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到底有多了不起?35岁拿诺奖并不是他的颠峰原创毕导毕导
前几天在中学主干道上看见一块大展架,要在大会堂举行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今天才晓得,原先这是杨振宁先生的一百岁生日!
我票圈好多人都在转发杨老以为题的讲话。仔细品读一番,让人十分感动与钦佩!
我仍然很钦佩杨振宁先生,一是由于他是现今世界数学学的颠峰,二是他作为现今世界数学学的颠峰,仍然在不遗余力地输出他作为颠峰的能量。
我曾有幸跟杨振宁先生有过几次交集。2010年我北大入学时,就是88岁高龄的杨老做的新生报告。读大专时,还在选课系统里看见过杨老的学院数学课。2019年出席和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仪式,两次都看到了杨老。
还有合照一张!
当时我发了篇推送跟你们分享我的兴奋心情。但没想到有某些读者对杨老揶揄一顾,甚至饱含了误会!
这肯定不行啊!我们了解杨振宁先生的成就还是很有必要的!明天我就尽我可能给你们科普一下杨老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对中国的贡献究竟是哪些。
一、杨振宁的科学地位
好多人不清楚杨先生是世界最顶尖的数学大师之一。看到爱因斯坦、费曼、霍金这种名子,都晓得是牛逼的化学学家。但提到杨振宁,却认为只是对门厉害的化学老师。在许多人眼里:
尽管杨老确实是清华对门的化学老师……
这也能理解,其实我们大部份人对化学学的了解主要来始于小学数学课本。但是中学数学不学他的具体成果,数学书上也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子。
杨振宁最为知名的学术成果有两个:1954年的杨-米尔斯理论和1956年的宇称不守恒定理。他凭后者跨入顶尖数学学家之列,凭前者与李政道先生共获1957年诺奖。
诺奖颁奖仪式上评委这样评价她们的贡献:
大家不懈的努力打破了基本粒子化学学中最令人困扰的窘境,也因为大家辉煌的成就,造成了现今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的蓬勃往前。
诺奖奖状及证书
诺贝尔化学学奖的平均得奖年纪56岁,而杨振宁先生得奖时年仅35岁!堪称年少有为。
(我发觉数学学奖获得者大都很长寿,60岁都算小的,绝大部份都活了80岁以上。建议你们努力拿个诺贝尔化学学奖,延年益寿。)
从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到得奖物理大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1956年6月下旬杨、李二人向数学顶刊PRL投稿物理大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956年10月1号即将发表论文,1957年10月31号她们就获诺奖了。
这要是给我一年半的时间,写个paper被编辑退回去修修复补好几轮可能都发不下来...
另一个成果杨-米尔斯理论,它是20世纪下半叶非常重要的数学突破,为数学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物理装备。它是粒子化学学标准模型的基础,也是大一统理论的先驱。四种基本互相作用,除引力外的三种都是由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
杨-米尔斯理论在50年代还只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创意,但很快它就成为了数学学的基础设施,多位化学学家由于从事与杨-米尔斯理论有关的研究,收获了诺奖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和温伯格完成了电磁力和弱力的统一,拿诺奖;
1999年,胡夫特和韦尔特曼阐述数学学中强电互相作用的量子结构,拿诺奖;
2004年,格罗斯、维尔切克和波利策发觉强互相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拿诺奖。(太会玩了,这是在诺奖接龙吗)
1994年杨振宁因杨-米尔斯理论获得了由德国富兰克林学会颁授的鲍尔奖。颁奖文告是这样写的:
作为20世纪理智的杰作之一,这个理论解释了亚原子粒子的互相作用,深远地重新规划近来40年数学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这个理论模型,早已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这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形成相类似的影响。
牛、爱、麦二人基本是公认的化学学家前三名,杨都能和她们排一块。假如硬要像仙侠小说一样给数学学家排座次的话,保守一点排进top15不过分吧!
