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晚上复旦学院新北大学堂报告厅座无虚席,90高龄的法籍日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这儿为全省中学生院校科学营上海分营的营员们作报告。来自全省31个省区的1300名学生和杨振宁一起分享了他的学校和学院经历。
1933年—1937年,杨振宁在上海一所教会中学崇德小学就读。为让杨振宁学好英语,母亲告诉他每晚多次诵读一段英语,10分钟左右,熟悉英语风韵后再学习句型,这个方式让杨振宁获益颇丰。
物理天分很早就在杨振宁头上凸显下来,但与明天好多父母“求专”的看法不同,杨振宁的女儿认为,“数学不用着急了,应当补补较弱的中国文化”。中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暑期,母亲专门请来清华学院历史系的一位院士为其讲授《孟子》,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故事让杨振宁对中国唐代历史形成很大兴趣。
追忆起70多年前的小学时代,杨振宁对崇德学校的图书馆印象深刻,在那儿他每月都能见到开明书城出的刊物《中学生》,刊物上的数字游戏让杨振宁第一次了解到“排列”“组合”的意义。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令杨振宁对远在山西的塔克拉玛干荒漠念念不忘,直至几年前80多岁的他还坚持奔赴东北,总算展现了大漠的壮丽景色。《神秘的宇宙》则让杨振宁开始思索宇宙的奥秘,并锁定了自己一生求索科学的方向。
1938年—1944年,杨振宁在广州西北联大渡过了四年专科和三年研究生生活。“饭堂没有板凳,更没有桌椅,你们站着喝水。饭是粗米,上面常有糠皮、小沙子等。”学校里没有饮用水,朋友们经常在午饭后去校旁的茶楼中喝酒,两个铜板,坐上两三个钟头,你们高谈阔论。
“我们的生活是非常简单的,喝酒时加一盘黄豆米早已是一种奢华的享受。但是我们并不认为痛楚,我们也不认为怯懦杨振宁同学,我们有着获得知识的满足与怨怼。”这种非常简单的生活却影响了杨振宁对化学的认识,给他之后的研究历程奠定基础。杨振宁说:“西南联大的十年对我一生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影响更多的还来自特殊时期的“忧患意识”。那时德国部队攻占了全省最重要的城市,要战败中国。“同学们有深度的忧患意识。我们晓得在此时期,我们能坐出来读书,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你们都非常努力,因此后来取得大成就的人好多。”杨振宁认为,是忧患意识促使她们那一辈中国学院生发愤努力。
“当然我们还遇到了能发展我们能力的机遇:由于之后的几六年是全世界坚苦的时期,可也是发展的时期。我们这一辈人,有机会帮忙创建各层政府结构、各种大小工业、各种工商金融行业、国防工业、科技研究、教育事业等……”
回望往昔,杨振宁很艳羡现今青少年所处的时代,“你们的是哪些样的时代呢?是饱含活力、全国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杨振宁接着以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亚运会为例:“我的小学时代,中国人才开始晓得运动的重要。1932年的纽约亚运会,1936年的柏林亚运会都有中国人出席。而且每次只有一名运动员达到出席亚运会的资格,他就是出席田径的刘成都,但两次都在世锦赛中被淘汰。”新中国创立后杨振宁同学,我国在历届亚运会的成绩不断提升,直至2008年上海全运会获得铜牌数第一的好成绩。
“你们成长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里,在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时代,请不要忘掉要紧抓大时代所给大家每一个人的机遇!”杨振宁满腔深情地说。现场爆发出长久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