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运动描述 1.1 粒子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
1. 教材分析
教科书本节的第一段陈述了整章的目标,即研究“如何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 教材一开始就明确地从参考系中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科学方法,即为思想做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模型并寻求解决方案。
要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首先要解决位置确定问题。 教材将“物体与粒子”作为一个知识点,解释粒子是针对物体的,而实际的“物体”都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正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运动条件是不同的”,这“给描述运动带来了困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用点来代替物体”。
“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扩展内容,后面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这个定位器位于我国哪个城市的什么地方?从显示屏上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此类问题并非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参考系的概念。 要知道,当你对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2、理解粒子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
1、研究问题时如何选择参考系。
2. 质点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视为粒子?
5. 学术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班,没有实验班。 学生现有知识与实验水平存在差距。 有的同学在受力分析和运动条件方面有一定基础,但两者的综合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讲解。
六、教学方法
1. 学习计划指南:参见下面的学习计划。
2、新教学基本环节:学前检查、疑点总结→情况介绍、目标提出→合作探究、精讲→反思总结、课堂测试→学习计划指导、预习安排
7. 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预习教材相关章节,初步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习计划、课中探索学习计划、课后拓展拓展学习计划。 课时:1学时
八、教学过程
(一)学前检查及疑点总结
检查并确认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场景介绍和展示目标。
在研究某个问题时,影响结果的很小的因素往往会被忽略。 往往会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的抽象。 你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
如:光滑的水平面、轻质的弹簧。
这些因素忽略了摩擦力和弹簧质量,它们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很小。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物理模型——粒子。 并完成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地介绍,吸引学生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协同探索、细化指导。
1. 物体和粒子
填写:
(1)质点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点,什么都没有,只有物体。
(2) 物体能看成粒子吗? 它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吗?
(3)研究汽车在笔直道路上的运动,能否将汽车视为质点? 要研究这辆车的轮子转动,这辆车能看成一个粒子吗?
(4)原子核很小。 原子核能看成粒子吗?
(5)运动质点所经过的路线称为质点的运动; 如果是直线,则称为直线运动; 如果它是一条曲线高中物理单位讲解教案,则称为。
常见评论:点质量是没有形状或大小但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这是一种科学抽象,即抓住主要特征而忽略次要因素。 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在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中是次要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粒子。 例如,当研究汽车在笔直道路上运动的特性时,汽车的尺寸和形状以及汽车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 汽车可以看作是一个质点,研究车轮的转动就是研究汽车上部的运动,所以不能
将汽车视为一个粒子。 另一个例子是原子核非常小。 如果你研究质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不能把它当作粒子。
2. (1)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所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2)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测同一个运动,观测结果会有所不同。
例如:描述同一个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测结果就会不同。
例如:对于行驶中的汽车,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系。 如果选择驾驶员作为标准,汽车是静止的??
(3)小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选择原则应使动作和描述尽可能简单。 例如,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比选择太阳作为参考系更容易。
3. 坐标系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指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一般来说,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 )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坐标系相对于参考系静止。
(2)坐标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比例单位。
(3) 用坐标来表示粒子的位置。
(4) 用坐标的变化来描述粒子位置的变化。
(4)课堂反思总结、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并进行课内测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和修正。 (课堂记录)
(五)指导学习计划,安排预习。
我们已经了解了粒子参考系和坐标,所以在下一课中我们将学习时间和位移。 学完本课,你可以先预习一下这部分,重点分析向量和标量的区别。 如何得出适当的结论。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延伸作业。
设计意图:为下一堂课布置预习作业,巩固和提高本堂课。 老师会在课后及时复习本部分的拓展训练。
9. 黑板设计
1. 物体和粒子
1.什么是粒子?
2. 将物体视为粒子的条件
3、粒子是理想的物理模型。
2. 参考系统
1. 定义
2、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
3、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选择的原则应该是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
3. 坐标系
1. 坐标系相对于参考系是静止的。
2、坐标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比例单位。
3. 用坐标来表示粒子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来描述粒子位置的变化。
10.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例子的分析,让学生自然地了解到“在某些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确实可以忽略不计”和“突出物体的质量,将其简化为质量”。点”。这充分说明了将物体简化为粒子的条件以及粒子的两个基本性质。
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教材使用了数学和物理中常见的符号,即x代表质点直线运动的位置,极坐标,Δx=x1-x2代表质点的位移。 在表达物理量的变化时,“△”其实是我们以前都用过的符号,学生不会觉得困难。 相反,由于有符号清楚地表示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学生更容易从该物理量的变化中区分出某个物理量。
清晰地区分某个物理量以及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是本书的特点。 在物理中,我们经常区分这两个物理量,有意识地强调它们的差异,对以后的学习是有益的。 下一节的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也是如此。
第四章:高中物理必修课优秀教案(民教版)——2.5《自由落体运动》优秀教案(教师版)
优秀教学资源,欢迎下载! !
