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复习学习计划第一讲:力、弹性和摩擦力.doc
第2讲:直线运动.doc
�)牳鈢梪宦详曰燞曰Fu� 3讲座:牛顿运动定律.doc
第四讲:曲线运动.doc
��牉缳实施倪宦之智曰蟑螂�5讲座:万有引力.doc
第六讲: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doc
力、物体的平衡
第一讲:力、弹性和摩擦力
【学习目标】
知道重力是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和重心。
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计算弹簧的弹力。
了解摩擦力的条件和方向,并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自学】
阅读教材,理解并提高以下知识点
1.力的概念
1. 力是。 2.力量手段的实质性。
3、力的互易性是指施加力的物体必定是受力的物体,并且力总是成对的。
4、力的矢量性是指用图像来描述力。
5.力的作用是或。 6. 力可以按其总和进行分类。
例如:
2. 重力
1.概念: , 2.生产条件:
3、尺寸:G=mg(g为重力加速度,其值在地球上最大和最小;同一地理位置,距离地面越高,g的值越大。一般来说,靠近地面的地方在地球表面我们认为重力是一种恒定的力。
4. 方向: 。
5、作用点——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该物体上(填一定或不填)。
可以粗略地确定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状物体的重心。
3. 弹性
1、概念:
2、生成条件(1); (2)。
3、尺寸:(1)与变形有关,一般采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定律计算。
(2) 弹簧力胡克定律:f = kx
式中的k称为,其单位为,由下式确定: 式中x为弹簧。
4、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1)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的方向;
(2)当硬物表面与表面接触或与表面点时,弹力方向与表面接触(如果是曲面,则其切面)并指向被压物体或支持。
(3)球面与球面之间的弹力是沿方向的。
(4)摩擦力
1、生产条件: (1)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 ② 两个物体之间的存在;
(2)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
2、方向: (1)滑动摩擦的方向沿接触面且相反,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沿接触面的方向相反。 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判断。
3.尺寸: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式中f=μN N是指,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式中μ称为动摩擦因数,其值由下式确定。
(2)静摩擦力的大小:0<≤fm 除最大静摩擦力外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有关。 最大静摩擦力约等于滑动摩擦力并与正压力成正比; 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典型例子】
错误! 该链接无效。 如图所示,一个光滑但分布不均匀的球,其中心在 O 点,重心在 P 点,静止在垂直墙和桌子边缘之间。 尝试画出球上的弹力。
[示例2] 如图所示,一根具有不可忽略重力的均匀杆被绳子拉动静止。 尝试拉动杆上的弹力。
【例3】如图所示,两个物体的重力分别为G1和G2高中物理弹簧受到压力吗,两个弹簧的刚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物体和地面相连。 用垂直向上的力慢慢向上拉动G2,最终拉力F=G1+2G2达到平衡。 求该过程中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
分析:关键是要了解两个物体的高度增量Δh1和Δh2与两个弹簧在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下的变形量Δx1、Δx2、Δx1/、Δx2/之间的关系。
无张力F时,Δx1=(G1+G2)/k1,Δx2=G2/k2,(Δx1、Δx2为压缩量)
当拉力为F时,Δx1/=G2/k1,Δx2/=(G1+G2)/k2,(Δx1/、Δx2/为伸长量)
且Δh1=Δx1+Δx1/,Δh2=(Δx1/+Δx2/)+(Δx1+Δx2)
系统重力势能增量ΔEp= G1Δh1+G2Δh2
排序后可以得到:
【例4】 如图所示,将一块重量为G的木块以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推力F沿天花板向右推。 木块与天花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木块上的摩擦力。 力的大小。
分析:由垂直方向合力为零,可得FN=Fsinα-G,故有:f =μ(Fsinα-G)
【例5】如图所示,A、B是两块相同的木块。 A、B间最大静摩擦力Fm=5N,水平面光滑。 使 A 和 B 相对滑动的最小拉力 F 是多少?
分析:当A、B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A、B之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处于临界状态。 可以认为已经发生了相对滑动高中物理弹簧受到压力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其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5N,也可以认为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因此加速度A 和 B 仍然相等。 分别以A和整体为对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拉力至少为F=10N
点评: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临界状态。当一个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可以认为它同时具有万有引力
行星的运动 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历史过程。
2.了解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及其简单应用,掌握高中处理行星运动的基本方法。
3. 了解哪些因素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有关。
4.了解科学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方法。
【自学】
一、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历史
一、“地心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二、“日心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2.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 现在:
在高中研究中,大多数行星运动的轨道可以被视为圆形。
3. 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
根据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牛顿得出结论,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 ¸ 成正比,与 成反比,即。 然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为,最后得到:
【典型例子】
例1、海王星的公转周期约为5.19×109s,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16×107s。 那么海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多少倍呢?
例2:有一颗来自太阳的小行星,质量为1.0×。 它的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半径的2.77倍。 求小行星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例3 16世纪,哥白尼根据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经过40多年的天文观测和潜心研究,提出了“日心说”的以下四种观点。 目前这四种观点的缺陷是( )
A.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 地球是一颗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 月球是一颗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与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
C、天空不自转,因为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导致天体每天东升西落。
D、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相比,恒星距离地球非常远,远大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
示例 4. 假设已知月球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并且重力提供向心力。 如果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突然消失,月球会发生怎样的运动? 如果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突然增大或减小,月球会如何运动?
[为了训练]
1、某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月球绕地球轨道半径的1/3。 该卫星的轨道周期约为: ( )
A. 1-4 天之间 B. 4-8 天之间 C. 8-16 天之间 D. 16-20 天之间
2、两行星运行周期之比为1:2,其轨道半长轴之比为: ( )
A.1/2 BCD
3.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水星到太阳距离的2.6倍。 那么地球和水星绕太阳运行的线速度之比是多少呢? (假设地球和水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圆形轨道)
4. 日心说被人们接受的原因是( )
A.研究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运动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B.以太阳为中心,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行星运动的描述也变得简单。
C.地球绕着太阳转 D.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