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名单公布,江山本地海归理论物理学家何松榜上有名。据悉,每位获奖者5年内将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英语作文,并可自由使用奖金。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以及腾讯基金会创始人马化腾等14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的十大领域,支持45岁及以下、全职在内地及香港、澳门工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名青年科学家。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科学探索奖”获奖者中已有7人的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并在CNS(Cell、、)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29篇论文。
何松,1986年4月生,浙江江山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与弦论,特别是散射振幅及其在粒子物理、引力和数学中的应用,是该领域国际知名的青年科学家之一。
“天才”无疑是何松最引人注目的标签。学生时代上海初中物理科学家,何松就以“跳级”著称。为了更早地学习物理知识,何松不仅在初中和高中两次跳级,还两次提前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2013年,年仅27岁的何松与合作者提出了量子场论的何元(CHY)体系,颠覆了人们对基本粒子散射的认识,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何松曾荣获2019年度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亚太理论物理中心杨振宁奖等奖项。
博士学位毕业后,何松曾在德国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爱因斯坦研究所)、加拿大研究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值得一提的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哥德尔等20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聚集之地,是“数学和理论物理的圣地”。
怀着对学术自由氛围的向往,何松回国后进入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开放、融合、求是、创新”是原所长周光召在2008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建所30周年之际写下的“开放、融合、求是、创新”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何松没有追赶热门方向的压力上海初中物理科学家,也没有论文数量的考核,而是“满足于最初的好奇心和由此带来的无穷乐趣”。
何松为人谦虚低调,在网上几乎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和报道。2006年6月,何松应母校江山中学之邀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写道:“科学的好奇心永远不会停止,我们仍在提出问题、探索。默顿说,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在于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序的怀疑主义。如果以此为参照,似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被称为科学家的人并不多。我希望我这一生能属于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