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理:v=s/t
2、设备:方木块、长木板、手推车、秤、秒表、金属片(①挡板,阻止手推车的运动;②手推车撞到金属片时会发出声音,这样更容易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结果。更准确,减少实验误差)。
3、坡度不宜太大或太小。 原因:斜坡的坡度太小,小车的变速动作不明显,小车可能不动; 如果坡度太大,汽车就会移动太快,时间太短,不方便测量时间。
2.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安装实验设备时,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2、所需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
3、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
4、水浴加热方式的优点:(1)使物料受热均匀;
(2)控制升温速度,以利于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5、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能持续吸热。
6、熔化时特性:吸热温度不变。
7、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
8.图像分析:
8、影响熔点(或凝固点)的因素:
① 压力有多大? ② 是否有杂质。
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现象: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3、影响因素:不同种类的液体,其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以及是否有杂质。
4、纸板(盖)的作用: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5、纸板上的孔的作用是平衡烧杯内外的气压,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6、沸腾前,气泡从下到上逐渐变小。 这是因为在水沸腾之前,水上面的温度比下面的温度低。 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体积变小。 沸腾时,气泡从下到上逐渐变小。 大,沸腾时,温度不变,水继续汽化,水上面的压力小于下面的压力斜面的摩擦力计算公式,所以气泡体积变大。
4.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纸板的功能:a.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 验证“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反射光)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知道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应该怎么做? 将纸板沿中心轴ON向后折叠,观察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
3、如果将光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子,会发现反射光是沿着OE的方向射出的,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定律:三条线共面,两条线分开,两个角度相等,光路可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4、理想模型方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5、量角器的功能: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
6. 从纸板上的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原因是光线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
7、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适性。
5.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1、实验设备:薄玻璃板(浅棕色)、两根一模一样的蜡烛、火柴、秤、一张白纸、笔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垂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找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图像。 要确定图像的位置,请移动它。 使用笔在白纸的另一面上标记未点燃的蜡烛,直到其完全与图像重叠。
3. 如何判断图像的真实性? 把未点燃的蜡烛拿开,在上面放一个光幕,不要通过平面镜看光幕上是否有图像。
4、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大小相等、左右相对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物体和图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两个图像,则为玻璃板太厚,两个图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6、为什么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不需要点燃? 如果后面的蜡烛被点燃,图像的背景会变亮,图像也会变亮,导致观察图像变得困难。
7. 为什么要使用两根相同的蜡烛? 方便比较物体与图像的大小关系。
8. 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 使用平面镜很难确定图像的位置。
9、为什么玻璃面板需要垂直放置? 蜡烛可以与图像重合,并且可以准确确定图像的位置。
10.实验方法:等价替代
11、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2. 无论你如何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它都不能与图像完全重叠。 为什么? 玻璃面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 秤的作用是什么? 测量物体和图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14.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适性,避免偶然性
6.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双焦距法(等倍成像法):若在距凸透镜光心L处得到清晰的等倍实像,则u==2f。
(2)平行先会聚法:若在距透镜中心一定距离处获得最小最亮光斑,则f=L。
2、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蜡烛火焰中心、凸透镜光学中心、光幕中心(即火焰中心、光学中心、光幕中心)光屏的中心)大约处于相同的高度。 目的是使蜡烛火焰的图像位于光幕的中心。 。
3. 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燃烧时间较短,图像出现在光幕的上部。 要使图像出现在光幕中央,操作方法:①将光幕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4、如果用手遮住凸透镜的一半(透镜损坏),光幕上仍会有完整的图像,但亮度会变暗。
5. 如果实验过程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幕,光幕上都无法成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 蜡烛在焦点(u)内; ②蜡烛火焰位于焦点处(u=f); ③蜡烛火焰、凸透镜中心与光幕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略大于焦距,在很远的地方成像,灯台的光幕无法移动到那个位置。
6.眼睛矫正:近端内凹、远端后凸
7.相机成像:近处物体图像变大,远处物体图像变小
8、水镜片(可变焦距镜片):向镜片注入水会使镜片变胖,焦距变短。 如果要保留原始图像,图像和物体都应该靠近镜头; 反之亦然。
9、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的大小,实为倒立,虚为正,具体如下表所示:
物距
图像属性
像距
应用
倒立、直立
扩大、收缩
虚拟、真实
u>2f
手倒立
缩小
真实图像
相机
手倒立
放大
真实图像
v>2f
幻灯机
