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初中物理知识内容范文 4
1. 回顾过去 100 年中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演变
中国最早的中学“生物”教育可以追溯到 1842 年外国传教士的“莫里森学校”开设的“生理学”课程,但当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生物”课程体系。中国中学真正系统的“生物”教育始于 1902 年,也就是本世纪初。本世纪末,回顾和总结中学“生物”教育的历史和过去 100 年“生物”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对 21 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詹姆士王学校宪章》,1903年又补充了《詹姆士国王学校宪章》,不仅明确明确地规定了中学的五年制,还规定了包括“博物学家”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博物学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规定:“自然主义:应教授其植物的物理结构和生理分类的功能;它的动物应该谈论它们的身体结构、生理习性和分类功能;身体应该关注身体的内部和外部部分、感觉运动器官和重要的卫生事项;它的矿物......”。“无论谁教博物学家,都应该仔细研究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便从物理标本中获得准确的知识,以便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行业。”当时,“自然主义”是“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初中令实施细则》,初中制改为 4 年制,“博物学”开学 3 年。1922 年,新的学制将中学的长度改为六年,初中各 3 年,高中各 3 年。初中开设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初中“自然”和“生理学”课程,高中开设“生物学”课程。1932 年,初中开始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学”三门生物学课程,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初中生物的课程体系发生了几次变化,但总体框架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提供“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与卫生学”三门独立的课程,高中提供综合性的“生物学”课程,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已经使用了近 60 年,直到本世纪 90 年代初才开始发生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大纲》,提出可以将多本不同特点的教科书编纂在一个程序中。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为初中编纂了一本新的《生物》教科书。虽然教材将前几部分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与卫生学”合并为一本“生物学”教科书,但教学内容仍分为“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学”三个主要部分,以及“细菌、真菌和病毒”和“遗传学、进化与生态学”。随后,广东等省市编纂了初中《生物》综合教材。根据江苏省教委提出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总思路,江苏省教委教研部从1994年起组织了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及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 以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学的资深教师,共同编纂初中《生物》(Suke )综合教材。自1995年秋年以来,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进行了试制,经过几年的试教和不断的修订完善,于1998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评委员会的审批。我国多部初中“生物”教材的成功编纂,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与教学内容融合的趋势,探索了我国初中“生物”的创新育人与素质教育。
2. 这
初中生物教学一体化的趋势 21世纪的教学改革
初中《生物》教材面向21世纪的改革特点除了基础性、实用性、新颖性外,也越来越全面。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至少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生物科学本身的整合和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现代化。
从本世纪初到 20 年代,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生物学”课程也分别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课程内容也突出了动植物的分类和结构。30 年代后,一些外国开始将动物和植物学合并为“生物学”讲座;50 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进步,国外中学“生物”课程的总趋势是初中提供综合性的“科学”,高中提供“生物”。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提供综合理科课程,而且在高中一年级仍然提供综合性“理科”,在高中二、三年级只提供综合性“生物”课程。在美国,一些学校在初中阶段提供综合“科学”,一些学校提供综合“生物”,在高中阶段提供综合“生物”。英国初中的“生物”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生物”课程。随着生物科学中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初中阶段的综合“生物学”课程反映了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学等生物科学的各个分支越来越融合的趋势。
包括生物在内的科学教育在国际上加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类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是了解社会,而且是了解自然,这对人们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理科”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是要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一般面貌,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和热爱自然的能力,理解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并使学生逐渐形成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现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发展迅速,但我国初中生物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的教学重点是教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改变。“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是教授生命的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的全面性,“初中生物的教学重点是教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生物的划分。「教授生命现象」是指专注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当然最好将它们分为植物、动物和人类。21世纪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应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教学目标不仅要理解“生命现象”,还要包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例如,在初中时,教授“植物呼吸”知识、“动物呼吸”知识和“人体呼吸”知识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植物如何呼吸、动物如何呼吸、人如何呼吸,还应了解生物呼吸的共性、特点。再比如,初中时教授“动物呼吸”时,是否有必要教授“草履虫呼吸”、“水螅呼吸”、“蛔虫呼吸”和“蚯蚓呼吸”......直到“哺乳动物呼吸”的细节知识?初中生学习这门知识的目的,无非就是要明白,动物分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而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都是适应生活环境的。如果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认识和理解生命的现象和本质”,那么生物教学的内容只能综合起来,综合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现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符合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综合趋势。可以避免学科教学内容重叠,减轻学生的学术负担;它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仅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3. 21世纪初中“生物”教学改革中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面对跨越千年历史的巨大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摒弃重视知识传递、忽视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培养的理念,努力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
