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精选5篇)
试卷质量分析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汇总(精选5篇),欢迎阅读收藏。
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1
1. 测试目的:
全面、灵活地考察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正确分析、判断地球上存在和发生的事物的能力,避免有些教师不讲清楚,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试题的引导,使学生对地理教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试题及试卷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 考试成绩分布
期中考试前的知识点(1、4、11、12、13)占10分,考后的知识点占20分,这个比例比较合理。
2.通过对实际现象的理解,分析和判断知识。例如问题5、6、7、8、13和14
3. 气候是地理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占比很大。例如问题2、5、6、12
4. 问题
(1)这道题错误最多,这是教材开头的一个实验,说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引起昼夜变化,如果不自转,就不会有变化,只有昼夜现象。
(4)D部分,将“南美洲”误写成了“北美洲”,因此没有答案,但给出了全部要点。不过,这道题依然是考查课本地图上赤道经过的四大洲,以及从地图上得出的结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读图的意义。
5、知识面广,重点突出。各章内容基本呈现,重点较多,非重点较少。
(二)综合题(40分)
第一题通过四张图分析气温、降水量的特点,进而掌握各类气候类型的明显特征,避开了较难掌握的(2)热带草原、(3)热带季风,而是着重阐明季风气候在亚洲分布最广,为初二“中国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题主要要求学生通过一张图了解世界各州的六国分布情况,也为学生在下册先了解这些国家的位置打下良好基础。还考察了具体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错误是加拿大和美国的位置颠倒了。
第三题的图片是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要结合实际现象去理解掌握,避免孤立地认识符号而不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但由于考试题目要求比较宽松,有些题目有多个答案,这道题最好是“确定最佳唯一答案”。
第四题在教材中已经出现,但是没有文字说明。这就需要老师把分析图给学生讲清楚,否则分析图就失去了它的功能。但是从试卷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分析分析图,只是看表面,没有上升到实际的理论,所以不能把教材中的表格和世界上最高和最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联系起来。这道题就是针对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现象——人口增长过快的后果。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教学仍要围绕“两基”抓好,把握教学主攻方向。
2、强调“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显著特点和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以文解图”、“以图解文”、“以图解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是为了应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在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2
1.试题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连接题和综合题。从试题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读图分析能力,大部分是书本内容和考试中的类似题型,因此本次试卷的难度不是很高,大部分是中等题型,少数是难题。综合来看,整份试卷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好:
1、知识点覆盖面广,从试卷上知识点的分布来看,覆盖了整本书、整章,比较全面。
2.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3.重视地理读图与分析的考查,特别是等高线图和七大洲、四大洋的考查。
4.考试题目大多考查地理知识,贴近学生实际,但又不偏离教科书和考试内容。
当然,本试卷也存在几个不足之处,值得在以后改进:
1.部分选择题并非基于课本内容,而是考察学生的地理延伸知识。
2. 连线题给我的图形不太符合要求,学生的答案看起来很复杂。
3、相对来说,题目的全面性不是很强,过分强调的是。
4.最后,试卷中应该有创新性的题目,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
2.答题情况。
四个班共有195名学生参加考试,2名不及格,及格率为98.9%,平均成绩为81.8分,优秀率为21.5%,最高分98分,最低分56分。
1.各分数段学生人数及平均成绩;
(一)选择题答题:共20道题,总分40分,平均分32分,有2名同学得了满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错误最多的是第12道题,要求同学们选择哪种气体正在破坏臭氧层。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二氧化碳,这是课本阅读部分的知识。同学们犯错的原因有:不能结合实际去思考,没有全面阅读书本,课外地理知识缺乏等。第3、7、8、10、19道题错误也较多,主要是对课本上的天气预报图形不熟悉,记不住世界上各大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对气候的特点容易混淆,对世界各大国际组织了解不够,导致失分。 1、2、4、6、9、11、17、20题比较简单,而且都是平时做过的题或者类似题目,大部分同学基本都能掌握,拿高分。5、13、14、15、16、18题考的是记忆知识,都是书本上的直接题目,分数也较高。
(二)判断题答题:成绩不太理想,5道题平均分只有6分(满分10分),满分15分,错误主要出现在第2、4题,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记忆不太牢,丢分较多。
(三)连接题答案:题目是把等高线图和实物图连接起来,这道题写得不是很清楚,图也跟要求不太吻合,给10分。
(四)综合题:第1题考查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总分5分,平均分4.5分。有少数人因为图形画得不好而丢分。第2题考查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名,总分13分,平均分12分。这道题做得比较好,只有极少数同学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位置颠倒了。第3题考查气温和降水量,总分8分,平均分6分。因为答题不够全面,只答了夏季,没有答冬季,所以丢分。第4题考查经纬度格网,总分7分,平均分4分。 丢分较多,大部分是因为没有理解东西半球的计分和东西经度的颠倒而丢分。第5题是一道创新题,考查学生对“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这两个地理名称的解释,共计7分,平均6分。这道题学生表现不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发展中国家大多在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并得了满分。少数学生答错发达国家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在南半球,因此丢分。
一中这次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6.1分,比我们高了4.3分,所以,这学期我们的任务很重,一定要在期末考试中超过一中。
3.分析学生的答案。
