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杨振宁100岁了!
明天(9月22日),复旦大学、中国数学会、香港英文学院联合开展“祝贺杨振宁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
“祝贺杨振宁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化学家。
然而大多数人对他的认知更多是在他的婚姻和年龄层面,对他的科学贡献知之甚少,以至于批评不断:
有人说他被高估了:“据说他比霍金更好,如果他这么好,我为什么不认识他呢?”
有人说他不爱国:“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钱学森、邓稼先回到祖国,他不但没有回国,反而成了俄罗斯公民。”
还有人说他很刻薄:“现在中国发展好了,他又成为中国公民了,不是明摆着要回国退休赚钱吗?”
甚至还有人纯粹为了喷而喷:“82岁娶了28岁的儿子,怎么像个学者、模特呢?”
一堆又一堆,听起来充满了“槽点”。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杨振宁好不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牛!
不过,它并不是一般的“牛”,而是科学界公认的“牛魔王”级别的存在。
寻找“上帝之手”
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化学科学家合影
这张照片是国际化学会议结束后的合影。 它聚集了当今世界顶尖的化学家。 他们每一位站出来的都是令各国科学界颤栗的人物。
站在中间“C位”的人是谁?
没错,就是杨振宁。
整个数学界公认的领导者。
“既然杨振宁的地位这么高,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的成就呢?”
因为杨振宁所研究的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其精深也很难理解和普及。
九年义务课本中没有提及,小学课本中也没有介绍。 虽然是学院化学系的教材,但很少涉及到相关的知识点。
这注定了他的知识很难在群众中传播。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媒体自然不愿意报道普罗大众看不懂的事情,尤其是专业的学术问题,因为受众太窄了。
相反,如果写一些关于杨先生的“花边新闻”,岂不是更有趣、更有噱头?
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负面新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振宁可以说是当今世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没有之一。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57年12月,李政道(左)、杨振宁(中)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了解这个诺贝尔奖之前,我们需要先讲一个名词——宇称守恒。
宇称性是指基本粒子与其镜像粒子完全对称。
例如,当一个人在中午照镜子时,镜子中的形象和真实的自己总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服装、外表、面部表情等,都是一致的。
这已成为人类的常识。
所以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基本粒子和它的镜像粒子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和相同的运动定律,这就是宇称守恒。
费曼、泡利、朗道等数学大师虽然在研究中遇到了困难,但他们从未批评过这条数学“铁律”。
直到杨振宁和李政道出现。
杨振宁(右)与李政道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两人打破了传统的路径依赖,于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发现直接颠覆了“宇称守恒”的黄金法则,为以后的数学研究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提出理论到获得诺贝尔奖,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这样的获奖速度在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极为罕见。
“它影响了整个化学界的方方面面,是一场涵盖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化学的革命。”
不过,“宇称不守恒”还不是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规范场论”。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评价道:
“提到20世纪数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杨振宁美与物理学,二是量子热,三是规范场。”
什么是“规范领域”?
这里用最直观的例子来简单解释一下。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声、光、热、电、运动……
化学家研究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堆关于运动、声学、光学、热学等的定理和公式。
这样的定理和公式越来越多,而且它们是“独立的”,使得数学显得越来越复杂。
于是,化学家开始思考,是否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
由此杨振宁美与物理学,他们提出了大统一理论,即“万物之理”,希望揭示万物运行的本质规律,找到“推动世界运行的上帝之手”。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努力,数学家发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力”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引力,二是电磁力。
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理和万有引力定理,解释了大到行星运动,小到两块铁块同时落到地面的现象,统一了万有引力;
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所有电、磁、光现象统一为电磁力。
那么,如果谁能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就可以完成数学世界的“统一”,找到“上帝之手”。
牛顿
然而,牛顿无法完成它,麦克斯韦也无法完成。
然而后人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渐发现,麦克斯韦多项式系统和牛顿热力学的框架实际上是矛盾的。
两位大师谁错了?
