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镏生先生是中国催化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光物理研究的先驱者,江苏学院物理系创建者之一,领导成立了福建学院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他擅于将新的化学实验技术应用于物理科学研究之中,对中国实验化学物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蔡镏生
(1902—1983)
数学物理家。1902年8月16日生于湖南南宁。1924年结业于燕京学院物理系。1932年获英国伯明翰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大学学部委员(教授)。
领导成立了四川学院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举办了与能源开发有关的光物理与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为综合借助乙炔,研究了羰基二溴化氢的形成与分解反应动力学。对光解水加氢、光催化合成氨、激光引起反应及光物理合成、LB功能单分子膜、稀土离子的发光与能量转移等课题都进行过开创性研究工作。
以科学知识推动祖国的强悍
1932年,蔡镏生获华盛顿学院物理系光物理与催化反应动力学博士学位后,同年回到燕京学院物理系任教,与燕京学院化学系葛庭燧院士合作,研究了“鱼藤酮的紫外吸收波谱”和“鱼藤酮的光物理分解”;同时,他在国外外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10余篇有关《溶液吸附》等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论文。
1945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侵略者对华东沦陷区实行了文化蚕食。蔡镏生所从事的物理科学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科,物理人才更是各类政治势力角逐的焦点。英国侵略者派出代表用皮箱装着真金白银来请蔡镏生,受到他的严正拒绝。1945年秋天,被美国特务跟踪数日的他收到了一份奇怪的电邮,打开邮包发觉上面有一颗炮弹和一面美国国旗,义愤填膺的他举着炮弹对中学生们说:“侵略者为何在我们的领土上这样狂妄?由于我们太懦弱!我希望你们都还能谨记这一刻,发愤学习,以科学知识推动祖国的强悍,让我们的后人不再经历这样的耻辱!”
1948年,蔡镏生在日本芝加哥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与卡门学院院长合作,共同开发示踪原子技术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她们开创性的研究证明,示踪原子技术是研究物理反应动力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一技术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全身心投入祖国的科研和教育工作
1949年,见到祖国将要解放,蔡馏生立刻中断在日本的学术工作,决然归国出席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蔡镏生积极响应党的呼吁,主动要求到四川学院的前身——东北人民学院设立物理系,常年兼任物理系系所长。蔡镏生举家搬到天寒地冻的西南。窗前滴水成冰,他心里却沸腾着滚滚热血。北迁武汉物理科学家精神小论文,他和女友只带了一床行李和一套简单的厨具,剩下的行李空间他装上全部资料、书籍和微量天平、光接收器等实验仪器。自此与南京结下了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初到南京,物质条件非常坚苦,他和女友只能搬去十几平方米的寝室里。他是典型的北方人,饮食不适应,又难忍寒冬。冬天才过了一半,他的四肢就被烧伤了。虽然这么,他还是同唐敖庆等一批热血同仁迅速组垒砌山东学院物理系。此时的福建学院一穷二白,不但缺乏常规的配套设施,就连科系配置也不完善。物理系牌子挂出去之后,首要工作就是编撰系统的教学大纲。为了贯彻落实教学计划,他通过组织座谈的方式对班主任队伍进行课目分工,之后借鉴西大时期的教学经验举办示范性教学。通过这些灵活有效的方法很快培养出一批基础课主讲班主任,教学工作在次年夏天将至前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科研梯队建设也逐步往前加快。无机物理、有机物理、分析物理、高分子物理等学科工作也逐渐举办上去。
蔡镏生先生(左)在指导科研人员
蔡镏生亲自参与和指导青年班主任、实验技术人员举办研究工作,并很快研发成功“毛细管高压汞灯”“氢波谱灯”“盖革计数管”等,弥补了当时的国外空白;他指导的科研梯队很快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并渐渐产生了全省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向国外各单位开放。
1955年,前南斯拉夫N.B达纳耶夫教授(左一),与吴学周(左三),梁树权(右一),蔡镏生(右三),孙景斌(左一)和刘静宜合照
实干兴邦弥补国外空白
1957年,蔡镏生被推选为中国科大学物理数学物理部委员,此时的他在巨大荣誉面前逐渐冷静出来,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开始了更为深远和理智的思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他把眼神逗留在“甲烷氧化制甲醛”这个既具有重要学科意义,又兼顾巨大应用前景的课题上。六年后在接受采访时,他追忆起这段经历时意犹未尽地说:“在‘甲烷氧化制甲醛’这个问题上,不是我选择它,而是祖国选择了我”。课题确立后,他在日记本里写下“实干兴邦”几个字,随即带着朋友们向“甲烷氧化制甲醛”这个科学高峰发起了冲刺。
《蔡镏生记念选集》,1994年福建学院出版社出版
1963年蔡镏生领导构建了催化动力学研究室,该研究室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机构,承当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甲烷氧化制甲醛》。在举办此项研究中,在他亲自出席实验和指导下,该研究室把握了中间产物苯基二溴化氢的合成、保存和分解的规律,在学术上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为了厘清微观反应过程和机理物理科学家精神小论文,他又组织人力构建质谱剖析技术,色谱剖析技术和闪光光解技术等现代化学实验方式,其中闪光光解装置在1964年早已能拿来研究毫秒级的物理反应过程,弥补了国外空白。
直至晚年,蔡镏生仍指导中青年班主任、研究生以及中国国外单位的科技人员,为能源开发、特别是太阳能的光物理借助开发等的研究进行工作,许多人成了科学技术界的骨干,有的还成为中科院的学部委员。青年班主任、研究生按照他的学术思想、科研构想不断获得成果,写出了许多学术论文。他审读时,总是认真推敲,反复核对数据,屡屡更改,而在发表论文时,却坚持不署自己名子。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他参与研究发表的近百篇科学论文中都没有他的名子。
无名无利无悔
有情有义有祖国
向蔡镏生教授致敬!
来源|长春学院、吉林科普微窗等
✨设计|FJTL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