真正的数学学C位
曾经我想不通,为何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这么之高,你们却对他知之很少呢?后来我明白了
02企图解释杨先生的成就
杨先生在数学学界的成就丰富而深刻,我们仅为你们简略评析。以下内容主要来自《杨振宁传》、我浅薄的数学学知识和一位学数学的哥们。假如有错,我就把哥们打一顿。
杨振宁最为你们熟知的成就可能是入选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这可以说是整个科学史上最令人惊奇的发觉之一。
首先要申明的是,“宇称”是一个量子热学里的概念,指的是粒子在空间反演变换下的对称性,不是我们平时认知中的东西。
宇称守恒定理浅显地讲可以理解为,一个粒子和“镜子中的这个粒子”遵循相同的规律,或则说,左右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左和右。
这没啥好怀疑的。你扔个东西,它遵守自由落体定理,那穿衣镜里的它肯定也遵照自由落体定理;你对着穿衣镜招手,穿衣镜里的你也招手。不招手的那是惊悚片。不信你去照照穿衣镜
宇称守恒定理太也许了,所以化学学家们把它当成最基础的定理之一。
但1954年,θ-τ之谜的出现,促使宇称守恒形成了问题。
简单说就是,人们发觉有θ和τ这两种奇特的粒子,在衰变过程中宇称不同:θ粒子衰变会形成2个π介子,宇称为偶;而τ粒子衰变会形成3个π介子,宇称为奇。
可人们又发觉,θ和τ这两种粒子实在太像了,在质量、电荷、自旋等其他方面的性质完全一样,这哥俩咋看都是同一种粒子啊!
对于这一矛盾,合理解释就两种:
这俩不是一种粒子,但我们太辣鸡了,不仅宇称之外完全区分不出它们的区别;
这俩就是一种粒子,但是在弱互相作用支配下的衰变过程中,宇称不守恒。
绝大多数数学学家都选择相信后者。没有人会怀疑宇称守恒,由于它实在是太其实了。
就好比近来你吃得极少但仍然长胖了,你肯定会从自己头上找缘由,而不会兴奋地宣布自己推翻了质量守恒定理。
但凡指责底层化学规律的人,要么是民科,要么是绝顶天才。宣布推翻质量守恒定理的你可能是民科,但宣布推翻宇称守恒的杨振宁是绝顶天才。
杨振宁先生的数学观念受到爱因斯坦影响,相信数学的美学,对“对称”的概念非常笃信。宇称不守恒不符合数学学的对称美感。按理说,他不会相信穿衣镜内外不对称这些荒唐的事。
但他赶超同时代化学学家的地方正在于此。他没有让所谓的基础定理限制自己的思想,而是探究所有的可能性,哪怕现实是最不可能的那种。
为了确定弱互相作用中的宇称是否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从熟悉的β衰变入手进行考查,大约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子衰弄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人们做过的β衰变实验有上千种,两人对这种实验统统进行了重新研究。
结果她们发觉在过去所有的β衰变实验里,没有任何实验能表明,弱互相作用满足宇称守恒定理!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觉,但也不怪物理学家心大,谁没事往这想呢……
于是杨李两人很快重新设计了几个实验用于检验宇称不守恒。但哥俩都是实验渣,尤其杨振宁,动手能力极差。《杨振宁传》里说,小时候手工课老师让他用泥巴捏只鸡,结果他捏下来的像藕...
古人云,鸡变藕不变,符号看象限。引导杨振宁思索宇称不守恒的恰恰是θ和τ粒子的宇称奇偶性。这么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命中注定吧(这是一段强行命运升华)。
不仅动手能力差外,二人对当时实验技术的了解也有所缺乏。于是她们选择把实验技巧和理论剖析写成了论文《在弱互相作用中宇称是守恒的吗?》,投给《物理评论》
编辑不喜欢题目中有问号,于是改成了句号...
