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物理)高三物理编制习题,你会用吗?

更新时间:2024-03-24 文章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次数:

练习4 如图1所示,小球在轻绳OA、OB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保持小球的位置不变,保持OB绳的水平方向不变,改变OA绳的长度,使绳头A沿天花板向右移动,尝试分析绳头A上的拉力如何。两根绳子发生变化。 OAB 图1 练习5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轻绳OA和OB固定,处于静止状态。 现在剪断 OB 绳,求 OB 绳剪断瞬间球的加速度。 练习6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轻绳OA和OB固定,处于静止状态。 现在剪断 OA 绳,求 OA 绳剪断瞬间球的加速度。 OAB 图1 设计意在改变传统的给学生提供例题和变式的训练方式,并以学习小组形式编写练习。 这个过程带出了学生脑海中印象深刻的类似情景题,并设立了“看看哪组准备的练习较多”。 这就形成了学习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当然,其他小组的命题也必须在课后提交复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将作为课后研究作业。 3、分析练习的难度,分层布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学,学生提出自己的命题后,下一步是学生分层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学生的个性。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以上六个练习的区别是:练习1和2是涉及三个力的最简单的平衡问题,但练习1的受力分析是解决练习3和4的动态平衡力问题的起点。练习3和4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但练习4应该要简单得多,因为如果学生使用解析方法,动态变化总是可以形成直角三角形,或者如果他们选择正交分解方法,则只需分解一个力。 练习5和练习6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模型。 练习 5 稍微困难一些,需要分解重力。 针对不同学生物理学习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探究任务分层布置。 A-level学生完成练习3和5; B 级学生完成练习 2、3 和 5; C-level学生完成练习1和4,可选练习5。设计意图是每组A-level学生只需要完成2个问题。 目的是让他们有时间去指导和帮助C级的学生。 看似要求A-level的学生完成2题,但其实他们也想过。 至少4个问题; 对于C级的学生,一定要注重基础,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选择了两个简单基础的练习作为必修题,练习5作为选修题。 目的是寻找同组A组的学生B组的学生一起帮助解决问题; B级学生属于中级学生,可以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自主探究,所以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展示结果,教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上述五个习题中的基本题是习题1、习题2、习题4。即使是少数学困生在独立思考时也可能会出错。 但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学生的老师永远不会说太多。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练习3和练习5,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克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1)向学生展示解决“练习3”的两种不同思路----化简思路1(解析法)分析小球所受的力,然后进行正交分解(如图2所示),情况转化为找出当角度从零增加时两个拉力如何变化的问题。 列出方程并求解: 图2 OA BT2 T1 xy mg 从表达式中可以直接判断,当绳头B沿着垂直墙壁和天花板向OB垂直方向移动时,OA绳上的拉力已减少。 可以通过数学变换得到。 可以看出,此时存在一个最小值。 由此可以判断,当绳头B沿垂直墙壁和天花板向垂直方向OB移动时,绳索OB上的张力先减小后增大。 思路2(图解法) 在动态变化之前,球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这与“练习1”和“练习2”中的受力情况相同。 三个力之和形成一个矢量三角形(如图3所示),保持不变,方向保持不变。 “练习3”中的情况转化为由水平变为垂直的方向。 由于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始终存在矢量三角形。 图中对两根轻绳上的力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说明和标记。 可以直观地看出。 结果:OB绳上的拉力先减小,当OB绳与OA绳垂直时(图3中虚线位置)达到最小,然后增加; OA绳上的拉力继续减小,当OB绳垂直向上时,OA绳张力减小到零。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T1 T2mg 图3 点评 从学生对“练习3”(针对A、B级)和“练习4”(针对C级)两道力学问题的动态分析和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更注重于可见,在现行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更擅长“演绎”,在给出问题时习惯于定量计算,而归纳和定性分析较差。“想法1” 《练习3》利用正交分解求解方程并不难,但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推导能力要求较高,求解过程繁琐,常常因为数学知识匮乏而解不出来。相比之下,《想法2》采用图表法,注重对物理情况的图形表示,用图表来解决问题,直观、简单,教学时将这两个概念进行投影和展示,帮助学生培养理解能力。通过比较和筛选来解决和反思问题的习惯。 (2) 向学生展示解决“练习5”的两个不同结果----真实结果1 在切断OB 绳之前,OA 绳上的张力和OB 绳上的张力与重力平衡。 切断OB绳,OB绳上的力立即减小为零并保持不变。 合力F与原来相等,方向为水平向左,如图4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OA Bmg F T1 图4 OA mgcosα T1 mg mgsinα 图5 结果2 OB 绳切断后,球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进行变速圆周运动。 OB绳被切断的瞬间,球的速度为零,向心加速度也为零。 重力沿切线方向和法线方向分解,如图5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已解决。 OA mgcosα T1 mg mgsinα 图5 OA Bmg F T1 图4 独立分析结果:这两个结果出示后,老师没有对错的判断,而是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经过交流,发现这两个结果是由两个“模型”推导出来的:模型1将“轻绳”视为弹力绳模型(类似于弹簧),结果1在该模型下是正确的。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模型2将“轻绳”视为刚性绳模型,在该模型下结果2是正确的。 同学们讨论交流后,老师首先对“ 5”进行了肯定,让同学们有效复习并建立了两个模型。 然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标题只说“光绳”,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光绳”呢? 模型? 现实生活中的绳子是什么样的? 