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一个朋友聊高中物理。 朋友说,他孩子就读的学校,有的班级物理平均分在40分以上,有的班级平均分在20分以上。
当然,即使平均分这么低,还是有学生拿到80分、90分的。
当然,这位朋友所说的班级并不是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的班级,也不是高中的重点班级。
我不太明白。 于是我问这位朋友,为什么我的物理成绩这么低? 我上学的时候,物理成绩也低,但班级平均分又不是40、50!
又或许是因为“已经过去很久了”,而且当时我们物理课的平均分也很低,只是我忘了。
这位朋友说,现在情况不同了。 今天的物理问题太难了。 如果你不信,就回家去做吧。
听了这话,我有些着急:万一我的孩子高一物理没学好,高一期末物理也没考好怎么办? 那将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仍然觉得高中物理太难了呢? 分数还很低吗? 难道考试题目真的很难吗?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里面有一些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生动的描述了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高一物理我主要学的是力学。 至于力学,你从运动开始学习,然后学习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小文章读起来不枯燥,我用了一个类比来推理:要学好体育,当然首先要让孩子“爱体育”; 要想学好机械,孩子当然首先要“有力气”。
这句话其实只是“纸上学终究是浅薄,知其然必行”的白话诠释。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新的想法:经常锻炼的孩子由于大脑的内部运作而能够理解匀速的线性运动。 运动场景更多,更容易理解; 对于一个精力充沛、时而做这做那的孩子来说,学习力分析相对容易一些。
然而,有几位网友严重不同意我的说法。 有网友说,按照这个说法,牛顿同志岂不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运动员吗?
我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我只能说普通孩子没有牛顿的智商,所以要想理解运动和力,最好先熟悉运动和力。 只有这样,才能缩小牛顿和牛顿在智商方面的差距。
一位网友用嘲讽的语气评论道:按照你的说法,搬砖的农民工不比大学物理教授更好吗?
搬砖的农民工中,物理好的有几个? 但有多少人没有实力呢? 显然,这位网友似乎发现了我的说法有一个严重的缺陷。
我当然不能再笑了,也不能再哭了。 我说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和体力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怎么才能认为学好物理的方法是充分条件呢?
这位网友原来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 我不禁有些惊讶:高中物理老师难道就分不清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吗?
我说的“孩子爱运动、身体强”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好物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能学好物理! 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普遍适用、对所有人都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直到今天,有些学生仍然学不好物理:如果物理老师不能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那么显然这样的物理老师的数学水平是一般的;如果物理老师不能理解物理老师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那么显然这样的物理老师的数学水平是一般的; 而如果物理老师的数学水平一般的话,推导公式的能力也会一般,也不会向学生解释“清楚”物理公式之间的关系。
如果老师讲得不是很清楚,或者只是按照指示去做,那么学生对物理公式理解不深刻,不能灵活运用,甚至会把公式搞乱。
就在最近,我的孩子们在家有时会看看高中物理。 我还教我的孩子们高中物理中的运动和力部分。
孩子们从来不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对速度和位移的几个公式总是感到困惑。 我告诉孩子,加速度类似于高中数学中算术数列中的“容差”。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初中数学中的一次函数,加速度就是斜率。
这样讲完之后,孩子们就会更加理解,能够推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各种公式。
物理书上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推导过程有点晦涩难懂,对于自学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 我告诉孩子们,这里利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性质,孩子们初步能够理解。
数学被西方人“发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更有效地“量化宇宙”。 因此,孩子要想学好物理,最好先学好数学。 当然,学好数学也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现在的孩子仍然学不好物理的原因之一可能也和课本有关。 特别是书中对牛第二定律F=ma的描述是通过实验验证的。 这显然是一个逻辑错误,因为这个实验假设物理单位“牛”已经被定义了。
力的单位是“牛”。 初中物理只用到它,但没有定义! 物理学习,还包括学习如何定义每个物理单位。 例如,长度单位、速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温度单位和密度单位等。
也就是说,至少要让学生知道“牛”这个单元是从哪里来的,要让学生知道“牛”这个单元不是“吹”出来的东西,更不是随手拍打额头的东西。
实际情况是“牛”这个物理单位在牛第二定律之前还没有产生?
从这一点来看,物理教科书本身确实存在问题。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躺着发呆。 因为他学完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站在所有“巨人”的肩膀上物理资源网,他感到空虚、无聊。 突然,一个熟透的苹果掉下来,砸在牛顿聪明的脑袋上。
牛顿没有被打昏,也没有脑震荡或脑损伤。
牛顿的“凶猛能量”完全是出于习惯而上来的,他不禁开始疑惑:为什么这个苹果总是掉到地上呢? 为什么不上天飞出地呢? 如果这棵苹果树再高一点,这个苹果会不会把我的脑子砸成碎片?
结果,牛顿兴奋起来高中物理到底如何去学,因为他终于又有一个问题要研究了。
经过观察和研究高中物理到底如何去学,牛顿发现,无论苹果从苹果树上落到多高,它都会笔直落到地上,而且落得越来越快,相同的时间间隔会以相同的速度增加。
这是神的另一个秘密吗?
继续研究,牛顿终于发现:别说苹果了,任何东西,如果从高空落下,空气阻力都可以忽略不计,每秒增加的速度是固定的。 这个值大约是9.8米。
继续研究,牛顿终于明白了苹果砸在自己头上的问题,并用数学公式对其进行了量化:G=毫克,g=9.8米/秒²。 G是什么? G是重力,也就是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
每秒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如此伟大的发现,太牛了,应该被定义为“牛”。
牛顿真是“酷”啊。 此后,牛顿将注意力转向了苹果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当然,由于牛顿强大的数学能力,他也量化了万有引力的大小。
换句话说,应该向学生解释“牛”单元的由来。 讲解完重力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对牛第二定律进行验证实验,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牛第二定律,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解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当然,如果教材能从常见的自由落体运动开始,然后过渡到一般的匀速直线运动,那就更好了。 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可能更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当学生了解了“牛”这个单位后,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FS、Fv和Ft。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运动,我们了解了力,我们就了解了力与运动中的速度、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动能和势能转换、功率、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将被彻底理解。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 一些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考试考不出好成绩的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教材晦涩难懂; 第二,物理老师的数学水平一般; 第三,学生的公式推导能力一般,数学也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