好的方面有:从成绩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第三题、连接题、第四题第一、二题的成绩都很高,说明学生对七年级上册的等高线图、地球公转、七大洲四大洋的图形等知识点有记忆和分析的能力,而这些知识点也是整个自然地理课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这是我们整个学期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答案的全面性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好的按照要求作答,选择题没有一个同学留白,所有题目和答案都答得完整,没有留白,而且答题效率和准确率都比较高。从答案的文字来看,现在同学们的错别字几乎没有了,字迹也比以前工整了很多; 我记得期中考试的时候错别字、潦草的现象很严重,所以在期中考试后的测试中,我总是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写出准确的地理术语,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还有一点,在最后一个创新思维的问题中,问题问的是:请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一共7分。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比我预期的要高很多,平均分达到了6分。这充分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地理物体和现象,这是值得表扬的。
当然,这次期末考试,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选择题只有两位同学拿到满分,说明他们在基础题上做的不好,这直接体现出学生平时对地理不太重视,等到考试前一周或者两三天才看书,很多都是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这是值得反思的。其次,虽然整体答题还不错,有些题目以前做过,但很多同学还是答不对。比如选择题第三题:北美因纽特人属于哪个肤色人种?很多同学回答是白种人。其实在期末考试之前,在上次考试中,也考过这道题,答案应该是黄种人。可以看出,有些同学在期末考试复习的时候,根本没有看以前的试卷,没有认真看书,没有按照老师的复习要求来。第三,还有一位同学,判断题和连接题完全没有做。 至于原因,作为老师,我只能下次再找这个学生分析一下了。第四,有少部分学生对经纬度的读写还一窍不通,对东西半球的划分也比较模糊,导致综合题第四分题丢分较多。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最后一道创新题,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国家分布的答题效果。最后一点,有部分学生复习题意不是很全面,或者看题不仔细,马虎,地图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答题时地理知识与地图信息不能一一对应,导致简单的题目也很难,需要在以后的训练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未来工作措施。
1、提高对地理重要性的认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初中阶段地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把地理当成是“小科目”或“次要科目”,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或者干脆不学,直接导致成绩不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教育学生重视地理的学习,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成绩的主体。只有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才能使学生对地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学好地理。
2、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少主动学习。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提高地理成绩的重要机会和时间。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一是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举一反三,将知识运用到其他类似案例中,在地理学习中“学”到新知识。二是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地理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和插图,指导学生填图、画图,提高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地理时手拿地图的好习惯。三是强化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地理兴趣小组的成立,配合学校地理周活动和每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参与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好地理,学会用地理。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野外研究,增加对家乡地理的熟悉,了解身边的地理情况。
5、加强课后辅导,落实期末复习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基础,及时进行课后辅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复习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整体计划,回顾每一步的进度。督促学生复习以前考试时做过的试题,注意课本图、课后练习等,总之要认真备考。另外,每次考试后,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试卷,分析错误之处,总结经验教训,教导学生如何改正,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3
1. 试题评估
(评价标准: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评价内容:命题材料选取、试卷结构、题型设计、能力点分布、立体目标体现、分数分布、题型难度比等)
1、本试卷题量适中,满分1000分。选择题占30%,联结题占10%,读图题占60%。考试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地形、气候、人口、国情、山川河流、世界名校地理常识等。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记图能力,而对农产品、矿产、工农业发展等经济知识考查较少(只有15题和联结题各一题,共计2分)。没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题。
2. 读图题比例过大,部分填图内容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例如高中生可能记不住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德拉肯斯堡山脉。可以在后面的“美洲”部分让学生背诵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对于问题1,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最高的高原应该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湖南教育版教材认为是南极高原)。
第 11 个问题来自第 2 章第 3 节,超出了本次考试的范围。
3. 连线题设计有待改进。五条线交织在一起,1000多名学生画得五花八门,考官都不敢批改这样的题目,宁可批改10道选择题,也不批改这道5分的题目。建议把前面的选项标上括号,后面的选项标上代码,然后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代码,这样老师看代码批改起来就方便多了。
2. 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要求:抽样调查,分类整理高中物理地理期末试卷分析,列举现象,分析原因。)