这
国外科学教育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始于 1957 年,当时在前苏联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引发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育科学教育的特别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科学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了大变革时期,逐步实现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加强创新教育,提高科学质量。英英教育认为,科学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并模仿和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一些教育家在回顾了科学教育的不足之后,主张在加强基础科学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授创造和发明的科学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该鼓励学生动脑筋,尝试创造新事物。
从全球角度来看,知识型经济已经形成。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和智能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无形知识资产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在 19 世纪,是 50 多年,在 20 世纪上半叶,大约是 10 年,在 20 世纪下半叶,它被缩短到大约 5 年,而在本世纪末,多媒体计算机从想法到产品只用了四年时间。长期以来留学之路,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们的遗传本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学习后天,传承和发扬前人的成就,以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路易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罗斯表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你的职业生涯来说,知识就像新鲜的牛奶,纸箱右侧贴着有效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 3 年,如果时间到了,你不要更新所有的知识, 你的事业很快就会变糟。“培养一代会学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理科”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生物教材(助课版)面向 21 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江苏省教委教研处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组织江苏省高等院校、中专部分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教材《生物》(苏克版)终于于1998年11月出版,并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评审委员会认为,“《生物》(苏克版)的教材可以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大纲》的要求编写,能够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制,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根据生活基本特点确立了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实施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相关教学内容都经过精心挑选。”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出发,教材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生物科学新成果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大量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课本中有很多栏目,比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益。不仅教科书中的插图数量增加了,而且一些插图是新的”。
教材《生物》(助课版)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纂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必须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初中生物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与教学内容融合的趋势;加强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养的趋势。
初中物理知识内容范文 5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影响因素 评价
DOI:10.16657/ki.-9132.2016.08.174
在素质教育下,如何促进学生在实践领域的价值观、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将所传授的知识系统化,确保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阶段,良好顺畅的衔接成为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比较分析
(1) 初中物理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对学生要求不高,初中物理教学主要采取章节的形式展示课程知识,教材内容难度较小,对于教科书知识,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熟练地应用公式写题, 并且很少需要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和理解物理概念,定性内容多,定量内容少。学生很容易接受,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导出简单而具体的定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老师注重教学的乐趣,课堂教学密度比高中物理教学要小得多,进度较慢,知识点可以反复强调,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重复练习。考试中题型少,可谓“手里有个公式”。
(2) 高中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的教学采用模块来呈现课程内容,比初中物理的教学更加复杂和繁琐,这也意味着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课程知识,精通物理定律,还要合理、高效地将物理概念和公式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物理问题和实际生活中。此外,高中物理中的大多数物理实验现象并不常见,这导致了概念抽象。高中物理还要求学生有更严谨的逻辑,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综合考虑所有因素。
2.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影响因素
(1) 课程教学模式的差异
这
初中物理教学课程容量小,教师更注重知识转移的引导,课程进度设定缓慢,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高中物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并附有包括定义、定律、公式和物理现象在内的大量文本描述。在课堂上,老师重点讲解重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独立学习,总结知识点,相互推论。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影响了物理学衔接教学的连贯性。
(2) 学生的个人因素
在学习方法上,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对简单直观,公式少,现象常见直观,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和单一,逻辑不是很严谨,缺乏推理和归纳能力,使得学生进入高中后很难轻松跟上课程的节奏。此外,在初中教学中,大量带有图片的教材和老师的兴趣指导,使物理学习氛围轻松愉快,而高中物理课程相对枯燥,这也会影响物理在心理层面的衔接教学。
3. 如何评价初高中的物理教学
(1) 研究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原因
在初中和高中过渡阶段,高中物理教育改变了初中物理“全课堂”的教学方式,物理学习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包,我们也不能忽视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和水平的差异。高中物理学习不再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对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立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不完全的统计反馈信息来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不乐观,即使是初中物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存在倦怠和抵触情绪,说明初中物理知识脱节,难以跟上高中紧凑课程的步伐, 从而失去兴趣和热情。因此,重点解决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以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衔接
