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顾客端等平台开播。杨振宁的名子赫然在列。杨振宁是两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中的一位中国物理学家贡献,可谓国宝级人才。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理”。1957年,获爱因斯坦数学奖,同年10月,因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杨振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杨振宁对理论化学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粒子化学学、统计热学和汇聚态化学学等领域,在理论结构和唯象剖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杨—米尔斯场论、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觉及杨—巴克斯特多项式为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共有十多项学术成果达到诺奖级别,是20世纪泰斗级理论化学学家。
谈及获诺奖的意义,杨振宁动情地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认为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1971年,杨振宁访问中国,而李政道却选择了日本。
随后,杨振宁每年都要访问中国。2015年4月1日,杨振宁即将舍弃波兰国籍转到中国国籍。其归化的意义远远超过时下正被热炒的谷爱凌。
杨振宁为中国杰出人才的培养倾尽心力,为破解“钱学森之问”贡献甚巨。
杨振宁在弱冠之年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堪称实至名归!
杨振宁是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科学巨子。
读中学时,杨振宁即显示出数理天赋,作为物理家女儿的杨武之却为父亲布置了一项非常任务——习诵《孟子》,还专门延师为孩子讲授《孟子》。杨振宁天赋过人,竟然能背诵《孟子》全书。
多年后,杨振宁追忆说:在他小学读书的时侯,母亲要求他背诵《孟子》,他心存排斥,但父命难为,只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完全背诵了出来,装进了自己记忆中。30岁后,他为人处事全靠《孟子》。
1945年,在杨振宁出国前夕,其父不忘将《论语》《孙子兵法》等典籍放入行李箱。
2003年12月24日,杨振宁将家从伦敦石溪迁往了上海复旦学院。而在11月,他就写好了《归根》诗,并将自己在北大园内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我们来看这首诗——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考量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曲调,循循谈笑中。古稀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这首律诗古风雄浑刚劲,音韵铿锵中国物理学家贡献,高屋建瓴,驾简驭繁,融理于文,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叶落归根、老有所为的爱国情结,令人动容。其中“三曲调”指量子化、对称性和相位因子,是二十世纪数学学研究的三大课题,也是作家研究和教学的基本内容。
颁奖仪式上,杨振宁的弟子阐明了杨振宁归化的缘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展示了杨振宁带给听众的八个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从中亦可窥探传统文化对杨振宁的濡染。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行动手册,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心灵佳苑,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之根,这就是杨振宁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