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很远的路,还要回去!” 95岁的杨振宁近日晋升中科院教授,一度登上新闻头条。 然而,他因留学后不愿回国而受到批评和诟病。
“20世纪50年代很多人回去了,很多人没有回去。如果你总结一下,问一下,回去的人做的事情和没有回去的人做的事情相比,有哪些?我认为没有问题。答案是回去的人做的事情更成功。” 对于留学后是否回国的问题,杨振宁曾向路透社这样总结自己的看法。
图为杨振宁、李政道荣获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放弃个人原则,比如嫁给可以做自己儿子的翁帆,比如追求名利和怀旧,那么杨振宁在世界数学“英雄榜”中排第几位呢?
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聂华通院士曾这样评价杨振宁在化学家“英雄榜”中的地位:“量子热刚创立时,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都是世界数学家。现在,如果要往下排,我想杨先生的名字会排在第一位。”
聂华通院长之所以这么说,是要提到20世纪50年代被视为化学基石的“宇称守恒”理论。 这意味着化学定律在最深层次上从左到右是无法区分的。
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常识,没有人能推翻这个理论,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研究为你“打破的不仅是迷信”,还解开了漂浮在这一层“怪相”上的迷雾。
杨振宁、李政道
两人作为合作者,于1956年在《物理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几种新的实验,而这一实验的真正验证者是英国亚裔女化学家吴建雄和她的合作者,并在半年后宣布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在β衰变中,宇称似乎不守恒”的理论。 而这在当时的化学界引起了建设性的震动。
日本亚裔女化学家吴健雄
“发现奇偶性不守恒,就像发现左右手套各方面都不对称一样,是一次伟大的破坏活动杨振宁美与物理学,它破坏了前进道路上思维结构的基石,而这个结构直到30年后才得以完善。” 英美物理化学家弗里曼·戴森曾在1999年从学术界退休时评价杨振宁的贡献。
此外,杨振宁对物理和化学的掌握让他更接近“上帝的秘密”,所以有人说他能获得最后两届诺贝尔奖杨振宁美与物理学,因为他对“杨振宁-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的“学术涟漪”比帮助他重新获得诺奖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还要更深。
当时,杨振宁和米尔斯都是博士生。 1954年10月,他们在《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共同创立了这个可以与牛顿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伟大理论:“杨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
杨振宁和米尔斯
我们从化学课本上知道,各种物质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后两种力是基于“陈宁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物理结构。
所以有时候,个人规范和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成正比,就像“虽然宇称在β衰变中不守恒”的理论充满了矛盾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