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的基础研究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其水平和实力影响着科技创新的积淀和冲劲国家自然科学奖,也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想要圆科技强国梦,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卡屁股”难题,以院校为代表的一支科学队伍,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了卓越的学术力量。日前,青塔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院校基础研究贡献50强榜单,其中,上海科技学院位列全省第19名。
该榜单整理了2016-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奖,对表现优异的各层次院校进行盘点。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各大院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最直观彰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于院校而言是极大的荣誉。近三年来,上海科技学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为促进能源小分子高效催化转化与借助、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上海科技学院张跃院士主持完成的“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发展了金属直接热氧化与激光限域制备技术,提出了界面诱导控制生长一维氧化锌新结构的学术思想;构建了界面多场耦合效应调控自旋行为的新方式,研发出多种新型冷阴极和功能微纳元件,实现了在先进国防装备武器上的应用。
张跃院士团队在国外外率先举办一维氧化锌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大量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实现了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在特种武器上的应用,在国外外低维纳米材料领域名声卓著。
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
上海科技学院吕昭平院士主持完成的“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围绕新一代结构材料——块体非晶合金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举办研究,阐明了非晶合金原子结构特点及原子堆垛的普适规律,提出了非晶合金强韧化的新思路和组织调控机制,完善了在无序固体中通过有序结构强韧化的新理论,实现了组织性能的可控制备,催生了新的非晶结构和强韧化研究方向,除了为澄清非晶合金原子层次的堆垛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发展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新思路。
吕昭平院士团队选择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和强韧化这两个最核心的方向,迎难而上,率先在国际上解决了这个困局,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打下基础。团队还瞄准高熵合金领域、高性能钢铁材料领域,发表多篇论文。
一流学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多年来。上海科技学院一直坚持“四个面向”,着重举办基础研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攻破重大“卡屁股”问题、助力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现在,国家发展、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时代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科技学院将从持续扩大科研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规模、加强科研重大平台建设、提升承当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增强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扩大校企合作做好地方项目增量、提升成果转化规模和实效等方面促进中学科技创新事业再上新台阶,促使中学“双一流”建设和实现世界一流学院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