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62届“深圳教育论坛”经过四天的热烈讨论落下帷幕。 11月6日至9日,以“基础教育国际论坛暨深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为主题,国内外基础教育知名专家和深圳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研究人员将进行分享和交流。探讨深圳20年来的基础教育。 教育课程改革的典型探索。 与会教育工作者围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方式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与创新教育”、“艺术体育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 深圳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数学教学改革
10年探索创新,以开放探究、项目式学习为核心
深圳中学张文涛分享了《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课程建设与实践》。 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之间是什么关系? 他简单地概括为两个词,即数学的“源”和“流”。 数学探究广泛存在于数学研究和学习中,是产生数学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的基础。 这就是“源”。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数学过程。 这就是“流”。 他举了日常教学中数学建模的例子——比如,在南方地区,由于地形原因,村庄分布比较分散。 6个村只有3辆消防车。 应该把车停在哪个村? 他坦言,这是运用数学建模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例子,全面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经过10年的探索,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我们提出了以开放探究和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应试式常规教学。” 张文涛说道。
“励志课堂”实现“轻负担、高品质”课堂形态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景志强分享了《激发学习欲望,减轻优质负担——中学数学“激励课堂”30年实践探索》。 景志强认为,传授知识不如传授方法,应以“授之以渔”的理念推进教书育人。 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想学”而不是“要求学生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经过30年的探索,景志强等人开发出了“激励课堂”。 其基本理念是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出发点,以“三步赋能”为教学策略,以四个环节为基本过程,建立一种让学生成为知识生产者的学习机制,从而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形式。 “它将教师主导、学生聆听转变为过程主导、学生表达,颠覆传统课堂,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从被动听者变成课堂活动的主角高中物理单元逆向教学案例,重建高效、公平的新时代”。 、自由有效的课堂学习。该模式对于陶冶情操、修身养人,营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景志强说道。
《评测手册》帮助小学生从355个知识点学好数学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王东昌分享了《小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成绩+描述性评语”的实践探索》。 他认为,30年前,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30年后,教育评价改革仍然是热点话题、痛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王东昌等人制定了《评价手册》,将小学数学分为355个知识点,涉及各个年级。 根据每学期学习的单元列出了一个表格。 这部分是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部分。 非知识技能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列出要点,按照数据思维、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三个板块来评价孩子的学习过程。 另外,还有综合评价部分,包括学生自己的话、同伴的话、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 评级分为优秀、合格、良好三个等级,分三个等级进行描述。 这个“评价体系”既涉及教学结果,又涉及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水平、学习态度等提供更加准确、细致的评价。
小学数据“七要素”挑战成长心态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庆荣分享了《基于儿童认知需求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七要素”探索》。 据介绍,陈庆荣等人梳理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七要素:为什么、它是什么、如何理解、用来做什么、怎么用、学得怎么样、如何学。是学到的。 其中,“为什么”是回答新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什么”就是深入知识的本质;“什么”就是深入知识的本质;“什么”就是深入知识的本质。 “如何理解”,就是理解本质; “有什么用”让学生知道在哪里使用它; “如何使用”是要注意的明确事项; “你学得怎么样?” 可以引导教师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引导兴趣,最终回归学习的本质。 利用“七要素”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七要素引领的课堂挑战成长性思维,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发展高阶思维,提升核心能力,推动核心能力落地。
数学教育就是培养理解能力
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教授方厚斌以《深度学习视角下的K12数学教育改革》为题,分享了他对数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学数学只是为了在家买东西、记账吗?” 方厚斌进一步论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认识数”,不仅是为了学习算术技能和知识,更是为了培养理解能力。 此外,他认为数学教育的改革不是单一学科的改革,而是受到整个教育改革环境的影响,同时整个教育改革又受到整个社会变化的影响。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学教育应该迎来哪些变革?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物教学创新
历时15年开拓高中生物一体化体验式教学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廖宇红分享了《融合创造,主体教育:基于STS真实情境的高中生物融合体验式教学》。 她认为,传统生物学教学以考试为主,理论脱离实践,导致生物学失去了实验应用的学科属性,制约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和职业选择。 她认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我们花了15年时间,结合STS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体系。我们调查了深圳45个生物行业、10个高新技术展会、5个生物技术专业展会,开发了课程资源调查工具,研究表格,建立了华大基因、华夏基因等涉及基因、细胞、胚胎、生态等五个系列的11个激励性课程资源,囊括了高中生物涉及的所有原理,供学生进行研究调查、场景介绍和创客实验室、融创体验式教学。” 廖玉红说道。
物理化学教育创新
