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发布了最新一期ESI数据(数据更新节点为2018年5月10日,数据覆盖时间2008年1月1日-2018年2月28日)。数据显示,这次全球入选机构总量为5578,照比上一期降低198之多,而且中国大陆仍然逆市而上天体物理杂志,总量照比上一期降低4所院校,覆盖其中21个学科。欣慰之余,也会有学者提出中国大陆ESI表现这么抢镜,那何时才会实现22个学科的“满堂彩”?
众所周知,ESI共设置了22个学科,中国大陆在其中21个学科中或多或少的都有院校分布,惟独空间科学长久以来始终缺失,不免有些美中不足。空间科学(space)是指借助航天器研究空间,即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及至整个宇宙空间的数学、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空间科学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包括空间飞行、空间侦测和空间开发等几个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步入太空和借助太空的战略实力,宇宙空间这一战略新高地正在成为各军事大国竞相追逐的目标。以德国为首的军事大国正积极举办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借此为基础引起的空间安全博弈势必成为未来军事对抗的前沿。由此可见,空间科学早已从某种程度上赶超了通常学科的范畴,而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重要安全保障。这么我国的空间科学究竟发展的怎样?本文将从文进言量角度展示我国几所主要院校的空间科学发展方式,以期尽早实现ESI的“满堂彩”。
这次ESI空间科学全球入选院校共计153所,排在最后一位(阀值)的院校是德国的德累斯顿学院,过去六年中共计在该领域发文813篇,总被引为33047次。考虑到并无中国大陆院校在ESI空间科学入选,本文借助数据库,在空间科学学科下对莫斯科学院与中国五所院校进行比较剖析。似乎与ESI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数据库中凸显的整体差别可以大体影射出ESI指标上的情况。
在数据库中,近六年(2008-2017)中国大陆在空间科学学科上总被引前5的院校分别是上海学院、南京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学院、清华学院和沈阳师范学院。国际对比院校除上文提及的ESI空间学科最后一位的科尔多瓦学院之外,同时选定了倒数第二位的曼城约翰摩尔斯学院,共计7所院校的数据对比。首先,近六年7所院校的基本文进言量信息如下表1:
表1:国外外7所院校空间科学近六年文进言量指标
由上表可知,近六年(2008-2017)中国大陆5所院校在被引指标上要远远逊色于两所美国对比院校。中国表现最好的院校是上海学院天体物理杂志,六年间引文为24389次,是阀值院校都柏林学院的72.9%,距离步入ESI还有一定距离。由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大陆院校在发文体量上并不落后,而且在评判论文质量的指标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前10%高被引论文占比和高被引论文数都要远远逊色与两所对比院校。
右图1展示的是7所对比院校近六年的发文趋势情况:
图1:对比院校近六年发文趋势情况统计
由上图可以显著看出,中国院校空间科学从2010年开始加码,然后几年呈连续下降态势。其中上海学院2017年照比2008年文献下降了213.2%,复旦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照比2008年文献下降率也都超过了180%。两所国际对比院校发文数目毕竟整体也呈下降态势,然而2016-2017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右图2展示的是7所对比院校近六年的被引趋势情况:
图2:对比院校近六年被引趋势情况统计
由上图可知,在被引趋势上两所国际对比院校要显著优于国外的5所对比院校。其中莫斯科学院的被引在2014年出现一次峰值,当初一年总被引就达到了13350次,占六年间被引总数的39.9%。缘由在于,2014年有悉尼学院学者与国际知名化学学家Ade,PeterA.R.和,连续发表了13篇被引超过100次的高水平论文,其对线篇最高被引达到了4981次。这一现象也给国外空间科学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思路,就是空间科学学科的高质量发文首先要想办法走出去,之后在考虑引进来。
下表2展示的是7所对比院校近六年的论文发表刊物情况:
表2:对比院校近六年空间科学论文发表刊物情况(刊物影响因子前20)
由上表可知,7所院校在空间科学领域发表的文章集中在《天体化学学刊物》、《皇家天文学会季刊》和《天体化学刊物通信》。并且两所国际对比院校在《自然》和《科学》两本顶级刊物上的发文要远远优于国外5所对比院校。上图也阐明了确定空间科学领域的主流刊物,力争发表顶尖刊物,是提高我国空间学科学科论文被引的重要渠道。
据悉,空间科学作为目前最为前沿的一个学科方向,结合自身优势,同时紧随国际主流研究方向,这也将是提高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右图3展示的是近六年国际上空间科学领域发表的前2000篇高被引论文关注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国外前文5所顶尖院校在空间科学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方向的对比情况:
图3:近六年空间科学国外外主流科研方向解析
由上图对比发觉,近六年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国际方面主要聚焦在“遥感技术”、“太阳风”“暗能量”和“星际演进”等方面。中国大陆5所顶尖院校则聚焦在“晶体结构”“万有引力”“土壤温度”和“航天器”等关键词上。综合来看,国际方面更多的将眼神聚焦在了宇宙空间甚至是外太空领域,而国外更多的尚处于基础方向的研究,其中的差别不言而喻。
综合来看,国外院校在空间科学领域上早已开始加码,然而因为起步晚,基础相对较差,文献质量整体不高,被引数目距离步入ESI前1%还有一定距离。同时也要关注到,国外的主流研究方向和国际热点研究方向尚不切合,有志于发展空间科学的院校尤其要注意既要结合自身学科建设优势,同时也要将眼光放得更高更远,紧随时代脚步。
数据为人工采集,如有遗漏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