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
奔赴山海,即刻出发
2024年1月19、20日,河南等9个采用新高考模式的省份进行了全覆盖模拟演练。河南是最后一个采用旧高考模式的高中生。河南省此次物理试题贯彻“立德育人”根本任务,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一个核心、四层四翼”,重视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了“物理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责任心”的核心物理素养。
本套试卷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基础性,以能力为主导,以科学素养为主线,以经典范本为主形式。试题稳重严谨的同时又不失灵活创新,回归物理教育的本质,即“思考、分析、寻找问题本质”的主题。考后,由我校名师李同民校长带领的六中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本着自我反思的原则,简要讲述了本套试卷呈现的新特点。
01
稳定的测试结构
本套考试题型共计13道,题型分布均匀,其中单选题5道,多项选择题3道,实验题2道,论述题3道,侧重考查核心知识点。难度相对容易得分的题目占比30.77%,难度适中的题目占比61.54%,难度有梯度的题目占比7.695%,整体难度比较均衡,能够充分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选择题测试了力学的5个模块、电磁学的1个模块、光学的1个模块、现代物理的1个模块。题目一般是先易后难,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入门并逐渐提高。但测试知识模块的顺序是不固定的,需要学生灵活思考。
实验的问题是:力先于电。
答题内容是热力学和电磁学的结合,最后一道题是双棒切割,这道题比较难,近几年高考很少考,具体如下:
02
考试内容具有选择性
本套题注重考查核心知识,突出考点,加强对力与运动、功与能、电与磁的考查,对共点力平衡、交流电、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考点不涉及。
03
问题分析
物理考试题目很好的体现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例如:
第15题以制动性能测试为情景,一方面考察运用牛顿运动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冬季路面结冰时行车安全。丰富情景设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四个层次的关键能力。
第18题以托卡马克聚变装置为例,一方面考察带电粒子在弧形束缚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激发学生探索新领域的兴趣。
第22题将圆周运动与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学科素养。
另外,图像能形象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题目可以用图表、图像来呈现信息,要求学生自己去识别和获取有用的信息。问题20:从图像中可以得出,在t1时刻图像的最大斜率说明α粒子的动量变化率最大,合力最大,也就是电场力最大;在t2时刻,α粒子发生反转等信息。
问题21:从图(b)可知,物体P、Q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分别为多少。结合动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解题。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是物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能力。
本测试第21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P、Q在碰撞前后的运动过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定律,求解两物体接触面上的动摩擦系数及木板停止运动所需的时间;
第25题中,不加电场时,小球做圆周运动,在最低点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但加电场后,需要分析小球从左边水平位置无初速度抛出到达最低点和从右边水平位置无初速度抛出到达最低点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分别用动能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求解。
26题对于分析P、Q两根杆的运动情况很重要2024初二物理经典题20道,直接影响解题方法和思路。去掉小柱子后,P杆刚进入三角磁场区时,没有感应电动势。Q杆可以用力分析法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因为Q杆所在位置磁场方向与Q杆运动方向平行,只有P杆切割磁通线,但P、Q形成闭合回路2024初二物理经典题20道,P、Q杆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从而影响两根杆的运动。以上两题体现了“价值导向、素质导向、能力导向、知识导向”多维度考核模式,不断增强考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关键能力。
通过探索分析,该试卷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减少了试题数量,提高了答题难度比,加强了对物理思维过程的考查。由于试题数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查的知识内容覆盖面。该试卷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试要求,并不局限于考查某一特定的知识内容。该试卷对试题难度控制得比较好,计分更加合理,减轻了考生的负担。该试卷灵活改变试题顺序,防止猜题物理资源网,鼓励考生注重素质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可以说,物理试卷对物理高考可能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关注。总结其经验和实践效果,让我们共同期待物理高考未来的改革。
深耕细作、精准分析,明确方向
以终为始,努力工作
来源:蒋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