型号3“轻绳”——轻量绳高中物理单杆运动情景图,通常指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绳。 轻绳、弹力绳、刚性绳都是现实生活中绳子的抽象。 由于“练习5”仅指“轻绳”,其弹力未知,因此“结果1”和“结果2”都是片面的。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是不是完全刚性的,也不是完全弹性的,加速度应该在两者之间,即。 点评:同学们在解“练习5”时,肯定没有想到要考察哪个“模型”暴露了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将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具体的“模型”进行匹配,发现原来结果的不足,不仅得到了最终完整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技能,形成了一种“严谨审题”和“建模意识”,知识、方法、能力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课后同组,可以促进班级整体身体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这种开放式复习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其教学效果远远优于教师凭经验教学,灌输解题技巧和解题策略。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结语:课堂是“老师教”支撑的,但课堂的生活是“学生学”的节奏! “教”的归宿就是“学”! 参考文献[1]潘华军,赵乃虎. “提问式”模式在高中生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6)49. [2]徐海举. 运用“深度学习”策略进行物理复习课例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2)9. [3]孙文雄. 学生提问:高中物理练习课的新探索[j]物理教学探讨,2015,(1) 28. * * * * * * * * 搭建学生活动平台,提高复习课实效。 高中物理 一、复习课的一些现状 (一)教学活动: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始终由教师主导。 (2)教学结构:重复“总结知识点、讲解典型实例、学以致用”三部曲。 (三)教学效果: 1、一节课下来,“老师气喘吁吁,学生目瞪口呆”。 2、在教习题时,学生常常“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做错了,一过就忘了”。 (四)教学反思:反思我们的复习教学,不是我们讲得太好,而是我们讲得太多。 课堂成了老师的舞台; 学生只是倾听者,被动地接受爱,没有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经历。 怎样才能理解和理解思维过程呢? *问题: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复习课的课堂效果? 2、理论基础 (1)、、的研究表明: 教学方法转变的知识观 学习方法转变的知识观基础 1、事实知识(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再现、判断---记得中学2.方法论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阅读、思考、尝试、交流、讨论、提问、论证、分析、综合、总结、总结、提炼、概括、解释、推理、应用、拓展——边做边学 3、重视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 经验、反思、选择、导向、创造、信念——边学边学 (二)教学改革的知识观基础方法(三)策略与方法: 1、搭建学生活动平台,增加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因为学生的参与决定了他们的收获程度。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2、让学生的手、脑、口、耳等协作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深度学习”,提高思维质量——因为学生的思维质量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质量。 3、搭建团体合作平台。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高中物理单杆运动情景图,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相互启发,在交流和碰撞中迸发出正确的思维。 三、实践与体会 练习教学是高中生复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以运动教学为例,讲解如何搭建学生活动平台,提高学生活动质量,增强运动教学效果。 (一)活动模式之一:学生讲解问题、复习题意、确定对象分析过程、建立模型、选择规则、排列方程、求解并作答 1、了解物理习题教学的一般流程(条件)(过程)(目标) 实际问题 物理问题 数学 问题、问题、结果、测试、讨论、求解中学物理问题的方程 {基本方程、辅助方程、基本方程根据物理状态用物理公式表示以及根据其规律性用文字描述的过程。 问题中描述的条件的数学表达式(有些是隐式条件)、进程之间的联系、对象之间的关系都是辅助方程。 2.规范习题答案的书写----如关于布雷方程(1) (2)布雷方程 ①根据标题描述物理过程,并分阶段找出其相应的规则和公式,列出下列基本方程:顺序。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对象(不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时),按照对象1、对象2...的类别列出基本方程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②根据题目描述的条件排列辅助方程,找出过程之间的联系、对象之间的关系,最后连接方程组的解并讨论答案。 3、“学生说问题”模式的内涵及运作流程。 老师选择练习并设置情境。 {学生单独交谈、学生互相交谈、师生互相交谈。 风格 → 教师主导{求异思维,求共同思维↓ 讲收获的具体方法是学生先做(课前或课中),然后“讲问题”,让学生得到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独立进行体验式运动教学。 通过评论提高能力。 题目:(北京卷2011,20分)静电场的方向与轴平行,其电势的分布可以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折线。 图中, 和 d 是已知量。 带负电的粒子在电场中以 x=0 为中心沿 x 轴周期性运动。 已知粒子的质量为m,电荷为-q(q>0),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为。 忽略重力。 求:(1)粒子所受电场力的大小; (2)粒子的运动范围; (3)质点的运动周期。 ? 4、“学生说问题”模式案例【说问题】复习重点:理解关键术语、明确已知量、明确解量、探索隐含条件; 操作要点:目视阅读、口语阅读(说题)、手绘、动脑思考; 复习题的目的: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切入点(题眼)。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本题的关键词是什么? 已知数量? 解决数量? 问题2:从-x镜像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什么样的电场可以解释? 问题3:运动区间→距离坐标原点最远的粒子的运动状态是什么? 问题4:为什么粒子会在轴上作周期性运动?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充分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说说情况和模型】(1)静电场是什么样的电场? 电场线是怎样分布的? 为什么? (如右图)-----结构模型的建立。 (2) 粒子做什么样的运动?设粒子位于坐标原点QAs物理好资源网(原物理ok网)

发表评论

统计代码放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