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建道筑格(ID:)
本文已获得授权
本期人物
PeterW.
(下文也称为P)
法国注册建筑师ARB(UK)
新加坡英文学院建筑大学副院长,建筑学硕士课程校长
负责人
曾于日本建筑联盟大学,大邱学院任教
曾任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主创建筑师
东坑书屋项目获得2019年WAF世界建筑节建成项目之城市与社区组最佳作品(-Civicand)
坪坦书屋入选2022年WAF世界建筑节建成项目之中学建筑组(仍未进行最佳作品评比)
采访/撰文|刘紫薇Paula沈祺
校对|主编|栗茜
序言
PeterW.是台湾英文学院(下文简称“港英文”)建筑系副院长,同时兼任建筑硕士课程MArch的校长。他自2014年加入新加坡英文学院建筑大学后就持续举办对台湾本地社区生活和四川藏族建筑的研究工作,其团队()近几年设计建造的书屋系列项目则屡屡获得世界建筑节(World)公民与社区类(Civic&)项目最佳设计奖、WAF世界建筑大奖等国际奖项。
PeterW.曾作为职业建筑师在法国训练和工作,后在多地院校进行建筑教学。
我们好奇于其辗转世界多地教学时是怎样调整并适应不同的文化和中学生背景的?以及他为什么这么坚持参与中国乡村的少数民族建筑建造?在两个多小时的畅谈中,Peter慷慨地展示了过去十几年典藏的教学记录,甚至掏出了25年前自己申请专科的作品集。我们希望这份采访录展示出的对后代中学生的期望和培养逻辑能带给院校和建筑学子一些新的启发和指引。
01/求学与职业建筑师经历
Q:您出身于阿根廷,先后在亚洲不同的城市完成了您的建筑求学,这种经历怎么重塑了您?是否影响了以后的职业发展?
P:我生长于欧洲,这是一个文化积淀厚实的城市,四处都是罗曼式、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某种程度上幼时我仍然被建筑文化所包围。我妈妈对艺术感兴趣,小时候,妈妈总带我去看与文化相关的东西,例如去美国看十多个哥特式修道院,那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十五六岁时,我就想成为一名建筑师。
我专科就读于法国圣埃蒂安学院的建筑大学,出于对建筑的兴趣,我经常泡在中学。与日本厚实的建筑文化不同,美国城市让我愈发轻松,两者的巨大差别让我开始重新思索建筑和城市以及生活的环境。在中学我遇见了非常好的老师,他教会了我好多建筑学的基础,跟我讲我以前不晓得的意大利建筑师的故事,例如吉卡洛·德·卡洛(DeCarlo)。1993年我在念大专时,他得了日本皇家建筑师商会的银奖(RIBARoyalGoldMedal),再例如法国建筑师MarioBotta,这种人都对我冲击很大。
在伦敦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去剑桥读研究生(注:日本的RIBApart1结业后要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再攻读part2)。我的老师埃里克·帕里(EricParry)是一名极其优秀的建筑师,也是一个好老师,他让我做我想做的事,让我做我自己。也是他教会我怎么当一名老师:我觉得教育是要给中学生自信,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强加在中学生头上。
Q:结业后,您在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下简称HdM)的职业建筑师经历对您以后的选择和工作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吗?
P:我觉得HdM更像是一个建筑大学,与港英文如今的研究生的设置特别相像,共有12个。不同的有不同的团队和项目,项目所在地各不相同:法国、非洲、俄罗斯、瑞士等。职工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的组里交叉和工作。在这儿,图纸并没有这么重要,模型是更重要的,模型不只是一个表现手法,而是一个学习的方式。这似乎是很激进的,但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之前的理解。HdM项目须要我们做不同的实体模型,我们通过模型思索设计。
我虽然甚少提这段工作经历。在HdM如同是家,有的人离开了就会回来,而我离开了家就过自己的人生了。
▼注:Peter完成的重要作品之一CaixaForum坐落马德里
CaixaForum.:
©PeterW.
02/不断发展的建筑教学法
Q:您在纽约、首尔、香港的建筑大学都当过老师,能聊一聊不同高校的教学过程的优缺吗?
