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s内辐射的能量×(太阳灶面积÷地日距离为半径的天球的表面积)×1/a=nhγ
P×1s×πR²÷4πL²×1/a=nhγ
n=PR²×1s/(4ahγL²)
光电效应
用一定频率的光照射金属,金属吸收特定频率的光之后激发出电子,发现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二不是连续的,每一份激发出不同金属的电子。每一份能量为hv,v为频率,h为普朗克常量。关于光电效应的实验,看高中物理课本。不详说
普朗克实验
一定频率的光子与电子碰撞,使电子获得动能,此动能即是该光子损失的频率*h
瞬时波动性。
光的干涉图样是照片长时间暴光的图样,若在一开始的瞬时图样即为零散的几点光点,可见光有粒子性,且光波是概率波,在干涉图样亮纹处即是光子到达概率高的地方,暗纹就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此实验也证明了光是概率波。
以上三个实验是经典证明光的粒子性的实验。
先不说光穿透玻璃。 从经典角度来看,任何粒子都有一定的穿透力,只要它有一定的动能,好比射出的子弹在一定射程内能击穿木板,相反强弩之末而不能穿鲁缟,这些现象用高中的“压强”概念就可以解释。非静止的光子也有动能,光压也是的确存在的。 但是对于光子,情况又有不一样,光子是一种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它的行为要由量子力学来描述,而不能用经典图像来看待:比如,它是什么形状?体积有多大?等等。光和物质的作用,一般是从光子(或电磁波)与电子、原子、分子作用的角度来考虑,比如可见光能穿透厚厚的玻璃,但不能透过一张薄薄的黑布,这种差别显然无法从“子弹穿木板”的角度来解释,这里要考虑的是光子的被吸收的多少,即光子“消逝”的多少。能穿透玻璃,是因为被吸收的光子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