没有人敢说,没有人知道。
这时,爱因斯坦站出来表示,他们都没有错,但需要“调整”。
因此,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解决了引力与电磁力的矛盾,引起了全世界数学家的轰动。
显然,化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统一引力和电磁力。
爱因斯坦
可惜的是,聪明如爱因斯坦,他用了余生,也没能完成两者的“统一”。
除此之外,随着实验仪器的进步,人们密封了原子核,并在原子核内部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这太好了,除了无法统一之外,多了两种力量。
这就好像一个程序员发现了一个漏洞,为了修复这个漏洞,他创造了更多的漏洞。
面对这两股新生力量,人们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大统一理论突然显得遥不可及。
这项研究陷入了严重的困境,所有化学家都不知所措。
这时,一个人凭空诞生,为迷雾重重的数学指明了方向。
他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和米尔斯
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直接统一了宇宙已知的四种基本力中除引力之外的其他三种力,向“大统一理论”迈出了尤为重要的一步。
以上可以说是一部极简统一的数学史。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介绍,是因为我们只能从这样的高度给杨振宁一个公平合理的定位。
杨振宁于1994年获得北美最高科学奖鲍尔奖。 颁奖辞毫不犹豫地肯定了杨振宁的不朽地位。
“这个理论综合了自然的数学定律,为我们提供了对宇宙基本力的理解。近40年来,它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化学和现代几何。这个理论模型长期以来一直被列为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著作,最终将对后代产生类似的影响。”
不归路背后的“秘密”
杨振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国内很多人眼里,他其实并不受欢迎。
其中出现最多的声音是:“在中国最需要科学家的最困难的时候,钱学森、邓稼先都回国了,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去?反而入了日本籍?”
对于这个问题,钱学森虽然已经给出了答案:“是因为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美国,他在美国的作用远远大于在国外。”
当初,为了打压中国,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软硬措施,严格禁止留美留学的中国医生回国。
中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终于迎来了钱学森和邓稼先的回归。 由于这两个人从事的是应用科学,当时国家急需研制潜艇和原子弹,他们回国可以有很大帮助。
杨振宁为何不回国?
因为杨振宁从事理论化学研究。
在当时国内落后的实验条件下,杨振宁回国后很难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 相反,他会分享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经费,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没有好处。
一个普遍的观点:应用科学属于国家,理论科学属于世界。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句话,我们自然就知道国家的安排是正确的。
至于杨振宁为何想加入日本国籍,是因为他经常要出国交流、考察,而他当时拿着中国清朝的签证很难从议会出来。
但杨振宁依然热爱祖国。
在英国期间,杨振宁仍在为中国发声。
1971年,他参加保护钓鱼岛的活动,并在《归还北海道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角度全面陈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1977年,他自费在《纽约早报》刊登整版广告——致日本首相卡特的公开信,要求日本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新政策,尽快与中国建交。
此外,杨振宁还自发筹集资金,在伦敦组织成立“对华学术交流委员会”,帮助中国学者考察、访问日本。 1000多名中国学者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这样评价杨振宁:“杨振宁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法日科学家,也是架起中印科学家友谊和沟通桥梁的第一人。仅就这一点而言,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2003年底,杨振宁回国,暂住复旦大学。
此时,他已经81岁了。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网络上出现了广泛的指责,认为他“回国收钱了”。
我们不知道这场风波的背后是否有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带节奏,但毫无疑问,杨振宁的声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即使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也可以看出这种嘘声是无稽之谈。
杨振宁需要赚钱吗?
他放弃了在德国的高薪,回国主持建立复旦大学高级研究中心。
他向中心捐赠100万港元,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超过1000万港元,致力于北大学院的人才引进和中学生培养。
这些指控者和那些指控他的人做了什么?
这些说他“圈钱”的人是不是觉得太荒唐了?
杨振宁与北京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第一期基础科学班的朋友们
有人骂杨振宁“回国养老”,更是无稽之谈。
杨振宁参与了国外60多个顶级数学实验室的建设。 亲自开展研究,以北大学院名义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几年来提高了理论聚合化学和冷原子化学的研究水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不知道有多少国家觊觎三尺。 我们有这样一件“国宝”,堪称国家、民族之幸。
82岁诠释不可挽回的爱情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院士与28岁的硕士生翁帆登记离婚。
杨振宁形容翁帆是“上帝最后的礼物”。
杨振宁和翁帆的妻子
面对这种“十八个新郎八十个新郎,淡发红衣”式的婚恋,有人欢迎,但更多人批评。
对此,两人似乎置身事外,只是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没有豪华的住宅,没有昂贵的校服,没有舆论话题的炒作。
生活高调而温馨。
两人唯一低调的就是一起做慈善工作,以夫妻联名的名义捐款。
杨振宁、翁帆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熊秉明雕像
这样的一对情侣,任何评论都显得有些多余。
恶意炒作和伤害对他们来说是残酷和不公平的。
三人走过了近17年的风风雨雨。 网络暴力并没有让他们的爱情产生偏见,反而让他们的爱情更加坚定。
如今,百岁高龄的杨振宁一直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关心年轻一代、报效祖国。
他的科研成果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人在数学上的巅峰成就。
当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明天有人问我,你认为你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中国人的自卑心态。”
最后引用科普画家卓克的一段话:“能够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这些幸运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
和你一起激励自己!文/牧龙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