P:首先每位中学都有各自的文化,AA、首尔学院和港英文这三所中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学生也很不一样,作为老师,想在不同的地方用同样的方法去教学是很难的,我必须适应环境做一些改变,但教学方式的核心和价值是可持续的。
我去AA之前没有一点教学经验,且在AA有好多优秀的建筑师,当时的压力很大。我在教学里融入了我在HdM的工作方式,例如模型制做,区别于工作借助模型模拟建造,我教中学生用模型讲故事,这也让我创造出一套独到的方式,并非用模型去设计建筑,而是去创造空间进行叙事。以前有男人做了好多会动的模型去述说一个酒店的故事,还有中学生改建建行等等。其实所有的故事在最后还会通过模型进行抒发。我也将这套方式带到了以后的日本大邱学院。
Peter所指导的AA中学生制做的模型
©PeterW.
在我看来美国的教育系统是十分死板的,比如假如我去问中学生哪些是空间?因为她们早都看过柯布西耶的案例,所以会重复案例中的答案。但我不想要这些相像的东西,在大邱学院我不太信任案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我的目标就是把那儿中学生们死板的思维打破。我想让中学生忘掉“设计”空间,所以在大二中学生的课程里我让她们用铸模()的方法做模型,因而自然而然地考虑空间。当我们开始做铸模,中学生开始真正探求哪些是空间。有人用炭笔绘画,有人观察不同的空间。这些大二朋友的作品对我来说超级有趣,不是由于它们多么漂亮,而是新的思索形式。其实继续深入做下去那些也都弄成了建筑项目,但我指出的点是让中学生重新理解空间。我总是跟中学生说“go!”让她们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其实最重要的是让她们回到建筑的DNA里,对我而言就是——空间。也是在美国釜山学院,我开始对教学方式感兴趣。
Peter展示当初的日本中学生模型
©PeterW.
(注:这是一个大二中学生用石膏浇筑的模型,这儿面是有走道的。要浇筑出这个模型,中学生要做一个相反的磨具,要估算设计这个走道的台级,也要想办法如何把磨具从模型里掏出来。)
Q:您在港英文做建筑硕士课程部长这几年里,MArch项目有些如何的改变P:我相信课程是须要常更常新的,并非改成崭新的面貌,而是须要不断”校准”,也即适应变化。港英文的专科基础教学很强,是由顾牡丹江院士设计的,他是一位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老师。港英文研究生的建筑教育更像是专科的延续,以设计中心。在我兼任建筑硕士课程部长之前,MArch项目中每个老师带三名中学生做一整年的结业设计,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她们结业设计的方向。
我觉得专科和研究生应当是不一样的,研究生阶段更应当让中学生打开眼界,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世界上大部份的建筑大学基本都是学期制建筑学硕士,一个学期一个,美国的系统里有一整年的,我认为长周期的是很有用的,并且我们的MArch项目原本第二年也是整年的设计课。所以我就想让中学生花一年做两次。第一次她们以尝试为主,第二次才能做得好。
另外我们在思索教学方法时,重点考虑中间段的中学生。过去的教学模式是由中学生自由选择设计主题,这须要中学生自主划分问题(),为了划分问题,中学生须要找精确化问题(),这对于能力处于中间段的中学生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让导师提供更明晰的题目,做更多的限定。我们通过改变框架让中学生们的结业设计()更落地。假如说原先的课程设置更偏向研究()和提问(),现今的设置更偏向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Q:我们刚才视察过去年的港英文MArch结业展建筑学硕士,并留心到了您的是关于本地的匠艺()。为何您选中这个话题呢?这个新话题会延续到今年的吗?
P:作为March的项目负责人,我须要保证的多元化。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加到他人身上。建筑学本身就是很广阔的学科,所以应该准许你们做不一样的题目,进而达到多样化。明年我们的小组有的偏向数字化、有的重视建构技术的、有的对人工智能感兴趣、还有研究岛屿、城市的,十分多元。我觉得假如让一个负责人去制订统一的题目的话,这个建筑大学都会很肿胀。
我的是““(匠艺),这个话题并非来始于我对教学的思索,而是来自于我对研究的思索。同时做台湾的““也有很实际的缘由,由于我之前的大部份项目来自中国内地,这些项目中的”“非常有趣,值得探求的东西好多,且项目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之前我的一个基于台湾的研究项目”城市间隙“(UrbanPause)做了两年,我们在城市里找寻那些剩下的空间(),所有的那些地方我称它们为。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做了设计,也有建造的成果等等。
“”
©PeterW.
