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体沉浮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本节课是广东省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是小学科学压强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沉浮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性。陈老师能抓牢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举办中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剖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晰,能抓牢物体沉浮条件和通过压强知识应用实例培养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校风,迸发中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举办课堂教学。让每位中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中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剖析,掌握物体的沉浮条件。并能把握一些借助沉浮条件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变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中学生,立足中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中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时显反常,迸发兴趣,导出新课
陈老师班主任创设了一个最平时的生活情境:两个外表一样的兵乓球放在水底会出现哪些情形?中学生会轻率的觉得都漂在水上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但是,结果却大出预料,原先有一个兵乓球事先灌了砂子。随即班主任做出了一个谬误“下沉是由于重”。但一个质量更大的.足球却能浮在水上,证明了它的不正确。“物体沉浮的真正缘由是哪些?”学生展开讨论。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中学生处在浓浓的学习兴趣中,迸发中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中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式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讲课中营造了浓郁的探究气氛,让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索和探究活动中。有中学生的独立思索,如:“下沉是由于物体重、上浮是由于物体轻吗?”、“受压强大的物体一定下浮、受压强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相互补充,如:“观察物体沉浮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沉浮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实验演示剖析如:“鸡蛋在水底下浮、下沉和漂浮”的演示和受力剖析。有中学生实验如:“橡皮泥制做小船漂上去”,“用吸管自制密度计”等。通过不断的探究,让中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动手实践。将中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中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式”,除了教给了中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中学生科学探究的方式,这是这堂课中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因而用,教学举例紧贴生活
例如,班主任借助月饼的沉浮,让中学生认为熟悉、亲切,之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中学生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沉浮条件的重要应用引出潜水艇,先组织中学生讨论剖析中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之后让中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下浮、下沉录象,使中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中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同时又列举鱼的下浮下沉,使中学生了解沉浮剖析的多样性、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班主任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技巧,情感心态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中学生终生的探求兴趣和科学的学习心态,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然面对全体中学生,让每一个中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彰显了教育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意见和建议
1、关于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浸没”与“悬浮”末能明晰分辨。
2、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班主任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班主任要强化中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3、学生的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强化。
【八年级《物体沉浮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相关文章:
物体沉浮条件及其应用说课稿11-07
物体分类说课稿11-07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说课稿11-06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说课稿09-14
中学语文教材《观察物体》评课稿09-12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11-09
电能及其传送说课稿11-09
线形规划的应用说课稿11-07
分数的简单应用说课稿11-05
中学科学《阳光下的物体》的说课稿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