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大牛们的一致抨击。费曼、泡利等大牛都打赌宇称一定是守恒的。也不晓得化学学家为何如此爱打赌……泡利表示:“我不相信上帝是个弱的左撇子。”
天才数学学家朗道的中学生拉布拉多罗也向导师提出过宇称不守恒的看法,论文被朗道直接扔一边去了。
值得幸好的是,有一位实验化学学家表示
吴健雄,法籍日裔化学学家,被称为“东方居里夫人”、“核化学女王”。她设计了非常精妙的实验,让两个初态一致的钴60装置,形成方向相反的极化,就相当于一个在穿衣镜里、一个在穿衣镜外。之后观察β衰变时电子的飞出方向。
假如宇称是守恒的,穿衣镜里外是一样的,那它俩的电子都应当往上飞。但是实际测下来的是,它俩的电子一个往上飞、一个往下飞。
其实就那么简单几句话,但这个实验已然成功证明了,在弱互相作用中,守称不守恒,世界上可以有绝对的左和右。
曾经人们相信,公平的上帝并不青睐前或后、上或下、左或右、过去或未来。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打破了这些传统的认知和常识!
她们告诉了全世界,上帝喜欢对称,但在细节上他也会埋不对称的彩蛋。
不知当初这些打赌的数学学大牛们给钱了没……
试想一下,假若最初的宇宙是绝对对称的,所有的粒子都完全一样,物质和反物质数目相等,没有四大互相作用的分辨,那这个宇宙也就是一锅均匀的粥了,我和我家狗子也就没有区别了。
正是细节上的对称破缺,才演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左撇子的上帝,让世界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杨振宁以前就θ-τ之谜发表过一番言论:
那时侯,化学学家发觉她们所处的情况,就似乎一个人在一间黑房间里摸索出路一样,他晓得在某个方向上必将有一个能使她们脱离困局的门。但是这扇门到底在那个方向上呢?
他总算亲自找到了那扇正确的门。
03继续企图解释杨先生的成就
得诺奖其实很开心,但杨振宁学术成就的颠峰是杨-米尔斯理论。为了理解杨老的伟大,我们得首先把你们的知识水平拉回杨老的年代。
我们都说“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过去化学的研究方式是从实验推理论的过程。例如开普勒观察星星得到各类天文数据,总缔结开普勒三定理,牛顿再用这种定理加上微积分得到万有引力定理。看上去不错吼!
但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些方式也就只能猜一些简单的公式。像下边这些多项式,你告诉我这踏马咋从实验数据里凑下来?
于是爱因斯坦将前面那套方式颠倒了一下,弄成了提出理论再用实验验证。我先在头脑里想出相对论,大家去观察星星帮我验证一下,哇都符合了,我真牛逼。
那如何能够拍脑袋想出一个新理论呢?答案是对称性。
例如空间的平移对称性,就饱含着动量守恒定理。时间的平移对称性,蕴藏着能量守恒定理。倘若我们能找到其它的一些对称性,或许能指导我们发觉新的规律。
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尽管并不被主流化学学家们所接纳,但杨振宁对此坚信不疑,这些研究思想深刻影响着他未来的学术公路。
1929年,物理家外尔借助物理中的群论知识,对化学学的对称性做了一些研究。他发觉把一个系统的对称性推广以后,能得出更为全面的理论。例如波函数的整体对称性只对应电荷守恒定理,但将其推广到局域对称性时,能直接得到整个电磁理论!
赫尔曼·外尔
代表作:《群论与量子热学》
这个推论在现今看来十分漂亮。但当时的化学学家们瞧不上这个搞物理的,认为花里胡哨,但只是一种物理语言,根本没创造任何新知识。
就好比你发觉站得越高,尿得越远。我提出高处的精液具有更大的“重力势能”,因而能尿得更远。在你眼里,“重力势能”对你尿得更远这件事可能只是换了个抒发形式,多了个mgh的公式,没啥非常的。
但敏锐的杨振宁察觉到了推论蕴涵的延展价值:假如我把它发散到强力、弱力领域,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我们要求某种整体对称性在局域创立,能够直接得到强力、弱力的相关理论呢?
