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一、温度计
1温度计
(1) 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 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3) 量程: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4) 分度值:一个最小小格代表的值。
(5) 最基本注意点: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温度的高低:
(1) 摄氏温度:符号为t,单位符号℃,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摄氏度。
(2) 正常人的体温是37℃。
3体温计:
(1)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管,水银收缩时,缩口水银首先自动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故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应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内。
(2)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是0.1℃。
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待示数稳定后再读书。
(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提醒: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如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水结成冰属于凝固。
提醒: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有固态变成液态;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
2熔点和凝固点
(1) 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2)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练习: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是( C )
A海波、石英、玻璃 B食盐、萘、沥青
C海波、冰、水晶 D松香、玻璃、沥青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 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熔点)不变。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不断从外界吸热。
(2) 非晶体熔化特性: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3) 晶体凝固特性:凝固过程放热,温度(凝固点)保持不变。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不断向外界放热。
(4) 非晶体凝固特性: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现象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如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了一会变干了;湿衣服经过太阳的照射变干了等。
(2)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如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烧开水时常看见的“白气”等。
2沸腾现象
(1)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3) 沸腾的条件:①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②液体沸腾时要保持沸腾,必须对液体加热,但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不升高。
3蒸发:
(1) 蒸发的条件:在任何地方,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 蒸发的特点: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便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的快慢:流动的越快,蒸发越快。
(4) 控制蒸发快慢的方法:加快蒸发: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减慢蒸发:采用相反措施。
(5) 蒸发有制冷作用:蒸发式吸热过程,会导致液体和自身温度降低。
练习: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C )
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B给墨水瓶加盖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把新鲜的柑橘装入塑料袋
4液化
(1) 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2) 液化时要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则放热。
5液化现象的判断
(1)“白气”“雾”是液化现象。如: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雾,是放热过程。
(2)“汗”是液化现象。如:自来水管表面上挂有一层水珠,是放热过程。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现象:物质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如舞台上笼罩的白雾,是由于干冰遇热升华变为气体。升华吸热,使附近空气中的水汽化为小水滴——白雾。
2凝华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如冬天树枝上的“雾凇”现象,窗户的内表出现冰花现象等。
3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判断
(1) 判断是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关键看是不是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直接发生变化,或者看中间是否经历了液态。若经历了液态,则一定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
(2) 若题干的文字表述中含有霜、雪、冰花、冰晶、雾凇等字样,则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凝华。一般来说,凝华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物质的性质,也就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根本属性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凡是能用量表示的物理概念称为物理量),用L表示。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中是米。用符号m表示。
长度单位是人们规定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曾经有自己的一套长度单位,这些单位各不相同。1791年法国决定把通过巴黎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叫“米”,并制了一个标准米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局,陆续被许多国家采用。
1983年采用激光来更准确地复现米的长度,1米是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传播的路径,这个精确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1mm(微米)=1000um(纳米) 1um=1000nm 1nm=10A(埃)
(3)如果我们要准确测量长度,首先应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即看量程和最小分度是否能达到要求,其次,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使用时,要把刻度尺放正,使刻度贴近被测物(紧靠)
②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若没零刻线,从其它刻线量起,注意减去刻线前面的数字)。
③对齐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尺垂直(视线正对被测物末端所对的刻度线)
④最后,正确读数和记录,注意估读: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带好单位。即结(4)测量结果要求:“准确值”“一位估计值”“单位”。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误差。∴注意误差与错误是根本不同的。
2、体积的测量:
①如何测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算出它们的体积。
②怎么测液体体积呢?要用量筒和量杯:
使用时: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为什么液面
会有凸凹之分,请同学们课外去查查资料)。
读数时要仔细,正确进行记录,注意带单位。
③对于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如小石块,金属块怎么测?