选择题第一题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考生们关注“高”字,选了A,青藏高原;关注最后“大”字的考生选了B,巴西高原。考官按B选项评分,大部分考生被扣一分。
选择题4:有同学把流经欧洲最多国家的多瑙河和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混淆物理资源网,选择了答案C。
地图填写测试第一题:填写德拉肯斯堡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准确率很低,因为地图记忆不够全面。
三、反思与建议
(分析典型错误,反思教学,提出教学建议。)
1、注意记忆地图上的地理特征。
2、打好基础,熟记基础知识。
3.注意掌握地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做到理解透彻、记忆熟练。
4.加强地图填写练习。
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4
一、试卷基本信息
本套试题覆盖面广,不仅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中物理地理期末试卷分析,也考察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本套科学试题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考试内容分布全面合理。
考试分为四部分,总分100分。第一部分为30道选择题,每道1分,共30分;第二部分为2道连贯题,共10分;第三部分为5道看图题,共36分;第四部分为阅读材料题,共24分。
总体来说,本次考试题量适中,难度适宜,题型能够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种类比较齐全,重点考查阅读和识别图形的能力。试卷灵活性强,注重对图形的分析和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教师今后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 结果统计
您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内容
3. 逐题分析
1、第一题满分30分,题目涉及面广,但学生得分率低,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错误较多,有一位学生答题不仔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第二题是满分10分的连线题,得分率较低,考查了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和首都,有的同学右边连上了,左边没有连上,有的同学在知识混淆上出现了错误,以后要加强练习。
3、第三题是一道满分36分的读图题,得分率比较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复习的时候把五张图都练习过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填图。
4、第四题阅读材料满分24分,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同学能拿20分左右,但也有少数同学阅读能力不强,得分较低,也有少数同学看题不仔细。
4. 综合分析
1. 成果与问题
1.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平时练习较多,看图练习较多,单项选择题较少,是造成分数较低的原因。
2、读图练习比较全面,虽然有同学做题粗心,扣分,但比以前进步了。
2. 学生回答反映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概念模糊。
北极地区和北极部分。
(2)不仔细看地图可能会造成错误判断。
问题4(2)中括号里明明写着“陆地/海洋”二选一,但是也有学生自己编造了答案。
(3)错别字仍然存在。
本次考试中,仍有一些学生出现拼写错误,如将“ Ocean”写成“”,将“Iran”写成“”。
(三)总体改善措施
(一)探索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教育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突出学生的参与和探究。课堂上,教师要少说话、多讲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避免只灌输结论、“填鸭式”教学。
(2)加强知识联系,注重理解基本原理
根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主要学习地理现象,较多的是记忆,而对基础地理知识的理解往往被分解到不同的章节中。
(三)注重能力培养与发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多对这几种思维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多做自我归纳、总结。
(1)强化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5
1、各班级考试成绩基本统计:
(轻微地)
2.试卷分析:
1.基础知识部分。
此项测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有关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以及世界居民的知识。
问题:
1、少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主要问题有:基本概念表述不准确;知识点混淆。如:最大的海洋写成海洋,五种基本地貌的区别,世界纪录不同等。
2.部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3. 书法。很多学生的字迹潦草,需要改进。
(二)能力测试部分。
主要讲解了地理学习方法、看地理图表等,90%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
主要问题有:
1.经纬度格网的解读:如何解读和写出一个地方的经度和纬度,如何根据经度和纬度解读一个地方所处的半球和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如何利用经纬线辨别方向等。
2、地形图读解:如何读解等高线图,区分山脉不同部分的名称等。部分同学理解不够深入,应用能力较弱。
未来改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充满活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填鸭式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准备和呈现自己能呈现的内容,并充当学生准备和呈现的助手。
2. 不论是老师或学生,在清晰呈现结论的同时,应着重介绍得出结论的方法和思路,避免让学生一头雾水,似懂非懂;
3、教师要对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师形象、语言、课堂设计、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案等),把每一堂课都当成是一堂公开课来对待。
4.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并将学习习惯的种植与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使每个学生都养成了仔细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写作习惯。
5.注意向学生提供基本知识的教学,以便每个学生都可以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的应用。
6.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练习。
7.注意培养最好的工作,弥补缺陷,扩大卓越范围并加强学生的工作。
【地理最终考试质量分析】相关文章:
最终考试质量分析会议脚本12-24
分析意识形态和道德的初中教师的最终考试质量07-06
随机测试质量分析01-17
质量分析和八年级中国最终考试的摘要01-21
数学质量分析报告01-19
教师质量分析报告01-17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课程10-05
数学质量分析报告15文章01-20
考试质量分析报告(15篇文章)01-21
考试质量分析(10次样本论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