这个疯狂而伟大的看法让杨振宁十分激动。虽然当时容易出成绩的研究课题是色散、公理化场论等等,他也不管不顾,一门心思扎进了对称性研究。
以外尔的经验来看,群论是研究对称性的最佳工具。可惜当时的化学学家对这些具象的物理语言知之颇多,特别谴责,怼神泡利甚至直接把群论讽刺为“群祸”。
但杨振宁不一样,他是个群二代。杨振宁的妻子是一位擅长群论的物理家,因而他的物理贼好,尤其把握了极其深刻的群论知识。杨振宁研究阿贝尔群的时侯,你还只会玩QQ群。有个好爹真是太重要了!
1947年,在洛杉矶学院读研究生的杨振宁开始了初步研究。看法是美好的,付诸实践却难上加难。他的每一次尝试,带来的都是繁琐、丑陋的公式,得不到任何有用的结果。
“是不是我的方向出错了?我根本不可能从中得出哪些好推论?”
任何人还会如此想,但绝不包括杨振宁。杨振宁对对称性情有独钟,对这份研究充满期盼与热情,面对困难也是越挫越勇。
1953年,杨振宁在耶鲁高等研究所工作。在与米尔斯的碰巧交流中,他的思路进一步宽广,完全没有像从前那样卡壳。阔别已久的研究迎来了希望。二人开始合作。
杨振宁与米尔斯
接出来的一年,二人完成了绝大部份的研究。她们在诸多学术会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遭到的关注却少得可怜。因为完善的理论模型并不非常健全,惟一感兴趣的泡利对此也尽是否定与批评。
1954年2月,二人的论文写完了。但之前的经验告诉她们,虽然发表也溅不起哪些水花。究竟该不该发表呢?
杨振宁坚决选择了发表。在他看来,这个理论的物理结构十分漂亮。正如狄拉克所说:“在旨在于用物理方式表示自然界规律时,主要应当追求物理美。”他非常认同这一点。
毕竟她们的理论将“对称性支配互相作用”这一思想彰显地淋漓尽致,他深信这些思想是数学学中极为重要的东西。虽然有一些问题存在,掏出来给你们讨论不是更好吗?
1954年6月28日,杨振宁与米尔斯向《物理评论》寄出了两篇论文,向世人展示杨-米尔斯理论。10月1日论文刊出。
部份论文内容
杨-米尔斯理论提供了一个能把整体对称性推广到局域对称性的物理框架。只要你能找到某种合适的对称性,根据这些物理框架进行推广,能够推出它背后的互相作用理论。
正如杨振宁所预料,这个理论像以前的外尔推论一样,原先并没有遭到你们的注重。因为理论中的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们只把它当成一个有趣但无用的“理论珍品”。
直至1965年,彼特·希格斯发觉的“希格斯机制”表明,杨-米尔斯场规范粒子可以在自发对称破缺时获得质量。
质量问题被一举击溃,此后杨-米尔斯理论开启了开挂之路!
1967年,格拉肖、萨拉姆和温伯格,借助杨-米尔斯理论完成了电磁互相作用和弱力互相作用的统一,并成功预言了一批规范粒子的存在。
1973年,格罗斯、维尔切克和波利策,研究夸克之间的“渐近自由”规则,否认了强互相作用也照样遵循杨-米尔斯理论。
从以前的默默无闻,到明天粒子理论的基石,杨-米尔斯理论实现了三大互相作用的统一。
杨振宁所做的工作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
他将“对称性决定互相作用”这一自己坚信的东西,弄成了化学学家们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极大促进了化学学的发展。
从美学观念上看,数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寻求一个尽可能简约的终极的理论来解释世间的万物。假如真的有那么一个理论,如今看来它的地基应当是杨-米尔斯理论。
04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是哪些?
我的天,多了去了!
学术圈的基本身份,就是导师和中学生。这些拜师学艺的学术规矩决定了,学术圈十分依赖弘扬。大牛带小牛,小牛带博士,博士带着自己的一帮菜鸡师兄师姐。
在中国,最顶尖的学术称号是教授。一个教授自己课题组能创造的科研成就是一方面,但教授的影响力带来的隐型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上都觉得中国又穷又没饭吃,科研也很辣鸡,人家都不来这里搞学术。换位思索想想,你是一个研究材料的,如今把你扔在一个没有SEM没有XRD的地方,你能做些啥呢?