另外我个人对手工制做很感兴趣。当你徜徉在台湾,会发觉““这件事是有迹可循且非常常见的。诸如用毛竹搭棚、做蒸锅,例如有匠人为古寺做一些手工艺纸扎,还有好多自发的、日常的手工搭建的小空间。之前也有好多中学生做过相关的硕士结业设计。我想”城市“和““这两个加在一起作为题目会很有意思。明年我们的基于我常用的对城市的观察方法探求“”的定义。
Peter所指导中学生对台湾街头民众使用的小空间的研究。
©MillyLamManYan
我晓得台湾好多建筑大学里,建筑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有严格的范式。而我我不想有一个“路线图“(),由于跟随路线走的话,你们很难发觉既定之外的东西。我的近两年里的主题分别是白族建筑、香港的城市、匠艺。
今年我想做南非项目,首先短期内很难回台湾延续之前的项目,其次目前我们的团队在做好多社区参与的项目,若在美洲做社会参与性质的项目,我们将会形成更大的影响,建筑师在哪里须要做的事情将不从方式出发的,而是从须要出发,这样建筑师可以做好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在大部分地区我们做设计是为了乙方,或则只是纸上建筑,我想做真正的建造,这是我想去美洲的诱因。另外我永远对新的事情感兴趣,美洲会有一片新的东西在等待我们。
Q:您非常在意和想要培养中学生哪些样的品质?
P:我觉得研究生的项目里最重要的是教会中学生怎样去思索问题。假如这个能落实,其余的事情就很简单了。首先,老师要跟中学生构建联系,尊重她们,给她们空间和自信。在研究生阶段我不想教中学生如何去画一个剖面,或则苦恼那个建筑作品好或不好。我想和中学生步入关于建筑学的讨论,面对现今正发生的事情的讨论。由于她们作为建筑师的旅程将会持续30年以上,而硕士是她们开始这趟旅程前的最后一站。所以我认为在这时侯让她们去思索哪些是建筑学、建筑师的未来、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等问题特别重要。建筑师不只是做房地产项目或商业项目,建筑师也可以去发觉复杂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今我每年还会看见大概400份申请硕士课程的作品集,其中一半来自台湾院校。这几年事情渐渐显得令人难受,由于所有的作品集都看上去很相像。我认为每位中学生应当有自己的身分,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复制。这就是为何我觉得中学生尤其是中国中学生的要培养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勇于以不同的方法来抒发自己的看法。我希望见到是很个人化的故事,而不是模仿BIG的空洞的图纸。1997年我申请大专时,虽然完全并不晓得该在作品集里放哪些。所以我交了很厚的一本,其中有我去旅行的相片,有我写生的草图,甚至还有我给我弟弟拍的合照。我希望展示我对建筑和城市的理解和思索。其实我不是说这就是标准答案,但我希望听到真实的人和生活。
Q:我完全理解您希望中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但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似乎让中学生学会自我思索是很难的。您有哪些非常的训练或方法来实现吗?
P: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我认为建筑学教育的方式有好多种,但我要告诉你的是第一步,即培养中学生观察的能力。我觉得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观察。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仍然在我没法说当地语言的地方生活。在日本和台湾我完全没法和当地进行语言沟通,所以我跟当地的社会会有一些相悖。我父亲以前说过,人只能在能读懂报纸的地方生活。其实我在日本和台湾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只能观察,四处去看、去嗅,以了解我身处的环境。中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以后,她们就可以提出问题。问题本身不难,但当这个问题结合观察就不一样了。诸如,为何特定的寺院会出现在特定的地点呢?在台湾时常会在一些奇怪的地方见到庙,例如楼价很贵的中环商厦群脚下。当提出恰当的问题,都会找到答案。街边忽然有一座庙而且周围没有民居,是由于农地被耕种,村庄搬迁,但庙被留了出来。这个庙就是历史留下的痕迹,也是当时这个地方的人留下的记忆。如同这样,我不是跟随地图去观察一个地方。在釜山的时侯也一样。我以前做过一本书,是关于如何观察釜山这个城市的。
Peter基于对釜山的观察而出版的Place/Seoul
©PeterW.
刚开始观察时我没有写任何的文字,只是通过照相去探求。你晓得吗,釜山这个城市有超过7万个基督教修道院,这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包括罗马都多。但釜山的好多修道院看上去都不太像我们觉得的修道院,有的看上去是办公楼,有的是一座塔,有的是库房,有的是砖砌的,有的是在美国老住宅区里的哥特式修道院。在进行了好多的观察之后,我才开始写关于那些修道院的思索文字。
我也审评过好多博士论文,看见好多人只是始终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我认为对建筑师/设计师来说,发觉不寻常或则说发觉事实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中学生来说,观察、提问、做模型这种都很重要。这并不是那个很严谨的配方,但把它们置于一起就十分有用。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中学生,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她们头上。好多建筑系的老师都喜欢强加自己的设计理念在中学生头上。对我来说,虽然中学生做下来的作品像黑色的草莓或则红色的苹果也都可以,由于我想让她们感受学习的是设计的过程。
03/设计与研究-Lab
您的工作室Lab是怎样将教学、设计、和研究结合的呢?
