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备课班主任:陆小青 一、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质量、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估计公式后进行的。 内容包括滴定管的使用、测量盐水以及不同物体密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的目的是让中学生利用密度公式ρ=m/ν来间接检测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因此,这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也是密度知识的具体应用。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到数学,从数学到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可以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化学现象; (3)学习滴定管的使用方法是用烧杯来检测液体的体积; 二是用烧杯检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目标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朋友们已经在物理课上认识了滴定管,并学会了如何使用烧杯来检测液体的体积。 为实现这一目标,用烧杯测量不规则小铁块的体积是一种新方法,即等量占用空间的另一种方法。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学好这些技能,有助于以后加强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个环节可以用于有难度的学习。
对于测量不规则小铁片的密度,朋友们已经有了密度知识的基础,应该能够给出一个大概的方案:(1)先用天平测量小铁片的质量(2)之后测量小铁片的体积(3)通过密度公式ρ=m/ν计算。 对于中学生来说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案,思考如何测量小铁块的体积并不容易,所以这个环节必须要克服这个难点。 对于测量盐水的密度,朋友们也可以制定一个粗略的计划,但在这个实验中,如何减少实验偏差,制定最佳的探究计划,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思考。 从历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案,不少中学生受到上述“用天平测量液体质量”的影响,常常制定这样的计划:先测量空烧瓶的质量,然后测量盐水和烧瓶的总质量,然后将烧瓶中的盐水全部放入烧杯中,测量盐水的体积。 通过密度公式ρ=m/ν计算,中学生往往没有注意到,他们没有把所有的盐水都放入量杯中,还有一些留在烧瓶中,这使得测量的体积更小,密度更高,所以这一点应予以重点处理。 3、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和用天平测试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检测物质的密度。 了解如何借助公式间接测量数学量。 量杯的体积单位通常为毫升(mL),也有的采用立方分米(cm3)作为单位。 1毫升=1立方厘米。 与许多测试仪器(电压表、电压表、天平)一样,滴定管也有电阻值和分度值。 检测物体体积的方法:可以用尺子检测形状规则的物体。
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用烧杯检测。 用烧杯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溶解到装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收到量杯中,读取量杯中的水的值。烧杯为物体的体积。 要检测密度与石蜡相同且密度比水低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挂法”:先读出悬浮重物所浸没的液体对应的体积将石蜡与砝码绑在一起浸入滴定管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之差即为石蜡的体积。 4.教学支撑条件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朋友们已经在物理课上认识了量杯,并且学会了如何使用烧杯来检测液体体积,所以课堂上不需要学太多,让中学生学会熟悉就可以达到目的,而用烧杯测量不规则小铁块的体积是一种新方法,即等量占用空间的另一种方法。 如果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中学生感受到这些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是有效的,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铁丝、花岗岩、秤、三角板【来源:学科网】 5、教学流程【来源:Z,xx,k.Com ]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从生活现象中创设情景,介绍本课“测量物质的密度”所解决的问题 1.出示一块长方体石头 问:要测量这块石头的密度,需要多少数量测量? 使用什么设备进行测试? 记录的金额是多少? 如何求岩石的密度? 2. 将任何形状的铁块和盐水放入一个大碗中。 问:通过测量长方体石头的密度,可以测量出这个铁块和大碗里的盐水的密度吗? 无法使用天平,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量不规则形状的铁块和盐水的体积呢? 展示滴定管,强调可以用烧杯检查液体的体积。
师生活动:复习密度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方案一:比较质量 方案二:比较体积 方案三:测量密度并比较 根据中学生的回答,结合方案三,引用:如何检测物质的密度2.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设备,观察量杯,了解烧杯的结构,通过思考学会如何使用量杯,注意中学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观察桌上的烧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实验研究,用烧杯和水测试小石头的体积。 各实验组成员进行交流评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对上台表演的小组进行评价并给出理由。 总结使用量杯测量体积的方法,以及使用量杯的操作规则。 问题:(1)。 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什么数学量和设备? 的? 你判断的依据是? ②、量筒最大检测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