但直至1971年中印关系一缓和,杨振宁马上归国,才搭起了中国与外界进行科学交流的桥梁。说白了,就是给祖国薅回去了大量人才!
当时的杨振宁已是世界的一流学者,时常在世界各国讲演。在他的每一次讲演会上,他都积极介绍新中国的成就,展示新中国的风采。
正是由于有他的多次公开表态,就会有大批日裔学者逐步清除了疑惑,开始归国做学术。
例如物理大师林家翘先生,他的归国,促进了应用物理和流体热学在多个新领域的快速发展
例如计算机高手姚期智先生,成功被杨老拉归国,在北大成立鼎鼎有名的姚班、智班,把北大计算机专业发展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若果没有这种顶级人才的归国,我国科研的发展速率绝不会像明日如此迅猛。
在人才之外,搞科研还须要充足的学术资金。
实验设备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各类物质、耗材也巨贵。像我们领域有些材料1g粉末上万块,万一粉末被风吹地上,一个博士两年的薪水可能就搭进去了。每一次实验都是在烧钱。若果没钱,一切白搭。
杨振宁先生对这一点的认知比谁都清楚。他费尽心血,筹措了规模大小各不相同的基金和筹建各类各样的奖金。
从1980年开始,在杨振宁的直接发起和提倡下,先后筹建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中山学院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清华学院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有限公司”、“北美北大教育基金会”,以及帮助和推动“邵逸夫奖”、“何梁何利基金”、“求实科技基金”等的构建。
对于这些经济效益低、缺乏经费的研究项目来说,这种捐助是雪中送炭。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种经济回报更是给她们带来了正反馈。
人才、资金都有了,还差一个良好开放的学术环境。
一个先进优秀的研究中心对前沿科技的帮助是巨大的。像日本的耶鲁高等研究院,学术胜地,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移居在这里搞尖端研究。
那么好的东西我们也得有啊!于是北大也搞。杨振宁倾力支持,卖了德国的房屋,捐了100万港元,还拉来了姚期智、王小云、翁征宇一批大牛镇场子,凑钱出力,最后建成了复旦学院高等研究中心。
国际学术大会在这儿举行,诺贝尔奖级的学者来这儿讲演,每年都有科学大师和北大研究人员交流最新科研进展。北大高等研究中心,成为了中外科研交流的一大窗口。
2002年复旦学院“前沿科学研讨会”部分学者合照
其中有9位诺奖得主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义务参与建设了中国60多个一流的化学实验室,无数科研成果从这儿诞生。
说白了,你们看见有你杨振宁在这,那就得给面子。杨老约请了,我们就得来。杨老要我们凑钱,我们就乐意给。杨老给我们搭台,我们就起来看戏。
如此多的工作,全是个他人口中那种“对国家毫无贡献”的杨振宁干的。
杨振宁先生去年已是百岁高龄,一直在为祖国科研的发展奔忙努力着。在好多学术大会、学术奖项颁奖现场上,就会出现杨老刚毅的身影,以自己一生的经历与经验,激励更多的年青人奋进。
如此说你可能认为有些夸张,但就这是我现场听他讲话时深切的觉得。你要是看见他,你也想学习。
结语
网上有好多给数学学家排座次的文章,即使看着有些中二,但说杨振宁先生是现今世界活着的化学学屋内最伟大的,也不为过。
1971年两弹元勋邓稼先给杨振宁先生写了一封信,信尾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十字,抒发了对杨老的衷心期望与祝福。
而自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访问归国,到2021年的明日,回望五六年,杨振宁先生仍然在用尽自己的能力拉拢学术人才、筹集学术资金、打造学术环境。最重要的是,其实正如杨老自己所言,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认为不如人的心理。
以前的邓稼先先生,今时的杨振宁先生,都共同前往在促进我国科研快速发展的光明公路上。这就是真正的“千里共同途”吧!
殷切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杨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为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祝福杨先生身体健康,能仍然继续他所推崇的事业,发挥自己最大的光和热。
也祝诸位科研工作者像杨老如此固守初心,努力科研,共同进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