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您通常需要准备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编写教案有什么要求?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那么现在我将告诉您如何编写更好的教案。我们来看一下。
高中一年级必修物理教案第1部分
1.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4、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了解在同一位置,所有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4. 教具
牛顿管、抽气器、火花计时器、纸带、砝码、学生电源、烙铁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提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律是什么?
vt=在
s=at2/2
vt2=2as
(2)自由落体运动
示范一:左手扔一块金属,右手扔一张纸。从讲台上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揉成纸团,重复实验,然后观察它们是否同时落到地上。
结论:第一次是金属片先落下,然后是纸片,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问题: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张的阻力影响着纸张的落下。当它聚成纸团时,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几乎同时落地。
假设在真空中,纸片和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它们会同时落地吗?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仅受重力影响,不受任何其他力,包括空气阻力的影响。
(2)从休息开始跌倒
事实上,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相对于重力来说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那么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直线运动?
学生分组(每组两名学生)
将电火花计时器垂直方向固定在铁架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将纸带底部固定在重物上。首先,用手握住纸带,使重物靠近计时器静止,然后放下。打开电源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标记一系列小点。
利用这条纸带分析重物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物下落的加速度a=9.8m/s2
(4)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朗读课文
问题: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是多少?方向指向哪里?使用什么字母? (轻微地)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则?
(1)在地球同一地点,所有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2)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不同。根据教材第37页的表格,纬度越高,数值越大。
(5) 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vt=gt
h=(1/2)gt2 g 为 9. 8m/s2
vt2=2gh
注意公式中的h指的是跌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 教材第38页练习8(1)至(4)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课第一部分
初步了解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和非门。
2个T065或2个输入端4个与非门集成电路,1个100欧定值电阻,1个GD55-2型发光二极管,2个常闭按钮开关,3节AA干电池(带电池盒),mg42―一种20a光敏电阻。
1.审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门电路:与门、非门和与非门。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闭合电路的条件吗?当学生们回答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
(当与门的输入端均为高电位时,非门的输入端为低电位,与非门只有一个输入端为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它不仅本身非常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或与门的情况下(为了生产和调试的方便和标准化,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和非门。,和只提供与非门),可以分别用与非门代替。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与非门作为与门和非门。板书:
(第六节 与非门为与门和非门)
2.开始新的课程
(1) 使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正在研究与非门的开关条件,仅使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而将另一个输入端b(或a)留空。
问:当该与非门的a接低电位时,其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将其视为电路中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导通还是截止? (高潜力,关闭)
问:当该与非门的a接高电位时,其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路还是闭合? (低电位,开放)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以看成非门吗(呼应本课复习中的板书)? (能)
板书: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第三部分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星系等概念,了解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学生可以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神秘的宇宙。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 天文知识
自学与教学
多媒体和计算机
:
问题:老师用电脑显示图片:
1. 什么样的恒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答:它是地球的卫星,由地球和卫星之间的引力提供。
这是第一级。 (地球的卫星包括月球,地球是行星)
老师用电脑展示图片:
2. 太阳系中有多少颗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太阳是一颗恒星。)
老师用电脑展示图片:
3. 太阳系的范围有多大?
答:在银河系。
4.要求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示例问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化的理论中,有一种理论叫“宇宙膨胀论”。该理论认为万有引力常数 g 正在缓慢减小。根据这个理论,很久以前,地球在太阳系的公转与现在进行了比较:
一个。公转半径变大。 b.公转周期变小。
c.公转速度变大。 d.公转角速度变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解决方案:
当减少时,当增加时,转速逐渐降低。
从公式也可知t逐渐增大,故正确答案为b和c。
求:
1.“黑洞”的质量。
2. 尝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开:
1.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解:=3.6×10 35 kg
必须:
解:=5.3×10 8 m
布置家庭作业: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第四部分
知识目标
(1)认识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
(2)能够用准确的文字描述牛顿第三定律;
(5)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以相同方式变化、具有相同性质的力。
(6)能够区分两个相互平衡的力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7)能够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习兴趣。
建议
教材分析
分享建议
设计实例
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例子: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示例 1. 实验:铁棒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 (视频素材)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呢? (表达式中必须明确受力对象和施力对象)
例2、实验:当我们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时,我们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 (具体体会)
问:你有什么感觉?怎么解释呢? (表达式中必须明确受力对象和施力对象)
让学生看例子或书中的例子。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上第55页的实验,读出弹簧刻度示值,看两个弹簧刻度示值是否相等?