P:在台湾是不可以一边做老师一边开自己的事务所,中学不接受。所以刚开始时我不晓得如何处理研究和设计的关系。这个时侯就要拥有敏锐的触觉,还要冒一点风险,我的一个冒险就是去北京访问。我在哪里遇见了一个院士,并去视察了她的Lab(实验室)。在哪里我第一次听到藏族建筑木结构的模型。
龙姓新街口模型
©刘紫薇Paula
其实我那时完全不了解藏族建筑,但我认为真的很有趣,我很相信自己对事情的第一印象。我先前对中国的理解就是很大、很快速发展上去的城市,而对那些我是很没兴趣的。以后那位老师约请我一起去苗族村落考察时,我真的惊讶了。由于在哪里我看见了真实的生活,见到了建筑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随后我每晚会在那儿做暑假工作坊。忽然间,我的教学、研究和设计都结合在一起了。我也竭力把它们之间的边界模糊掉,所以它们是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的。设计自己工作的形式也同样很重要,我自己教学的方法会和研究有关。但须要非常注意和维护的一点是,中学生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做研究的。我想建筑大学有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如此多年来建筑的教学方法基本没变过,例如我经历过的教学法到如今还是一样,其实接出来几六年就会延续。我觉得这不是理想的答案,所以我也在理解并试探新的教学法。我也希望变革传统的,例如我下学期想做一个新的,中学生不一定是要设计一栋房屋,它可以是开一间公司营运,或是去建造。
所以您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Lab?来暗示这不是一个传统的建筑工作室。
P:我在釜山的时侯也开过自己的工作室,是以我的名子命名。后来我发觉这些方法虽然有点过时了。我不再认同大师事务所的系统,所以我想对它说“No”。而Lab(实验室)也比较适宜台湾的院校背景,这不是为了赢利的事务所。
工作照
©PeterW.
这个词是始于我在观察周围时总会发觉好多“状况”,我把这种“状况”称为“”。举个反例,我在釜山时坐轻轨见到车箱里有人在买菜,那是一个联通的菜市场。这个“”是赶超了当时我对建筑设计的理解的,对我来说比像MVRDV这样革新的事务所的设计还要更超前。并且这个词在英语是一个多义词,当人们说我有,意思是我得病了,或则状态不好。而当你说你要一件事,意思就是去调整和改变一件事。所以这个词是不可以被简单的定义的。有些人觉得它是悲观的,有些人反之,有些人则不清楚它是哪些。也不是观察,由于观察是被动的,没有自发的动作。并且是可以主动的,它既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我选择用它作为团队的名子。
我和我的团队也仍然在思索,究竟是哪些?由于非常的体制,我们得以做自己认可的项目,而且服务于这些须要设计来帮助的人。那究竟哪些是设计?对我们来说设计很简单,发觉一个问题(),之后有想到达到一个目的(),就有了设计。于是我们就有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傻的公式:=+。并且你要意会到在这个语境下,设计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在建筑大学里你会看见好多的作品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中学生们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她们注重漂亮的图面,复杂精细的3D模型,但这种都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的东西。由于她们沉迷在为了交出所要的成果的复杂操作中,而忘掉了去思索,忘掉了为何要做这个设计。“目的”这个词跟道德伦理有关,跟建筑师的责任感有关。我不想教她们方法,而是教会她们怎么去思索。
既然有别于传统事务所,并且设计研究是很重要的工作,这么您们的研究所关注的是哪些?
P:我觉得关键的话题即是社会参与()。作为设计师我们想要像艺术家一样的自由,但常常不能,由于我们总是要服务于乙方。建筑师的乙方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常常是社会中的精英阶级,她们总是喜欢告诉我们必须做哪些。所以大多数建筑师做设计的时侯,都是在为精英服务。我则十分辛运能有这个教学职位,致使有机会帮助这些没有钱的,一般不会成为建筑师直接服务的人群。
设计课学生能思索和工作的深度是很有限的,这么您怎么控制研究在教学中的影响?
