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时间与位移
1. 时刻和时间间隔
(1)可以在时间线上表达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间线上的每个点代表不同的时刻,时间线上的一条线段代表一段时间(画一条时间线来说明)。
(2) 学校实验室常用秒表、电磁计时器或频闪摄影来测量时间。
2、距离和位移
(1)距离:粒子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它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是一个标量。
(2)位移:是表示粒子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它具有大小和方向,并且是一个矢量。 它由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位移的大小等于粒子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距离。 位移的方向是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 位移仅取决于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与距离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距离。 只有当粒子沿直线运动而不改变方向时,位移才等于距离。
3.向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直线运动中,两点位置坐标之差代表物体的位移。
常见测试点及方法
这部分知识并不是很难。 在日常练习中可能会出现高中物理单位换算过程,而且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高考中单独出现的机会比较小。
常见误区提醒
时间和瞬间:时间代表一个积累的过程。 它是无数连续的时刻,即时间点累积的结果。 它包括物体的运动和发展过程,对应着一个运动过程。 时刻是指没有延续、无法累积的某个时间点。 它是物体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某种状态。 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一个视频过程,那么一个瞬间就只能是一张照片。
位移与距离:距离是初中甚至小学学生接触到的一个概念。 它在学生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然而,为了学习物理,我们都必须强迫自己接受位移的概念。 很容易理解,距离是我们走过的路径的总长度,而位移则代表物体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的变化,表示为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的线段长度。 在物理学中,距离需要考虑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而位移则不需要考虑这些。 例如:小明从家步行5公里到学校。 我们需要专门考虑小明的移动路线,但是要考虑小明的位移,我们只需要从小明的起始位置(家)到小明的最后位置(学校)即可。 ),线段的长度代表位移的大小,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不用考虑小明具体走的路线。
向量和标量:由于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因此只需直接对其进行代数运算即可。 由于向量具有方向性,因此在对向量进行运算时应遵循平行四边形规则。
高中级物理电容器知识点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度(Vo=0):W=EK或qU=mVt2/2,Vt=(2qU/m)1/2
2、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均匀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的影响)与垂直电场方向类似:匀速直线运动L=Vot (在具有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板中:E=U/d) 抛掷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d=at2/2高中物理单位换算过程,a=F/m=qE/m 注:
(1) 当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时,电荷分布规则:不同种类电荷的原电荷先被中和,然后均分,同种电荷的原电荷总量为均分;
(2) 电场线始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电场线不相交。 切线方向是场强方向。 电场线密集的地方,场强。 电势沿着电场线变得越来越低。 电场线垂直于等势线。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需要记忆;
(4) 电场强度(矢量)和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和电势能还与带电体所带电量和正电荷有关和负电荷;
(5)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等位体,其表面也是等位面。 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 导体内部的总场强为零。 导体内部不存在净电荷,净电荷仅分布在导体内。 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F=;
(7)电子伏特(eV)是能量单位,1eV=1.6010-19J;
(8)其他相关内容:静电屏蔽/示波器管、示波器及其应用等电位面。
高中物理必备知识点整理
(1)粒子散射实验
它于 1909 年由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盖革和马斯顿完成。
现象:
A。 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然沿原来的方向运动,不会发生偏转。
b. 一些粒子以更大的角度偏转。
C。 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即向相反方向弹回。
(2)原子核结构模型
由于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以上,因此电子不会显着改变粒子的运动方向。 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能对粒子的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原子中正电荷的分布像汤姆森模型那样是均匀的,那么穿过金箔的粒子上的正电荷的力在各个方向上是平衡的,粒子的运动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的正电荷在原子中分布不均匀。
1911年,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计算,提出了原子核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小原子核,称为原子核。 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所有质量,并带负电。 电子在核外空间中围绕原子核旋转。
初中物理10个重要知识点
1. 物体在振动,但我们“可能”听不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即使距离很近也必须依靠无线电话进行通话。
2、人的听觉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即:20~,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如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就是次声波; 而频率较高的声波就是超声波,比如医院里面的B超。 人耳无法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不仅与频率有关,还与声音发射器的距离有关。 如果距离发声器距离太远,鼓膜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后不会振动,仍然听不到声音。
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入水中“可能不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 它们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的重力和浮力有关:
1.下沉。根据F float = Vρ水g且G = Vρ物体g,因为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