用量筒或量杯,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固体的体积。
3、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多种多样的物体,它们所含物质有多有少。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尽相同。为了概括表示物体的这种共同性质引入了质量这个概念。
(1)、质量:
○1定义: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用字母(m)表示;
○2所含物质多,质量大,所含物质少,质量小,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大小就必须有个标准,即要确定它的单位质量。人们规定:1升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1千克。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台秤、磅秤、电子秤、杆秤,还有实验室用的物理天平、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使用托盘天平前先要进行调节,使它成水平平衡状态。当我们要测一个物体的质量时,要先调节后测量。调节方法:
①水平放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位置,放好后不再移动。
②游码归零:用镊子把游标轻轻拨至标尺左侧零位。
③调横梁平衡:调平衡螺母,若右边沉,平衡螺母向左调,反之,向右调,使指针静止指在分度标牌的中央刻度线上,才标志横梁水平平衡。
注意:平衡后,左右盘不可交换位置,平衡螺母不可再调。
○4左物:把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
○5右码:我们需要估测一下物体的质量,先用镊子夹取大的砝码,放在右盘中,再加小的砝码。
○6移游码:用镊子轻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动幅度(格数)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度线上,这就又平衡了。
○7读数:此时物体的质量就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标尺上的读数相加。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称为运动。
• 参照物: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叫参照物
二、(1)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
• 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
•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 加速运动:运动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大
• 减速运动:运动越来越慢,速度越来越小
• 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都叫做变速运动,与之相对的就是匀速运动。
• 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3)相对速度
两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分别为v1、v2,当两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和,即v= v1+ v2;两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时,若选其中之一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于它的速度大小为原来各自相对地面的速度之差,即
第四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要通过媒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液体和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有反射回来的现象,要学会利用回声测距、测深度的道理、学会计算。但要注意:时间往往给的是声音一次来回时间,求距离往往是发声物到某一目标的单程距离,因此要把时间除以2,这点在计算中有些同学常常疏忽大意。
二、音调、响度、音色
1、声音的高低用音调表示。女高音就是音调高男低音就是音调低。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声源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反映振动的快慢,频率高,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2、响度反映声音的大小
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还与离声源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
3、音色也叫音品,是发声体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从而区别不同的声音。
三、噪音
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的计量涉及到声强的单位—分贝
了解噪声的危害,减弱噪声可以下方面着手: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处减弱
3、在耳朵处减弱
练习 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有一座山崖,现在汽车以43.2千米/时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问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设声速为340米/秒)
解:汽车速度:v=43.2千米/时
=12米/秒
声速v2==340米/秒
2秒钟内汽车前进距离:
S1=v1t1
声音通过距离
S2=v2t
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为:
=(v2-v1)
=(340-12) 米
=318米
答:……
第五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1.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等恒星,萤火虫、水母、灯笼鱼等;常见的人造光源有:发光的电灯、蜡烛、火把、发光的荧光屏等,而象月亮、反光的镜子、抛光的金属是靠反射发光,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和真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真空中光速最快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3×108 m/s = 3 ×105 k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四分之三,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三分之二。
3、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有: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打靶时“三点一线”、激光准直等。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说明了 光是沿直线传播 的。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此方法是模型法)。
4.光年是 长度 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 9.46×1012千米。
二、光的反射
5.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是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分为 镜面反射 、漫反射 两种。它们都遵守 光的反射定律。
6、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叫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法线平分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7.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
A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B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8.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它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了 反射 ,它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射了 漫反射 。
9.平面镜成像特点有 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虚像、物、像相对镜面对称——正立、等大、等远。)
10、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
11、平面镜的作用有 成像 、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12.凸面镜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 作用。常见的凸面镜有: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等,常见的凹面镜有: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太阳灶等。
三、光的折射
1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叫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 靠近 法线,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远离 法线,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空气中角度较大)
14. 光的折射规律: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光从空气斜射入某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某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E 、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15.生活中:由岸边向水中看,虚像比实际池底位置高,由水中向岸上看虚像比实际物体高等成因都是光的折射现象。例: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 虚 象,比鱼的实际位置高。潜水员潜入水中看到岸上的物体,比实际的物体 高 。即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物体变小(浅),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物体变大(高)了。
常见的折射现象还有:海市蜃楼 水中筷子弯折 群星闪烁 早晨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等
四、光的色散
16、白光是一种复色光,将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色散。
17、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 七种 色光,色光向三菱镜的底边偏折。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
18.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人眼看不见的能量的辐射 是红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人眼看不见的光 是紫外线。
19.红外线主要作用是 热作用强 ,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 升高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被测物体的 形状 、 特征 ,这就是红外遥感。其他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热谱图、遥控器。
20.紫外线主要特性是 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紫外线能 杀菌消毒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进行防伪,鉴别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病。太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上部的臭氧层吸收。
2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2.天空呈现蓝色、汽车雾灯选用黄灯、清洁工穿黄色的工作服等都是因为光的散射。
23、折射现象中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一、透镜及其实例
1: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2、基本概念:
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光心:通常情况下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3、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4、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结构角度: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对光的作用角度: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成像的角度: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6、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作用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放大镜要靠近物体。
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火柴
2: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又叫“三心等高”,目的是为了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成像正倒,虚实的分界点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越近焦点像越大。
4:能够画出物体处在不同区间所成像的光路图。(作业本画过)
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三、眼睛与眼镜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瞳孔相当于光圈;眼睑相当于快门。
2.近视眼与矫正: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上过长,因此远处某点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与矫正: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上过短,因此近处某点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在视网膜上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从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需戴凸透镜调节;
4.正常眼睛近点是10cm;远点是无限远;明视距离是25cm。近视眼近点变短,远视眼变长。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3、视角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4、望远镜的物镜比瞳孔大得多,这样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5、天文望远镜还常用凹面镜作物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