2.牛顿第三定律(反应定律)
2. 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示例:粉笔盒固定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上受到什么力?他们的反作用力是多少?它影响谁? (画个图)
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问:粉笔盒上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 (以上问题是根据学生情况提出的)
相似之处
差异
相互作用力
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这两种力必须具有相同的性质;
同时出现和消失;
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彼此);
它与运动状态和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与上面相同。
属性可能不同;
不能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 (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旋转的视频数据。
询价活动
主题:如何赢得拔河比赛
组织:以自然群体为小组
方法:研究计划并进行竞赛
评价:可操作性、趣味性、实用性结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课第五部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3.了解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曲线运动方向的确定
3、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程: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研究了线性运动。接下来,学生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呢?我们将在本课中研究这个问题。
2、新课程教学
1. 曲线运动
(1) 多个物体的运动
a:导弹的移动;汽车转弯时的移动;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
b:总结得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
(2)问:除了轨迹不同之外,上述运动与曲线运动还有什么区别?
(3) 比较汽车在直道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在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
过渡:如何判断任意时刻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
2:曲线运动速度方向
(1)场景:
a:在砂轮上磨削刀具时,火花从刀具与砂轮的接触点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打开的盛有水的伞绕手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着伞边各点所画圆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就是曲线该点的切线方向。
(3) 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之一或两者同时发生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1)钢球在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如果从侧面对其施加侧向力,其运动方向就会改变。继续对钢球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球运动路线旁边放置一块磁铁。 ,钢球偏离原来的方向,作曲线运动。
(2)学生观察模拟实验后,进行实验。
(3)分析归纳:当物体所受的合力方向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将作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合力的加速度将与速度形成角度。这时,合力不仅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还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贝语网校,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3、巩固训练:
4. 总结
1、轨迹为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该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其速度方向成夹角a时,物体将作曲线运动。
5.作业:课后练习曲线运动的创新设计
精选高中物理课程计划样本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第六部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速度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了解速度和速率及其区别。
2. 能力目标
1.比率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学生过程中,学生掌握使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逐步将思维从简单的问题转向复杂的方向,培养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难点
如何从平均速度推导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
教学工具
物理知识幻灯片
课程表
1课时
教学步骤
1、新课程介绍
粒子的各种运动有不同的速度,那么如何比较运动的速度呢?
2、新课程教学
(1) 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速度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描述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完成学生目标的过程
1. 速度
问:在运动会上,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哪个运动员更快?
学生:同样长度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问:如果运动时间相等,如何比较速度?
学生:然后比较一下谁的位移更大。
师:运动物体的位移所花费的时间不同,那么如何比较它们的速度呢?
学生:通过比较单位时间的位移,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速度的物理量速度。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到了这个概念。让我回忆一下,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比较强调和深化。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速度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 s 与发生该位移所需的时间 t 之比。用v=s/t表示。
从速度的定义可以看出,v的单位是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米每秒,符号为 m/s 或 ms1。常用的单位有km/h、cm/s等。而速度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所以v=s/t是常数。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并且同时位移不相等,那么白色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多少?那么就用一定时期内位移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初中物理质量的教案,即平均速度。
示例:一名 100 米运动员在 10 秒内跑完 100m。他平均1秒跑多少距离?
