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风大天高,猴子哀嚎,沙土清澈,白鸟飞回。
无尽的落叶沙沙落下,无尽的长江滚滚而来。
忧郁漫步,孤独而病弱的舞台百年。
我苦中带苦,头发都白了,刚刚把酒戒了。
杜甫的《登高楼》整体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与景交融,情与景融为一体,将个人身世的悲凉、苦闷失意的煎熬融入凄婉的秋景之中,极尽阴郁失意之能事,让人读之心酸,犹如火山爆发初中物理欧姆定律视频,无法阻挡。
诗人用“无边”和“绵延”把“沙沙”和“连绵”表现得更加生动,既让人联想到树倒的沙沙声和长江滚滚的奔腾,又传递出流年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我们知道,河水的流速和落差的高度有关,那么你知道电路中的电流和哪些因素有关吗?具体关系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初中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欧姆定律》,先看一段视频:
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在上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 ①电压是电流产生的原因,所以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 ②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力。因此,电阻越大,电流就会越小。也就是说,通过导体的电流和电压、电阻有关。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上面的说法:
探索导体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探索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
保持电阻R不变,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U网校头条,研究流过电阻R的电流I与电阻两端的电压U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论证
图形方法也可以用来分析数据,图形方法有时可以更直观地显示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比例图像
注: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当电压为0时,导体中不会流过电流,也就是电流也为0,所以图像经过坐标原点。
为了得出普遍的结论,需要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例如更换为5Ω电阻),测量另一组数据,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实验结果
当电阻恒定时,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探索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设计实验
保持电阻器R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器R的阻值,研究流过电阻器R的电流I与其阻值R的关系。
实验中,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时,应先断开开关,更换电阻后,将变阻器的滑块调至阻值最大的一端,以防止闭合开关后,电阻两端的电压不超过电压表量程。
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
反比例图像
为了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需要改变控制电压(例如保持在2V),测量另一组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图形。
实验结果
当电压恒定时,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注意: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保护电路;②控制电阻两端电压恒定。
2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
通过以上探索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实验,我们发现:
①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就对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上述定律对大多数导体都成立,并进一步总结出了电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定律——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概念解析
欧姆定律的几种解释
(1)公式中采用国际单位,其中电压U的单位为伏特(V),电阻R的单位为欧姆(Ω),电流I的单位为安培(A)。
(2)欧姆定律反映的是同一电路中,同一时刻I、U、R三者之间的关系。
(3)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概念
1.纯电阻电路
纯电阻电路是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例如电热毯、电饭锅、电炉、电暖器、电热水器、电水壶、白炽灯等都是纯电阻电路。白炽灯工作时,可以理解为将电能转化为内能,而内能的一部分又转化为光能。
2.非纯电阻电路
非纯电阻电路是把电能转换成内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电路(纯电阻电路以外的电路都属于非纯电阻电路)。例如电动机在工作的时候,也会产生热量,也就是说电动机在工作的时候,很大一部分电能转换成了机械能,小部分转换成了内能,所以电动机属于非纯电阻电路;再例如节能灯把大部分电能转换成了光能,所以节能灯也属于非纯电阻电路。
⑷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电压、电流无关。因此,不能说导体的电阻R与其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⑸ 电压是电流的起因,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屏障。也就是说,电压和电阻会影响电流,而不是相反。记住这一点。
欧姆定律计算
使用该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为:
① 阅读并复习题目(注意已知量);
②根据问题画出电路图;
③在图上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
④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书写格式要完整、规范)。
注意:学习欧姆定律后,电学中会出现实算题,初学者请按照上述步骤学习解题。
典型例子:(2018•镇江)小军利用图1中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所用到的设备规格已在图中标明。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来完成电路的连接,使得当滑块P向左移动时,连接在电路上的可变电阻的阻值增大;