立正
放大
虚像
不考虑
放大镜
10、规则的进一步理解:
一旦焦距分为虚实,两倍焦距分为大小,物体的近像和远像变大。 就像带着物体跑步一样(谁离得远谁就大)
11. 如果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则物体移动的速度比图像移动的速度快; 如果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则物体移动的速度比图像移动的速度快。
7. 测量物体的密度
1、原理:ρ=m/v
2.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量筒(无0标记)测量物体的体积。
3. ①使用天平时,首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计物体的质量; 然后将天平放在水平桌子上。 为什么? 由于天平是等臂杠杆,只有当天平处于水平平衡时,两侧的力才相等,物体和重物的质量才相等。
② 调整天平时,先将游标尺移至天平左端的零位标记处。 调整平衡螺母时,指针指向刻度中央的红线。 或者指针可以向中央红线左右摆动相同的量。 (左到右)
③称量过程中,用镊子夹起砝码,从左向右移动,先移至较大的砝码,再移至较小的砝码,最后移至自由砝码,直至天平水平平衡。
④读数=体重+游泳代码
⑤如果缺少一块砝码,则测量到的物体质量会大于实际质量。
⑥使用量筒时,首先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
⑦注意量筒的量程没有0刻度标记。
⑧观察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节距越大,越低)。
⑨ 一般先测量质量,再测量体积。
8.探索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 在这个实验中,你应该如何下车并滑下来? 什么目的? 答:让汽车在斜坡上同一高度处从静止状态滑下; 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达到相同的速度。
2、你怎么知道阻力越小,物体的运动就会减小得越慢? 答:阻力越小,小车移动得越远,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减小得越慢。
3. 这个实验坡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让小车以相同的速度滑落。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移动的距离就越远。 如果物体不受阻力,它将保持直线运动,并继续运动。
5、本实验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答案: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6.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实验发现吗? 答:不可以,只能根据实验来推断,因为没有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7. 稍微修改这个实验还可以做什么实验? 答案:(1)将斜面加长,并添加刻度和秒表,以探索速度的变化。 (2)保证平面材质相同,并添加木块,探索与动能相关的因素。
8、当只有小车在木板上滑出水平面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时,改进方法是:①加长木板长度; ②在不改变实验设备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小车下滑的高度。
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大量经验事实进一步推理总结出来的。 因此,不可能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如果物体不受力,原本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一个原本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无论它最初进行什么运动,都会以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无需力就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力与运动无关,因此力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因素,而是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因素。
9.探索两种力平衡的条件
1.在探索两种力的平衡时,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案:摩擦力
2.你认为右边哪个实验更合理? 答案:A,应该是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
3.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判定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 答:通过改变重物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的拉力。
5.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答:改变拉力的方向
6. 如何探索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仍处于平衡状态。
7、如何探究两个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答:将纸板旋转一定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8、实验结论:两种力平衡条件:同体、大小、方向相等、共线。
9.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0.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难以控制
11.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出一般规则并避免偶然性。
10.探究与滑动摩擦力相关的因素
1、测量原理:两力平衡。
2、测量方法:将木块放置在长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 此时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3、结论:接触面粗糙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方法。
4、换算方法的应用:通过拉力的大小反映摩擦力的大小
5、前两个结论可以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实验还可以研究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速度、拉力的大小等无关。
11.探讨与压力影响相关的因素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和换算法。
2.为什么这个实验用海绵而不是木板? 答:木板不易变形,而海绵容易变形,更容易观察实验现象。
3、对比图A和图B,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当应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越明显。 (不能说压力更明显,因为这个实验探索时还没有提出压力的概念)
4、对比图B和图C,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越明显。 用海绵变形的大小来衡量压力作用的大小是一种换算方法; 在探究哪些因素具体影响压力效应时,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5、如果把图B中的海绵换成木板,压力会和海绵有同样的效果吗? 答:一样,因为压力的影响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换成木板后,我们就是观察不到效果。
6、实验时,小明将物体B沿垂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 他发现它们对海绵产生相同的压力效应,并得出结论:压力效应与受力面积无关。 你认为他的调查做得对吗? 原因是:她没有把压力控制到同样的程度。
12.探讨与液体压力有关的因素
1、从图1、图2可知,液体产生压力的原因是:液体受重力的影响; 液体是流体。 (因此,液体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不会产生压力)
2、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探究与液体压力相关的因素?答案:控制变量法、换算法
