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梦玲
地区: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学校:眉山市东坡区帕瑙乡初级中学
共1课时
第二节 密度初中物理人民教育2011年课程标准版
1教学目标
1.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4.实验探索活动,找出同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例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通过探究活动,对材料特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
7、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
8、灵活运用所学的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这对本课程在认知、方法、情感、心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的学生多次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们仍然在“利用图像来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方面苦苦挣扎。这两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
3 重点与难点
要点:
1. 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困难:
1. 学习如何利用图像来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2.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教学流程 4.1 第一个小时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引言】 (1)话题引入——密度
1.【提问】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识别物质?
2.【话题介绍】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出: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属性,比如“密度”,那么什么是密度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
活动二【讲座】(二)新课程教学
教师:【提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并提问:它们的质量相同吗?根据上面学到的知识,你能用桌上的实验设备测量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吗?从称重结果中您了解到什么?
学生:(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实验设备:秤、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木块、铁块、铝块;
(2)使用天平、托盘天平测量并记录木块、铁块、铝块的体积和质量;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数据,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教师:请学生自由解释所得到的实验规律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老师:【提问+实验探索】那么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教师提供实验设备:托盘天平、三个已知体积(注:不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学生使用提供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测量三块和铝块的体积和质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用学生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入课件上的表格,建立一个纵坐标为质量、横坐标为体积的直角坐标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质量与体积的比例关系。根据学生团体的反馈,我们可以总结:
A::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
B: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例不同(老师在这里埋下悬念: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吗?)
学生:有的小组给大家分享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根据老师制作的直角坐标系,我们可以共同得出,同一种物质具有相同的质量体积比,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质量体积比。
老师:老师指出,在物理学中,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称为该物质的密度。
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质量和体积的单位,引导学生结合密度公式推导出密度单位贝语网校,并告诉学生这样的单位是复合单位。
学生:复习质量和体积的单位,并根据密度公式推导出密度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换算,从而推理出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生:复习一下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换算,推导出1g/cm3=∕m3
老师:老师给出:铁块的质量是54公斤。让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并提出问题:已知水的密度为: 水的密度:1.0×103kg∕m3。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你能告诉我它的物理意义吗?
学生:复习质量的物理意义,并尝试解释密度的物理意义。
师:老师请学生说出对“水的密度:1.0×103kg/m3”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答案画出物理意义:体积1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请学生解释“冰0.9×103kg/m3”的物理意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密度的物理意义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师: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教材第114-115页的小信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总结密度的影响因素。又提出了问题,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吗?
学生:阅读教材第114-115页的小信息,观察并分析密度的影响因素。
师: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密度,但不同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密度。特殊的是:煤油和酒精的物质不同,但密度相同。 。密度与体积或质量无关。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类型、状态、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小组间相互交流。
老师: 老师强调:
答: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例如,如果使用半瓶汽油,剩下的一半的质量只有原来的一半,但密度保持不变。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梳理知识,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提问】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密度公式:ρ = m/V。那么如果密度和体积已知,如何计算质量呢?或者如果密度和质量已知,如何计算体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密度公式?
学生:复习密度公式,改造密度公式,灵活应用。
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公式并总结其作用:
A 计算物质的密度:ρ = m/V(计算密度。识别物质)
B计算物体的体积:V=m/ρ(可以计算一些体积难以测量的物体)
C计算物体的质量:m=ρV(有些物体的质量太大,无法直接测量)
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老师:老师主要用书上的例子来演示公式的使用,并讲解正确答案的过程。
学生:学会应用计算公式,养成正确的作答习惯。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本课所学知识,建立逻辑知识框架
活动三【练习】(三)课堂申请
1.根据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一个。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
B、物体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
C.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或体积无关
2. 使用铅球多年后,没有改变的一件事是( )
A. 质量 B. 体积
C. 密度 D. 三个都没有变化
活动四【作业】(四)课后申请
1. 根据示例,尝试完成以下练习:
(例1: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质量为16.1克,体积为1.8立方厘米,求制作这枚纪念币所用金属的密度,它是什么金属?
例2:用天平称一束细铜线的质量为445克。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m3。这束细铜线的体积是多少?