(2)完成连接后,进行实验,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块P置于(选择“左”或“右”)一端;
(3)实验中,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读数都为零,电压读数始终为3V。经检查,发现有一根导线断了。该导线为(可选导线号);
(4)测量完毕后,应先将两端的导线拆除,再拆除其它导线并整理好设备;
(5)设电流为I,接在电路中的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为R1和R2。小军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I与1/R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
①根据图2,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② 图3中的选项中,正确反映I与1/R2关系的选项是,其理由是: 。
【分析】(1)根据要求,当滑块向左移动时,接入电路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增大,确定变阻器的连接方式;(2)为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应先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块调至最大阻值;(3)电流显示为0,电路开路,电压显示始终为3V,电压表接电源,电压表并联部分开路。(4)为保护电路,实验后应先断开开关,先将电源两端的导线去掉;(5)由于I与1/R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因此可以得出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倒数的关系;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定律,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得到电流与1/R2的关系。
【答案】 解答:(1)当滑块向左移动时,接入电路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增大,故将滑块右边的电阻丝接入电路,如下图:
(2)为了保护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变阻器滑块调至最大阻值,即最左端; (3)电流表无读数,电路断路,电压表显示3V,测得电源电压为3V,与电源相连初中物理欧姆定律视频,因此并联的电压表部分断路,所以导线②断路。 (4)为了保护电路,实验结束后,应先断开开关,先将电源两端的导线拆除,然后再拆除其他导线并整理设备; (5) ①根据图2中的图形可知,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倒数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②由图2可知,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即U=IR=0.1A×1/0.05Ω=2V。根据串联电路电源电压的特点,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保持不变,为3V-2V=1V;电流与滑动变阻器电阻成反比,I与1/R2的图形关系即为图A所示的图形。因此答案为:(1)见上图;(2)左图;(3)②;(4)断开开关;电源;(5)①成反比;②A;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电路连接、实验注意事项、故障分析、设备组织、图像分析等内容,其中图像分析难度较大。
3. 考试题目重现
练习1:一位德国物理学家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概括为公式:I=U/R。为了纪念他的杰出贡献,人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单位。
A.力 B.电流
C.压力 D.阻力
练习2: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对于公式R=U/I,下列哪个表述是正确的?
A.当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时,电流也会增加几倍。
B.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该导体的电阻越大。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练习三:(2018•金华)利用图示电路图,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50Ω 1A”,电源电压为3伏。在AB之间串接不同阻值的电阻器R,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块,使电压读数保持在2伏,读出电流读数并记录。
实验组
电阻 R/欧姆
10
20
电流输入/输出
0.4
0.2
0.1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有:
(2)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可靠,取AB间电压恒定为2V,多测几组数据。AB间允许接入的电阻R的取值范围为欧姆。
练习4:某学生在完成实验《探索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4.5V,电压显示为2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实验中,该学生将R1由5Ω改为10Ω后,应调整滑动变阻器;为保证实验顺利完成,R1的阻值不能超过Ω。
练习五:(2018•苏州)某班同学做了一个“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小组连接了如图A所示的物理电路。
(1)请在答题纸上的方框里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接通电路时,应将开关接通。接通电路后,将电阻箱调至一定阻值,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块,使电压读数为适当值U0,并记录电流表的读数和。
(3)改变电阻箱阻值,调节滑动电位器的滑块,并记录相应数据。
(4)再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变阻器的滑块,都不能满足(3)中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
(5)重复步骤(3)数次,根据所得数据,画出电流随电阻变化的曲线图,如图B所示。你认为本组实验中U0=V。
(6)进一步研究发现,图形上任一点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相等,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7)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时发现,相邻小组在同一坐标系下所画的图形如图C所示,你认为造成图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写在评论区,标准答案将于次日22:00前公布!
暑假课程预告:60天60节课,博士帮你学好物理!
【学习方法小贴士】
第一步:关注【物理博士】,长按识别下图
第二步:每天学习打卡,并将学习状态发到朋友圈:【PhD 】第X周X天打卡(转发此文或附上学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