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材的内容设置存在很大差异。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实验直观地展示出来,课堂氛围更加活跃。高中生的学业任务较重,需要打高考,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减少,以至于没有合理的过渡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暴露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漏洞。
2. 物理概念的混淆
以欧姆定律为例初中物理教学资料,初中物理将电路两端的电流定义为与电压成正比,得到公式:I=U/R。在高中物理中,得到以下定律:在闭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与总电阻(内外阻)成正比,电流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公式为 I=E/(R+r)。电动势、外阻、内阻等概念与初中所学内容混淆,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内容不明确。
3. 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紧跟教学大纲,简明扼要地讲解和提炼重点内容,密切关注升迁率和质量,忽略学生的个人因素,简单地评判学生的努力与否,甚至智商的高低,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变形的模型阻碍了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发展。
(3) 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在
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物理实验有助于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验教学实现了物理学的目的,从抽象到直观具体,从枯燥到生动,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某个物理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某种物理规律的具体条件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做事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到用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和热爱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次要因素往往被忽视,建立了简单的物理模型和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者许多物理对象是看不见的,需要通过文字来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比如电磁场、声波、大气压、光、分子和原子。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
总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工作者还应该考虑初高中书籍中知识联系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意味着身体衔接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
引用:
[1] 王永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J].时代教育,2014(8).
[2] 方方.关于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联系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1(3)。
[3] 潘思军.河南科技,2014(1)
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项目“形成性评价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项目编号-471)的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知识内容范文 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以生活为本的教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并不断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和要求转化为生命系列主题的内部要求,从而加强学生物理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大致谈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
1. 生活型教室介绍
课堂介绍是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理论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老师更倾向于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背诵理论知识,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物理,甚至有的学生对物理失去兴趣,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生活化教学则不同初中物理教学资料,它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考的光芒。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日常生活课堂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比如,在学习“声音传递的媒介”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并辅以实际生活情况展示教学内容,即场外两端,一个人呼唤另一个人的名字,远处的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听到呼唤。
二、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知识渗透和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来源。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生活中的物理教学,主要是希望教师能够将原本合理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生活,进而推动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探索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让学生更接近自己内心对物理的认知,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联、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等,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我们知道生命是物理学的源泉,物理学的原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此,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常识,设计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生活,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光的散散”的教学内容时,很难真正感受到课本中单一的知识讲解,以及带有图片的图片,他们不可能有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说出秘密:一场大雨过后,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空气中一些残留的小水滴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用物理术语进行解释,使学生轻松掌握原理内容,即一场大雨过后,当阳光穿过空气中残留的小水滴时,产生分散的现象,然后肉眼就能看到七色彩虹。
3. 日常生活的实验活动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内容。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本质和物理学的相关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纠正科学态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决定了初中物理实验的日常发展。在新语境下,初中物理学一直强调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最终目标是更真实地理解科学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以创造新的价值。一方面,日常生活的实验性活动更可行,另一方面,以生活为导向的活动的实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做事欲望,增强他们的技能和素养。例如,笔者在学习《常压》的教学内容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矿泉水瓶做实验,即在矿泉水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拧紧瓶盖,上下摇晃,然后将装满热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冷水口下或冷水盆中观察, 看看矿泉水中有什么变化,真正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再比如:在学习平行和系列教学内容时,鼓励学生做“汽车”、“小灯泡”等实验,让学生实践物理知识,促进学生技能和素养的双重提升。一般来说,初中的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应积极适当地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深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组。初中物理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