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23日电特稿:从风靡全球到不能验证——美研究人员“突破性”室温超导研究“反转”记
新华社记者黄堃
在日本数学学会3月大会上,兰加·迪亚斯面对兴奋的人群宣布实现全球科学界追求多年的“室温超导”时,可能没有想到事情的后续发展。
4月,澳洲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发表有关其科研不端行为的报导,迪亚斯除了在温度超导领域有论文撤稿记录,多年前的博士论文也涉嫌抄袭。
5月,中国科研人员在德国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表示难以验证迪亚斯声称的实验结果。论文作者闻海虎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国外外也有其他研究组从不同角度论证,没有任何实验结果支持迪亚斯。”
(小标题)“室温超导”轰动全球
1911年,科学界首次发觉个别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内阻为零的超导现象,但常年以来只能在很低的气温下实现超导。科学界常说的“高温超导”是相对于约零下273摄氏度(绝对零度)而言的“高温”,零下233摄氏度就可算“高温”。在温度下实现超导可能在电力传输、医疗、轨道交通、国防和量子估算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影响,是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
这就是为何在3月7日美国化学学会大会上,法国考文垂学院副院长迪亚斯亮出“室温超导”这个题目时,参会人员会接踵而来,火热程度让保安不得不将许多科学家拦在大会室内。
3月8日,迪亚斯团队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网站上。论文称研制出一种含镥、氢、氮的材料,在约20.6摄氏度的温度和10千巴(约相当于1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能。
“如果这是真的,可能是超导历史上最大的突破。”美国旧金山学院化学学副院长詹姆斯·哈姆林当时评论道,“这是惊艳全球、开拓创新、非常激奋的发觉。”
在全球各地迅速跟进的科研人员中,指责的人也好多,其中就包括中国北京学院的闻海虎院士。
(小标题)科研记录谜团重重
在关于迪亚斯“室温超导”的众多报导中,有两件事被反复提到。
其中较近的一次也是关于“室温超导”。2020年,迪亚斯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一种含碳、硫、氢的化合物能在约15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能。但后续多个研究组无法重复该实验,《自然》在2022年就该论文做出撤稿决定。
2017年,迪亚斯在耶鲁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时就宣布制成“金属氢”,相关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也是科学界追求多年的重要目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免费,但是在别的科研人员因难以重复而提出指责后,其团队宣称把样品搞丢了。
4月,《科学》先后在网站和正刊上发表有关迪亚斯科研不端行为的文章,深挖他2013年在芝加哥州立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剖析显示,这篇论文中有起码6300个词组的内容(相当于整篇内容的21%)可找到已发表的其他来源。
据悉,迪亚斯在耶鲁学院网站个人页面上有关超导研究等内容的介绍材料中,多处包含与其他研究者已发表文章中一模一样的句子。
重重谜团之下,为什么《自然》网站还发表了迪亚斯最新的“室温超导”论文?《自然》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一名作者曾被撤稿,并不手动意味着他丧失了递交新论文的资格,所有递交的论文就会被独立地在质量和科学时效性上给以评估。
(小标题)指责论文快速发表
5月11日,《自然》在线发表了闻海虎团队的论文。考虑到做实验的时间以及科学界常常持续数月甚至一五年的审稿流程,这已是十分快的速率。网页专门加了注释,表示这是一份未经详尽编辑的文稿,现今发布的目的是让学术界才能早日得悉其发觉,未来它就会经过进一步编辑更改。
《自然》发言人说,这是在特殊情况下走了快速发表通道,该论文属于被官方认可发表的状态。
论文显示,在30多个样品的实验中,与迪亚斯描述相像的是样品会出现从深红色到紫蓝色再到粉蓝色的变化,内阻随着气温增加而增加,但关键的不同是没有出现超导。
针锋相对的结果被发表意味着哪些?《自然》发言人表示欢迎科研人员辩论,新的论文“针对之前发表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看法,强调了相像与不同。这有助于对所考虑的系统构建更完整的图象,启发进一步研究。”
“文章发表后,收到领域内外专家的庆贺,你们普遍反应是如此快就从科学角度否定了这项震惊性成果。”闻海虎说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免费,“如果迪亚斯团队还要坚持她们的推论,必须给出愈发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否则最后的结果只会是撤稿。不过这须要《自然》考虑多方面诱因后做出决定。”
记者通过电子电邮向迪亚斯发出专访恳求,但截止发稿时未得到回复。
“根据现有的证据,迪亚斯声称的温度超导极大可能不创立。科学研究中相互指责和否定是常有的事,不过这儿的特殊性在于,迪亚斯早已是第三次在做出重大声称后无法收场了。”中国科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院长袁岚峰觉得,“‘狼来了’不能老喊,假如此次给不出合理解释,他在学术界估计很难待下去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