果,就能体验各工种的协同配合,这将有助于培养她们的整体思维。”景云介绍。
“虚实结合”为教学服务
教育部教育武器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张敏和刘俊波曾撰文强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模式主要有3种:由中学班主任自主设计和开发;由中学班主任提出建设需求,编撰实验内容脚本,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中学直接订购企业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产品。
比如,慧科集团就与多所院校合作开发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慧科集团数字内容事业部总总监张黎黎向记者表示,企业的角色,是帮助班主任梳理思路、落实脚本、进行开发,并跟踪师生使用后的反馈。
“一个好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室答案,绝对不是看上去多么拉风,而是要实现班主任的教学目标。”张黎黎指出,所有技术都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疗效。
景云觉得,一个好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应当具备四大特征:首先,是应具备网路化特性,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虚拟实验室里的虚拟实验设备仪器与实际设备仪器功能和操作方式大致相同,用户可以通过网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实验;其次,还应具备规模化特性,受众面越广、通用性越强,虚拟仿真实验就越容易发挥优势,解决主干课程的主干实验问题;再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室答案,还应具备交互性特征,中学生能获得较好的实验体验,并进行自学习;最后,应具备易用性特征,中学生根据提示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为了虚拟仿真而虚拟仿真。”景云表示。
教育部文件中有明晰规定,虚拟仿真实验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等困局。“我们应当‘能实不虚’‘虚实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开发技术的选择要以服务教学和培养中学生为基本原则,请勿将完全可以线下举办的实验也进行虚拟仿真技术的‘包装’。”景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