3. 通过观察液体的压力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答:“U型管内页面之间的高度差较大,这意味着液体产生的压力也较大。”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 (1)首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是否水平。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将橡胶膜压在金属盒上,观察U型管内液位是否变化,如果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
5、实验过程中U型管内高度差没有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处理呢? 答:气密性不好。 将其删除并重新安装。
6. U型管是否使用连接件? 答:否
7、为什么本实验中U型管内的液体被染成红色? 答:使实验效果明显、易于观察。
8、对比实验A和B,结论是:当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力越大。 比较乙烯和丙烯的实验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力越大。
9、如图A、B所示,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与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答:相等,因为两边产生的压力相等,液体的密度也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如图C所示,左边金属盒的深度与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答:U型管内部的高度差大于金属盒的深度。 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水,且两侧压力相等,所以U形管内的高度差大于金属盒的深度。
10.测量出U形管内页面之间的高度差后,你能计算出左边金属盒在液体中的压力吗? 答:可以,因为双方压力相等。
13.阿基米德原理的验证
1. 比较合适的实验操作顺序是:bacd
2、实验时,溢流杯必须先倒满水,方可进行实验。 不然会发生什么? 答: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3. 本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值关系为:Fa-Fc=Fd-Fb
4.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5、用另外两块不同大小的小石头(多次实验得出一个一般规律,可以避免结论的偶然性),重复上述步骤,再进行两次实验斜面的摩擦力计算公式,记录数据。
14.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猜想: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实验研究: 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法; 换算方法,如何判断动能的大小:看木块被小钢球推了多远,从同一高度释放不同质量的钢球的目的:使小钢球在运动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它到达水平面; 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使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
3、分析与结论:当钢球质量保持不变时,结论是: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当钢球的速度保持恒定时,结论:当运动物体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
4.得出结论: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有关; 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5、斜面的作用:它是物体的速度,改变物体的速度。
6、水平面的作用:物体受垂直方向的力平衡,仅受水平方向的摩擦力。
7、能量转换:斜面上的机械能转换过程:重力势能转换成动能,水平面上的容量转换过程:动能转换成内能。
8、木块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水平面的摩擦力。
9、实验推理与假设: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小球会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10、超载、超速问题的判断:超速时,质量不变,且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超载时,速度不变,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11、用小球做实验的缺点是不能保证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
15.探索杠杆平衡条件
1、实验前调节杠杆:调节左高右,调节高右左。 平衡后,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整平衡螺母。
2、将杠杆调节至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力臂的测量。
3、选择杠杆端点作为支点的优点:消除了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4、用测力计代替重锤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测量拉力,实验操作方便。
5、用测力计代替重锤的缺点是测力计本身有重量,会对实验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弹簧测力计的示值变大。
6、如上图B、C中,弹簧测力计的指示如何变化:由大变小,因为力臂由小变大。
7、你认为哪张图比较合理? 答:顶图,实验不受弹簧测力计重力的影响。
8、使用弹簧测功机代替钩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正确地理解力臂。
9、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保证结论具有普遍规律。
16、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原理:η=Whas/。
2、需测量的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高度h、拉力F、绳索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设备:除了吊钩码外,还需要铁架、滑轮、细钢丝、秤、弹簧测力计等。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起。 目的:保证测功机指示保持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有:①动滑轮越重、数量越多,额外做功越大。 ②举起的重量越重,做的有用功就越多。 ③摩擦力。 摩擦力越大,做的额外功就越多。 同一滑轮组:缠绕方式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的机械效率。
6、为什么弹簧测功机在测量机械效率时不能保持静止? 机械效率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当弹簧测功机静止时,绳索与滑轮之间没有摩擦力,张力示值会变小,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会增大。高的。
17.探索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换算法(通过温度变化的快慢来反映吸热能力的强弱;)
2、实验液体的选择:同质量的不同液体。
3. 选择相同热源的目的是保证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释放相同的热量。
4、用电加热器代替酒精灯的优点:容易控制发热量。
5、实验中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
6. 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是:比热容。
7、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其上升温度不同,比热容较大的物体,其上升温度较低。
8、该实验设备可以用来做什么实验?
