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省
讲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感受: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像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中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中学生把握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以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授课时领着中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是物体置于二倍焦距之处,一部份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份是置于焦点之内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增加了中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省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省
我觉得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彰显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充分彰显了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彰显了从生活迈向化学,从数学迈向社会的学科特性。诸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备考上一节课的习题,结合中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让中学生倍感数学就在生活中,倍感化学有趣,在情感上喜爱数学,迸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推测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引导中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紧接着让中学生大胆猜测并借助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中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式,班主任引导中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中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十分具象,对于初学数学的中学生来说,假如让她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十分困难的。我借助中学生分组实验数据,使中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其实,我觉得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彰显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是时间比较紧张,部份中学生完成实验不够彻底。倘若能让中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就更完美了。
反省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省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觉得,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班主任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班主任有没有引导中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班主任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中学生,把发言权留给中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迸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中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式的渗透,引导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重视科学的推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推论的过程注重不够。例如说我们曾经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举各类条件,再让中学生按部就班,看看见最后得出的推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假如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即使是大功告成了。这样即使节约了好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推论,而且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中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更不能迸发中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中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引导中学生去发觉问题,使中学生形成探究的动机,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索;中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班主任进行归纳指导;班主任和中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索,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班主任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中学生交流讨论,充分注重中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