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于全过程。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全面体现物理与生活、技术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物理史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物理课堂上的运用恰恰符合了这一目标和要求。 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应高度重视物理史的应用,充分发挥物理史的教育价值。 下面谈谈物理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1、物理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将物理史引入物理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授有关自由落体的课程时,您可以引入这样的新课程。 老师问:“物体下落的规律是什么?” 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老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相信这一点。你听说过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吗?” 学生:“没有。” 老师:“据资料显示,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于1591年在斜塔上进行了坠落实验,用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但是,伽利略真的做了吗?斜塔落体实验?1949年,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对此持否定看法。那么,伽利略真的做过斜塔落体实验吗?,科学界为了澄清事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些人干脆称之为“科学史上九十九个谜团”中的第一谜。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看看伽利略是如何研究落体运动的。 通过这种方式介绍一个物理史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物理学史可以教育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
物理学家在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时高中物理涉及物理学史总结高中物理涉及物理学史总结,往往也会总结出一套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伽利略首先走上了以精确的数学分析和实验数据总结为特征的研究道路,并将其用于实验设计。 理想化方法以可靠事实为基础,运用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揭示本质规律; 牛顿是第一个应用大量数学方法来系统地整理物理理论并运用系统数学的人。 运用方法对个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理,使之从经验积累上升到理性概括,从片断知识上升到系统理论。 富兰克林、欧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建立单位电液理论、欧姆定律、电力线和电磁场理论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 这些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所积累的宝贵财富。 正如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所指出的:“了解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进步的用处……不亚于发现本身。” 因此,如果将物理史纳入物理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并掌握一系列概括性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探索新的事物。知识,摆脱“题海”的困扰,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 以上所有内容都非常有帮助。
3、物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物理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物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涌现过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学家。 纵观他们的成就,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都对科学和真理有奉献精神。 他们放弃对金钱和名誉的追求,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真理的探索中,牺牲了许多普通人物质生活的享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比如布鲁诺因坚持真理而被烧死,核科学先驱们因放射性而遭受身体伤害。 赵忠尧、钱三强、何泽辉、钱学森等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在建国之初就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他们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领军人物。 创始人。 我们要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毕业后报效祖国。 这些物理史知识是教育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好材料。
4.物理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穿插物理史,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非常有帮助。 例如,奥斯特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为了找到电流的磁效应,他花了八年时间,经历了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直到成功的艰难过程; 居里的条件极其困难,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最终成功,设备非常简陋等等。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运动观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例如,关于阴极射线本质的争论导致了电子的发现,而电子的发现突破了原子不可分割的传统观念,动摇了经典力学的地位高中物理涉及物理学史总结高中物理涉及物理学史总结,推动了理论的大发展,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物质观,并产生了相对论。 和量子理论。 这些史实对于学生理解事物矛盾运动规律很有帮助。 在教学中,要以科学家的实际经历为素材,包括科学家的科研创业、生活、对待困难逆境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基础。工具。 例子。
总之,有目的地将物理史教育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开展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