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5日早上11点45分左右,日本皇家科大学宣布,俄罗斯科学家真锅淑郎()、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和美国科学家乔治·帕里西()荣获2021年诺贝尔化学学奖,“以嘉奖她们为我们理解复杂系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21年诺贝尔化学学奖得主
诺贝尔官网称,奖项的一半被授予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以嘉奖对月球气候的数学建模、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另一半被授予乔治·帕里西,因其“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数学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互相作用”。
回首诺贝尔化学学奖的历史,该奖项在1901年至2021年期间共颁授115次,形成了21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首位得奖者
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授,美国化学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Röntgen)因X射线的发觉与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
日本化学学家伦琴
两获诺贝尔
日本化学学家约翰·巴丁(John)分别在1956年和1972年得奖,是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的得奖者。这意味着共有218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学奖。
两获诺贝尔化学学奖的英国化学学家约翰·巴丁
迄今为止,全世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仅有四位,不仅约翰·巴丁以外,还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和物理奖各一次的玛丽·居里(MarieCurie),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和平奖各一次的英国物理家莱纳斯·鲍林(LinusCarl),以及两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弗雷德里克·桑格()。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和平奖的莱纳斯·鲍林
两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弗雷德里克·桑格
最年青得主
美国出生的德国化学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Bragg)是至今最年青的诺贝尔化学学奖得主,也是诺贝尔三项科学奖项(数学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最年青的得奖者。他因发觉关于X射线衍射的克拉科夫定理,于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HenryBragg.)一齐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时年25岁。
最年青的诺贝尔化学学奖得主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4位男性得奖
截止目前,共有4位男性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学奖,分别是俄罗斯裔美国籍数学学家玛丽·居里(1903年)、德裔俄罗斯化学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Mayer)(1963年)、加拿大化学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Theo)(2018年)和法国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MiaGhez)(2020年)。在六项诺贝尔奖项中,这是男性得奖人次第二少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截止2020年仅有2位男性得主)。
玛丽·居里(左),唐娜·斯特里克兰(中),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右)
2020年诺贝尔化学学奖得主之一,安德烈娅·盖兹
2011-2021诺贝尔化学学奖
2011年以来,共有30人入选诺贝尔化学学奖。
2020年,俄罗斯科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因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而被授予一半奖项;日本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德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Ghez)因在银河系中央发觉超大质量天体分享了另一半奖项。
2020年诺贝尔化学学奖得主
2019年,法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因宇宙学相关研究得奖,来自英国的米歇尔·马约尔(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觉太阳系外行星而得奖。
2018年,韩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Gérard)及美国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因其在激光化学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贡献而得奖。
2017年,三位法国科学家雷纳•韦斯(Weiss)、巴里•巴瑞斯(BarryC.)和吉普•索恩(KipS.)因对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侦测器及引力波侦测的决定性贡献而得奖。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三位英美科学家大卫•索利斯(DavidJ.)、邓肯•霍尔丹(M.)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觉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而得奖。
2015年,美国科学家梶田隆章和日本科学家亚瑟•麦克唐纳(B.)因发觉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而得奖。
2014年,意大利科学家赤崎勇、日裔加拿大科学屋内村修二及美国科学家天野浩得奖,她们开发了红色发光三极管(LED),使省电的高色温照明器材成为可能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013年,法国理论化学学者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和美国理论化学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W.Higgs),二人因预测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骰子的存在而得奖。
2012年,加拿大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与英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J.)因在量子光学领域对光与物质间的密切关系和互相作用的研究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学奖。
2011年,加拿大天体化学学家萨尔•波尔马特(Saul)、澳大利亚数学学家布莱恩•施密特(BrianP.)及英国科学家亚当•里斯(AdamG.Riess)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觉宇宙的加速膨胀”而获此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