答:水沸腾实验; 焦耳定律(探索哪些因素与电流产生的热量有关)。
18.探索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1. ①问一个问题:电流和电压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②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控制变量法。 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③得出结论: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电路连接注意事项:开关断开,滑动压敏电阻滑块移至最大电阻值。
3.仪表不正常偏转的原因: ①由于正负端子接反,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 ② 量程选择过大,导致前偏幅值过小; ③ 由于量程选择太小,前偏幅值过大,超过最大刻度; ④实验前指针位于零位标记左侧:实验前仪表未调零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①保护电路; ②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5、调节滑动变阻器时电压达不到规定示值的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6. 多次测量时更换不同规格的电阻,目的是为了得出通用规律,避免碰运气。
7. 这个实验不能用灯泡代替电阻来探索的原因是:灯丝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19.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①保护电路; ②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2.如何在更换大电阻后滑动的阻力性能滑动:应增加滑动恒河体的电阻,并且应增加电压除以滑动离子的电压,从而确保电压除以固定值电阻的电压,将不变。
3. 确定电路中滑动风湿病的最大电阻Rx的方法:ur/r =(u-ur)/rx。
4.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方法:保持电压恒定并改变阻力,以研究电流和电阻变化之间的关系。
5.结论:当电压恒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0.伏安法测量电阻
1.原理:i = u/r
2.滑动恒星的功能:①保护电路; ②将电阻器(或灯泡)的电压和电流通过电阻器。
3. 电压表范围的选择:查看电源电压。
4. 的范围选择:I = U/R最小值(固定值电阻)i = P量/U量。
5.选择滑动静态规格:1。查看当前2.计算电阻:r =(uu量)/i量。
6. 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的操作:移动滑动的变阻器,以使指示的电压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7.注意:该实验分为两类:一个是测量需要平均的电阻的电阻,因为平均进行多个测量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第二个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它不需要平均值,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而变化,平均值毫无意义。
8.测量结果太小:由于某些电流通过电压表,因此电流表的指示大于通过RX的实际电流。 根据RX = U/I,电阻太小。
21.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原理:p = ui
2.电路图:
3.滑动恒星的功能:①保护电路; ②将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节到额定电压。
4.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在不同电压下测量小灯泡的电能并进行比较。
5. LED灯在相同电压下比小灯泡更明亮的原因是,将电能转换为LED灯中的光能的效率高于白炽灯的效率。
6.为什么平均找不到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是小灯泡额定电压处的功率。 通过多个测量值计算的功率不是额定功率。
22.探索哪些因素与电流产生的热量有关
1.目的:研究哪些因素与流经导体产生的热量有关?
2.原理:基于玻璃管中煤油升高的高度(温度计指示),可以判断通过电流通过电阻线产生的电热量。
3.在实验中使用煤油的目的:煤油具有较小的比热容量,其吸热温度在相同的条件下迅速上升:它是绝缘子。
4.选择煤油或空气作为加热材料的原因:煤油具有较小的比热容量,温度显着升高; 空气随热量和感冒的收缩而大大扩展。
5.选择加热材料的要求:质量,初始温度和材料相同。
6.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方法,转换方法。
7.要探索电热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控制电加热线的电阻以及能量时间相同。 为了探索电热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您需要控制电流和能量时间相同; 为了探索电热量和能量时间之间的关系,您需要控制电阻和电流相同,并改变能量时间的长度。 连接两个烧瓶的目的是使当前通过它们相同。
8.焦耳定律:通过导体通过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并且与能量时期成正比。
9.计算公式:q = i2rt(适用于所有电路)纯电阻电路,可以得出:q = uit = u2t/r = w = w = pt
①串联电路中的常用公式:q = i2rt。 Q1:Q2:Q3:…QN = R1:R2:R3:…:RN
并行电路中的常用公式:q = u2t/rq1:q2 = r2:r1
②无论电器如何串联或并行连接。计算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总热量
常用公式Q = Q1+Q2+…Qn
③分析电加热器(例如灯和电炉)的问题时,Q = u2t/r = pt通常使用
23.探索哪些因素与电磁体的磁强度有关
1.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2.滑动恒星的功能:保护电路; 更改电路中的电流。
3.转换方法:比较螺线管吸引的引脚数量以反映磁性的强度。
4.控制变量方法:(1)探索磁强度与线圈的转弯数之间的关系:保持电流恒定并改变转弯数。 (2)探索磁强度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旋转次数并通过滑动的变阻器更改电流。 (3)探索磁强度与铁芯的存在或不存在之间的关系:控制电流和数量不变,并插入铁芯。 观察线圈吸引了销钉多少。
5.用刚性杆更换铁芯,然后关闭开关。 答:由于刚性杆是永久磁铁,因此开关关闭后不会掉落。
6.电磁吸引吸引的引脚的下端分散的原因:答案:具有相同名称的磁极相互驱逐。
24.探索电磁诱导现象
1.转换方法:通过观察敏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来确定是否生成电流。
2.控制变量方法:(1)探索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控制导体不变的运动方向,改变电流的方向,并观察电流计指针。
(2)探索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控制磁场的方向不变,改变导体的运动方向,并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
(3)探索电流的大小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控制导体切割磁场线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改变磁场的强度,并观察驱动器的挠度角。
(4)探索电流的大小与导体速度之间的关系:控制导体的运动方向以及磁场的强度不变,改变导体的速度,切割磁场线,并观察仪表仪的挠度角。
3.生成诱导电流的条件:(1)电路必须关闭(2)闭路路中导体的一部分移动以切断磁场线。
4.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电流仪指针不偏转的原因:(1)导体没有移动以切割磁场线(2)电路未关闭(3)生成的电流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