必修课程1 2.5 自由落体运动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型1第2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以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为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
2. 流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真空中不同重量物体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点:不同的自由落体物体有共同的加速度g,所以要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科学猜想的体现、数学推导、实验过程中的合理外推
4. 学术状况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他们还考虑了自由落体运动。 他们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从未接触过。 匀变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理想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教学法、讨论法。
6. 课前准备
1、牛顿管和气泵;
2、10套:纸张、铁架、铁螺丝、铁夹子、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印纸)、纸带、砝码、海绵垫、接线板; 长规模。
7. 课时:1学时
八:教学过程
(一)学前检查及疑点总结
1vt?v0+ats?v0t?at22
(2)场景介绍及显示目标vt2?v02?2as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块小石头和一片树叶被举到同一高度时,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它开始从静止状态释放出来。 看哪一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石头先落地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观察到物体大量下落的现象,得出结论: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说法正确吗?
问: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吗?
(三)协同探索、细化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桌子上有两张纸(材质相同,质量不同),观察它们落在桌子上时的情况:
1. 将两张纸平铺在同一高度,然后同时松开。
2. 将小质量的纸捏成纸团,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后在静止时松开。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也不一定下落得慢。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受空气阻力影响)
正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更快或更慢。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即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物体只受到重力的影响,那么从静止开始下落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 管内的空气已用抽气机除去。 有
一块金属片和一根羽毛,观察羽毛和金属片在牛顿管中下落的速度有多快。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
注意理解“自由”二字:它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小结: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不同的物体将从同一高度移动。
如果它们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条件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 然而,在有空气存在的空间中,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较小,则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为最有学问的人。 由于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他关于物理学的许多讨论在今天看来并不合适。 然而,在两千多年前,他通过观察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事了。 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分析这个运动。
(学生组实验:将火花计时器垂直固定在铁架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的下部固定在重物上。 首先,用夹子夹住纸带的上部,使重物静止在计时器下方。 然后打开电源。 待该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 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印出一系列小点,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 )
我们根据学习计划来分析一下纸带。
问: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是一条直线,物体做直线运动。
问: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连续相等的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不相等且逐渐增大,故为加速直线运动。
问:加速度是匀速加速度吗? 是如何判断的呢?
(提示: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定律:在连续的等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差为一个常数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t=0.02秒,参见学习计划表。)
答:可以测得经过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一个常数(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物体以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问:你能求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来计算一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可以选择
同一时间间隔读取数据,见学习计划表)
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得出: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也称为重力加速度。 该值约为 9.8s2。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垂直向下。 在实验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准确的数据,还可以使用频闪摄影进行测量。
(见教材第37页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不同地方的g值不同,纬度越高,值越大,越靠近赤道,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地方的g值不同。 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 同一位置g的值是相同的。
(3)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同一高度自由落体同时到达地面。 根据h? 12gt,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2
应用:
1:课后大家看到了测量反应时间的小实验。
2:测量从建筑物上一定高度落下的物体。 如果知道它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4)课堂反思总结、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并进行课内测试。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性的理解,并提供反馈纠正误解。
(五)指导学习计划、布置作业
下一节我们将学习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和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探究思想,并完成作业练习3和4。
设计意图:为下一堂课布置预习作业,巩固和提高本堂课。 老师会在课后及时复习本部分的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1、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g=9.8 10.教学反思? 2gh 2,s2
本课程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的预习学习计划,让学生可以预习本节的内容高中物理单位讲解教案,找出困惑的地方。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主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测试点、探究点以及易忘、困惑点。 最后,进行课内测试和课后延伸,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课主要是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直线运动,并推导出三个运动定律公式,要求学生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运用。
第五部分:高中物理必修课1+简介:物理与人类文明教案
简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一、教学目标
(1)
(2)
(3)
(4)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了解物理学在科学中的基本地位; 了解高中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 了解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1、知识与技能
2. 流程与方法
积极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物理方法训练。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物理的兴趣;
(二)振奋士气,树立学习自信心。
2.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3. 教学工具
视频资源、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老师:自我介绍一下。 恭喜同学们顺利升入高中。 我很高兴教你们物理课,我想和你们一起学习高中物理。 第一节物理课是入门课,题目是:物理与人类文明。 初中的时候,大家都学过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 进入高中后,我们会看到更多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增强对科学的感情。
一、物理学的基本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师: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小视频,向大家介绍一下物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它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它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
(播放视频,要求学生注意以上三个方面)
学生:(看完视频,请同学们谈谈以上三个方面)
教师:(概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形式及其性质和运动规律。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学已成为高新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创新(三大科技革命: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2.高中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彩虹、月食)。 许多日常用品都是根据物理原理制造的(冰箱、电磁炉)。 我们学完物理后,不仅可以用它来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学习物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认真阅读,学会自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描述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原因)过程中,独立思考并不是独自躲起来苦思冥想,而是在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有自己的见解。
点); 做好实验,好好实践(通过实践,可以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然后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师:这节入门课主要介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课堂上演示了几个小实验,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帮助大家学好物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