例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核心石为一整块花岗岩,体积为42.6立方米。花岗岩的密度为2.6×103 kg/m3。核心石的质量是多少?
2.完成本课对应的练习册
第 2 节 密度
课程设计课堂记录
第 2 节 密度
1第一学期教学活动活动一【引言】(一)话题引入-密度
1.【提问】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识别物质?
2.【话题介绍】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出: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属性,比如“密度”,那么什么是密度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
活动二【讲座】(二)新课程教学
教师:【提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并提问:它们的质量相同吗?根据上面学到的知识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你能用桌上的实验设备测量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吗?从称重结果中您了解到什么?
学生:(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实验设备:秤、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木块、铁块、铝块;
(2)使用天平、托盘天平测量并记录木块、铁块、铝块的体积和质量;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数据,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教师:请学生自由解释所得到的实验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老师:【提问+实验探索】那么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教师提供实验设备:托盘天平、三个已知体积(注:不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学生使用提供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测量三块和铝块的体积和质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用学生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入课件上的表格,建立一个纵坐标为质量、横坐标为体积的直角坐标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质量与体积的比例关系。根据学生团体的反馈,我们可以总结:
A::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
B: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例不同(老师在这里埋下悬念: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吗?)
学生:有的小组给大家分享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根据老师制作的直角坐标系,我们可以共同得出,同一种物质具有相同的质量体积比,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质量体积比。
老师:老师指出,在物理学中,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称为该物质的密度。
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质量和体积的单位,引导学生结合密度公式推导出密度单位,并告诉学生这样的单位是复合单位。
学生:复习质量和体积的单位,并根据密度公式推导出密度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换算,从而推理出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生:复习一下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换算,推导出1g/cm3=∕m3
老师:老师给出:铁块的质量是54公斤。让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并提出问题:已知水的密度为: 水的密度:1.0×103kg∕m3。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你能告诉我它的物理意义吗?
学生:复习质量的物理意义,并尝试解释密度的物理意义。
师:老师请学生说出对“水的密度:1.0×103kg/m3”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答案画出物理意义:体积1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请学生解释“冰0.9×103kg/m3”的物理意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密度的物理意义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师: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分析物理课本第114-115页的小信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总结影响密度的因素。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是不同的吗?
学生:阅读教材第114-115页的小信息,观察并分析密度的影响因素。
师: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密度,但不同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密度。特殊的是:煤油和酒精的物质不同,但密度相同。 。密度与体积或质量无关。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类型、状态、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小组间相互交流。
老师: 老师强调:
答: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例如,如果使用半瓶汽油,剩下的一半的质量只有原来的一半,但密度保持不变。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梳理知识,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提问】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密度公式:ρ = m/V。那么如果密度和体积已知,如何计算质量呢?或者如果密度和质量已知,如何计算体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密度公式?
学生:复习密度公式,改造密度公式,灵活运用。
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公式并总结其作用:
A 计算物质的密度:ρ = m/V(计算密度。识别物质)
B计算物体的体积:V=m/ρ(可以计算一些体积难以测量的物体)
C计算物体的质量:m=ρV(有些物体的质量太大,无法直接测量)
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老师:老师主要用书上的例子来演示公式的使用,并讲解正确答案的过程。
学生:学会应用计算公式,养成正确的作答习惯。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本课所学知识,建立逻辑知识框架
活动三【练习】(三)课堂申请
1.根据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一个。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
B、物体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
C.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或体积无关
2. 使用铅球多年后,没有改变的一件事是( )
A. 质量 B. 体积
C. 密度 D. 三个都没有变化
活动四【作业】(四)课后申请
1. 根据示例,尝试完成以下练习:
(例1: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质量为16.1克,体积为1.8立方厘米,求制作这枚纪念币所用金属的密度,它是什么金属?
例2:用天平称一束细铜线的质量为445克。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m3。这束细铜线的体积是多少?
例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核心石为一整块花岗岩,体积为42.6立方米。花岗岩的密度为2.6×103 kg/m3。核心石的质量是多少?
2.完成本课对应的练习册
标签:第 2 节、密度、课程计划、黑板书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