紧跟教育改革升级方向,迭代“逆向视觉教学”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熊华分享《初中物理逆向可视化教学创新十年探索》。 据介绍,针对物理教育现状,熊华项目组紧扣课程改革方向,找到了在该地区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切入点。 2007年以来,以“可视化教学”为研究主题,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例子; 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推进学科教育; 帮助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互利,优化区域教研生态。 探索“可视化教学”并对其进一步升级迭代,形成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系统的可视化策略、典型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案例等“逆向可视化教学”的资源条件。 例如,《物理100个有趣的创意实验》课程,利用视频微课技术,将有趣的物理实验创意可视化,编成文字、图片、二维码视频的实用书籍,实现“边玩边学”,扩大课堂效果。 又如利用二维码将学习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真正做到“寓学于乐”,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
创新化学教学:“四层四环”教育模式
深圳国际语言学校刘英奇分享《化学教学“四层四环”教育模式二十年探索》。 据介绍,刘英奇等人经过20年的探索,创新了化学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路径,构建了化学教学“四层四环”的教育模式,为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提供基础。 提供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所谓化学教学“四层四环”的教育模式,是以育人为本。 它不同于许多局限于教学时间、教学技术和教学程序的形式改革。 而是将“教师-内容-学生”与“教学”有机结合,“学、研”与“教、学、评”深度融合,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为路径,实现转变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培养学生核心学科素养,这一创新模式构建了学科教学与教育模式的教学策略体系。构建了学科、教学、教育模式的教学策略体系、评价方法和创新,积累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校本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习题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黄正宇分享了《从学习到能力:物理习题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团队提出“物理练习的实验教学”。 “什么是物理习题实验教学?是指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将经典的习题情境转化为真实的实验教学,以树立实践意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探究能力、实施实践活动的一体化活动。”核心素养。” 黄正宇说道。 他以用尺子测量注水时间的实验教学为例,“探索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学生必须能够分析生产、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比如在流体模型中,对于常见的练习,我们会通过水平位移和速度位移来计算速度。针对此类练习,我们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实验练习,将书面练习与实验场景相结合。 黄正宇介绍高中物理单元逆向教学案例,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十年来,学校物理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创新
以深圳为模板,打造独特的环境教育之路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孙立秋分享了《深圳市福田区“滋养共享:环境教育区域共建模式”》。 她表示,国家层面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在此背景和基础上,她试图以深圳为模板,为中国的环境教育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深圳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教育。 例如,通过引导孩子们对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生物的兴趣,关注当地乃至全球红树林湿地的现状等。”以《小水滴海绵城市》课程为例,从旅程开始我们通过水循环的神奇过程实现一滴水的流动变换,形成地球水圈、大气层、岩石圈、生物圈之间联系的整体视图,让孩子明白水循环是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地球上基本的物质循环过程。这是我们的学习目标。” 孙立秋介绍,在学习水循环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孩子们了解城市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引导孩子关心海绵城市,认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还推出了大量与深圳环境自然相关的环保体验课程。
基于“真实地理教育”的原创问题式教学
深圳三中庄惠芬分享了《传承与创新:基于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的中学地理真实教学》。 她介绍,“中学地理真教学”是基于十三年“真实地理教育”研究与实践,独创的以问题为基础、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 它提炼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四大核心教学要素——思维()、实境()、应用(Use)、体验(),四者融合成“TRUE”——“真实”的地理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与实际联系起来,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的问题解决者”为目的,发展地理核心能力,实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例如,以《地貌观察》课程为例,需要根据中学地理TRUE教学实施路径,制作个性化的教学逻辑结构图,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各要素的特色设计。要求和标准,把所有教学与问题结合起来。 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现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路径的变革、教育理念的创新。
建议将计算思维培养纳入中小学课程
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国际部主席唐恒涛分享了他对科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他认为科学教育应该深入培养一种思维:“计算思维”,并建议将计算思维的培养纳入中小学课程。 “计算思维”在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以及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 “当飓风来临时,气象学家实际上可以利用计算模型来演示风暴的运动路径,从而避免损失并减少人员伤亡。在天体物理学中,计算思维可以模拟黑洞碰撞的过程,从而帮助我们这些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计算思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往往涉及到计算思维的决策。”
经过四天的集思广益,高峰讨论分别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方式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与创新教育”、“艺术体育教育”、“语文学科教学”、 “数学教学改革”和“科学教学改革”七主题研讨会圆满结束。 这是一场重要的教育学术盛宴,是深圳教育成就的重要展示,是深圳优质教育模式的响亮声音。
报道:南都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