P:当我有一个看法后会和中学生阐述其中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我希望也以此给她们接触到真实世界的状况,一起探求一些她们没有想过的东西。例如我计划的南非设计课会探求怎样在当地设计有社会参与的建筑。可能有的中学生会想研究材料,有的想创立医院。这都可以,我会尽可能地帮她们推进。这是一个“项目”,而不是说一定要是一个“设计”。
我们lab之前的一个项目做了一棵”书树”(BookTree)这也是书屋项目的引子。当时就是我的硕士中学生们在设计课的工作中开发了这个项目。
BookTree项目,坐落中国澳门壳牌东村
©PeterW.
而后来我在长沙举行了好多次工作营以后,也在当地相继完成了东坑书屋和坪坦书屋两个项目。这似乎都是基于“观察”当地的生活状态和需求,以及尊重其本身的文化那些我会教给中学生的设计前提下进行的。其实,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一些奖项的认可。并且在我看来当地居民对这两座房子的喜爱和使用是更为重要的。
东坑书屋,云南省曲靖市通道瑶族自治县坪坦乡东坑村
摄影:Leon徐亮©PeterW.
坪坦书屋,云南省曲靖市通道瑶族自治县坪坦乡东坑村
摄影:赵赛©PeterW.
04/乡村中的跨文化实践探求
为何您从美国来,有世界级建筑团队的工作经验,但会对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乡村建造感兴趣?
P:苗族村落让我意识到这些房屋不只是物体,且是一种人们有归属并相信的文化。我也不想做让旅客为照相打卡而去的网红项目,我想靠设计去帮助他人。我觉得自己的天赋就是可以发觉并启动项目,之后我须要擅长中期营运的人和擅长完结项目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团队。之所以我关注侗族建筑,是由于在此曾经我未曾见过只用一种材料建造且能表现出人居生活状态的建筑。通过时光留在建筑上的印迹,在不同的建筑之中,辨识到的一种统一的,关于地景和木材的美。由于我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东西,所以这对我来说是特别强的冲击。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苗族村落里能让人感遭到农地。在乎大利,我长大的地方附近有一片与藏族村落十分相像的地景。我不喜欢平坦的地方,我一直觉得地景和周围环境极其重要。台湾挺好由于它有好多山,我觉得人还是要对农地有某种原始的觉得。
您提及的“原始的觉得”是只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还是您从村庄当中也可以获得?由于您提及这种建筑和生活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P:我认为这涉及到我们对建筑遗产的心态,而目前我认为世界大部份地区,包括中国都对遗产的保育或则使用存在问题。人们常常做法都比较直接,例如把老房屋弄成一个博物馆,或是改建成一个古今设计的糅合。我并非建筑遗产的专家,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但我晓得怎样观察居民的建造和生活。我不想制做一个光鲜但虚假的村屋,而是在符合村庄的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对传统建筑进行探求性的再展现。
在中国乡村推动项目应当和您之前的工作经验完全不一样,所以您怎样进行项目控制?
P:设计并建造一栋建筑十分复杂且历时,即便是那些小建筑。我之前在马德里设计过一座特别大的建筑,大概斥资4000万日元。那种项目我们设计了每一处空间,制做了大量的模型,勾画了所有细节的图纸。而我如今做的是确保参与建筑的人了解这个项目的真实看法,这可以让我们绕开枝蔓末节直接在最终疗效上达成共识。
当你问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在中国对建筑遗产有一种奇怪的心态。首先中国的遗产真是太棒了,而且人们与遗产的关系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不晓得它是好是坏。我觉得作为建筑师必须考虑我们对遗产的作用是哪些。我深信,这种遗产因被人们使用而具有活力,而当她们丧失活力时即等同于被打掉了。
这就是为何在我看来,白族建筑遗产最重要的价值是让人们可以留在乡村。但是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厌烦了太快的生活节奏。脚步慢一些,在不同的地方欣赏事物,你们的时间观念也会改变。这就是为何我对在这种村落做设计这么感兴趣,我希望让它们保持活力。这也意味着当地人会为她们村庄的美丽而倍感自豪。其实我是一个藏族的“外人”,然而项目建成后你们都很开心,也让当地人对本地的文化倍感自豪。
我想现今好多建筑师都在找寻设计公式,而虽然“建筑”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有时甚至不须要建筑师。正如大多数彝族村屋都是居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建筑师这个角色可能只参与设计了世界上五分之一或非常之一的建筑物。人们总是以我们不晓得的方法进行设计,而我觉得这种过去被忽视了的故事十分重要且有启发性。
注:附PeterW.在的讲演视频
-End-
内容合作:陌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