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育的概念
机器人教育是指通过组装、搭建、运行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效锻炼孩子思维逻辑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专注力,塑造孩子空间思维与创造性。
机器人教育通过专门课程的方式,使所有学生普遍掌握关于机器人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孩子掌握事物背后的原理,解决孩子对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软件工程、硬件结构、功能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能进行机器人程序设计与编写,能拼装多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机器人,能进行机器人及智能家电的使用维护,能自主开发软件控制机器人。
3、情感目标,培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真正认识到智能机器人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器人教育成为学科课程,尤其对中小学而言师资、器材、场地及活动经费、教学经验等都具有很大的挑战。
4、国情需求,国内机器人教育发展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初步”与“简易机器人制作”分别列入“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选修内容。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到“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机器人教育的重视。机器人作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界逐渐得到认同。机器人教育重要性技术融合了机械原理、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及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承载着新的使命。
对孩子有什么作用?
机器人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现状,理解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为进一步学习机器人技术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2、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各个传感器的功能,学习编写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程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机器人竞赛和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在搭建机器人和编制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学科教育对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已在信息技术课与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内容。我国要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必须大力加强机器人教育。
6、迎接机器人时代的需要。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机器人教育,有助于使我们在机器人时代走向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