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3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六章第二节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课件广东教育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可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可在教育资源-天天图书馆查阅。
1.第二节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例1】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1)在调节实验装置时,注意调节轨道末端;这是为___。(2)做实验时,在倾斜轨道上,比较低的位置和高的位置。原因是要放出小球。基本实验流程图625(3)设碰撞小球的半径为r1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质量为m2,实验记录小球落地点为M、P、N,如图625所示,那么本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依据就是看。【解析】(1)切
2.该线为水平方向;保证碰撞后,入射球与被撞击球均能做水平运动。 (2)较高的位置;由于入射球在碰撞前能获得较大的速度,所以它与被撞击球相互作用的时间可以缩短,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球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3)m1OM+m2ON等于m1OP吗? 【点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实验要求不明确。2.不能准确确定球的起点和落点。3.对实验原理不了解,导致对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理解不清。 【例2】某学生利用图626(A)所示的装置,通过碰撞两个半径相同的球A、B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PQ为斜槽,QR为横槽。 实验中,首先将球A从倾斜槽上的固定点落下。
3、小球G从静止开始滚落,落在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可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将小球B放在水平凹槽靠近凹槽末端的位置,让小球A在位置G处静止滚落,与小球B碰撞后,小球A、B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此操作10次。图中O点为水平凹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小球B的落点痕迹如图(B)所示,将尺子水平放置,平行于G、R、O所在平面,尺子的零点对准O点。图626 (1)小球B碰撞后水平范围应取为。 (2)下列选项中,哪些不是本次实验必须做的测量? 答案(填入选项编号)。 A.小球B未放在水平凹槽上。
4.当A球落地时,测量与O点的距离;B.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A点到O点的距离;C.测量A、B球的直径;D.测量A、B球的质量(或两球的质量比);E.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错误答案1】(1)64.47。【错误答案2】(1)随意选一个落地点测量。【错误答案3】(2)ABCD【错误答案原因】第一个错误答案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尺子的刻度,尺子是厘米尺,所以它的最小分度是厘米,要估算到0.1厘米。第二个错误答案是因为不懂怎么取平均值。第三个错误答案是典型的错误。 原教材将球B放在小柱顶端,因此需要测量球A、B的直径。但这道题中球B放在斜槽末端,它的水平起点是O点,因此不需要测量。
5、测量小球的直径。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确知道需要测量A、B两球的水平位移,因此水平位移的起点就在水平抛掷的抛掷点的正下方。【正确答案】(1)A、B两球碰撞后都做水平抛掷运动,在空中的高度和时间都相同,水平范围与它们的速度成正比,水平范围就是落地点到O点的水平距离,落地点是以圆心为落地点,用尽可能小的圆围成的10个迹线点,尺子上的读数可以为64.2cm~65.2cm。(2)本实验采用水平抛掷实验装置,两球从同一点R抛出,所以不需要测量两球的直径,CE选项不选。 【答案】(1)64.2~65.2(2)ABD【改正经验】①用画圈法找出平均落地点,然后读出读数;②本次实验
6、试验装置无小支柱,水平投影运动两球的起点相同。【例3】某学生设计了用点状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A车前端粘有橡皮泥,试使A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本静止的B车相撞并粘在一起,继续匀速运动。设计如图627(A)所示。A车后部接有纸带。电磁点状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有小木片,以平衡摩擦力。 题型:迁移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利用图627 (1)假如带点的纸带如图(B)所示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测得各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在图上标记A为运动的起点,选取一段计算碰撞前A的速度,选取一段计算碰撞后A、B双方的共同速度。
7、速度相同。 (2)测得A车质量为mA=0.40kg,B车质量为mB=0.20kg,综合以上结果,碰撞前总动量为=•m/s,碰撞后总动量为=•m/s。结论是。(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保留三位显著数字) 【切入点】通过纸带和文字描述进行判断,速度大时,点间距离大,需要懂得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解析】 ①由于A、B车在碰撞前后都是匀速运动,碰撞后A、B贴在一起,它们的共同速度小于A的原速度,因此应选取点分布均匀、点间距大的BC段计算A的速度,选取点间距小的DE段计算A、B的速度。
8. B 撞击后的速度。【思维延伸】本题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另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其方法。下面的问题还列举了使用摆球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