学生马上就会回答:平均每秒跑10米。
师:是的,这是运动员跑完这100m的平均速度。
板书:
解释:对于一名100米运动员来说,没有人能说出他在1秒内突破10米的位置。有的1秒跑了10多米,有的1秒跑了不到10米,但这相当于运动员从头到尾都用了10米。以 /s 的匀速跑完整个距离。所以我们用这个平均速度来粗略地表示它的速度。但这=10m/s仅代表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是接下来的50米或其他路段的平均速度。
例:自行车前5秒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的位移为12米。请找出其每次的位移。 5秒内的平均速度和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
由此可知,平均速度应表示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准确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应该如何描述呢?那么你必须知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运动的速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例如:骑摩托车或驾驶汽车时,车速表显示,如果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匀速运动,则为前段时间此时它达到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在该位置的运动方向,因此瞬时速度是一个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将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或简称速率,是一个标量。
4.巩固训练:(展示幻灯片)
物体从 A 到 B 的总位移为 2 秒。第一个s的平均速度为v1,第二个s的平均速度为v2。求物体从A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
师生评语:有的同学回答说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平均速度。必须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计算。这段时间的总位移与该位移所花费的时间之比仅代表该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总结
1.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度。
扩张:
本课后有阅读材料。如何理解瞬时速度。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用了物理学的极端思维来帮助大家理解瞬时速度。
4. 作业 p26 练习 3 3, 4, 5
5、黑板设计
高中生物理教案必修课第七部分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以及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独立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简短的篇幅来介绍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派生单位。
分享建议
询价活动
题目:研究某种物理基本单位的起源
组织:个人
格式:回顾信息并撰写文章。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第8部分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中的重要应用。
2.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认识与分析
启发式的
(一)新课程介绍
天体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中的重要应用。
(二)开展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1)基本思想:在研究天体运动时,我们近似地将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为天体做圆周运动提供了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中的应用。
高中一年级必修物理教案第9部分
知识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力定律;
2、初步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能够用图解求出两个公共点力的合力;能够判断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论证得出两个互成一定角度的公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研态度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推导平行四边形力定律,这也是本章的重点。
2.本章的难点是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画图的方法确定合力;
1.解释共点力概念的教学建议
2.矢量合成的教学建议
3.用图解法求解几个公共点力的合力的教学建议
2、注意制图方法的标准化。在本节中,学生可以配合独立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流程:
1.复习题:
1、什么是力?
2. 力的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介绍新课内容。
2、新课程介绍:
1.通过初中所学的单一力的作用,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作用相同,引入共点力、合力、分力的概念。同时展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提水、拉纤维或拔河的图片。 (图片请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图文图片)
2、问题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分别为50n和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是什么? (教师在讲解时应强调:“描述力时,应同时说明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反映力的矢量性质”)
老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了“两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合成”的规律:
指定:
4.问题3.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是什么?
6、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知识组装测试设备并进行测试验证。
重点: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指示)和需要做的标记(橡皮筋被拉动两次的同一位置以及两次分力的方向)
8、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导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3. 课堂总结
询价活动
“滑轮”问题研究
话题
“滑轮”问题研究
内容
初中学习了滑轮后,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功能,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一定会省力吗?学习初中物理课本。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最省力?观察生活中使用滑轮的例子,表达自己的经历,或以书面形式写下相关内容和研究结果。
高中一年级必修物理教案第10部分
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了解功率的两种不同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学到分析某种力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一、基础知识和技能 1、概念的理解:
2、受力图形表示及受力示意图:
3.你必须能够区分性质和效果。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要准确掌握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本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作用;
3.力的矢量性;
(2)力的图形表示是本节的难点。
(3)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不同属性的力可以有相同的效果,相同效果的力可以有不同的属性。
1.问:什么是力?
老师根据初中内容的复习和讨论,总结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
问题:在下面的例子中,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力?
(1)马拉的车,马对车的拉力。
(2)课桌对课本的支持。
结论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物体施力,就会有物体受力。当力作用时,两个物体同时出现。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要指定受力物体,但受力物体必须存在。
2.问题,力量有大小。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在SI单位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测量力。弹簧秤通常在实验室中用于测量力。
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3.问:力可以仅由力的大小来确定吗?
演示弹簧的压缩和拉伸,并演示推门的动作。它主要指导学生说武力有一个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体验和得出三个武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