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双林 朱俊辉
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促进中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正是“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这一标题的含义。
什么是信息素养?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划分,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物理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可见,信息素养不是简单的笔记本操作,也不是时兴的编程训练,而必须上升到意识、思维、创新、责任的层面。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拥有信息素养已经是一个人生存、谋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信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为此,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充分认识提高信息素养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学生课内外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培养”。 创新并加速中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值得深入思考。
1、发展性、创造性是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征
新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以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质为目标,以学科理念组织教学内容,提倡基于项目式教学完成教学活动,注重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内容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突出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是后续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并指出了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改进,指出中学生促进知识的理解,重视中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 所需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编程、大数据与可视化、人工智能、信息系统与社会、物联网相关知识体系。 必修模块主要包括数据结构、人工智能、网络基础等。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性的。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为主体,并随着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更新。 新教材以学科大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新减少了大数据、物联网、信息系统等知识模块,删除了多媒体制作,使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 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重视知识的掌握到重视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适用性。 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凸显了信息技术的适用性特点。 “数字物理学习与创新”被视为中学信息技术四大核心素质之一。 通过“知识与数字物理学习”模块,培养中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意识和能力,比如用思维导图和演示文稿展示内容,以视频的形式进行远程学习,利用电子词典查词组,这些都凸显了信息技术的适用性。
三是思考。 《新标准》明确将估算思维视为信息技术学科思维。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程序设计、大数据与可视化、人工智能模块都突出对中学生估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抽象模型、设计算法、解决问题。
四是全面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屈服于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涉及物理、物理、艺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
第五是等级制度。 任何学科都具有层次性特征,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 教材内容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 选修内容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适性,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补充和完善。 中学生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中学生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差异。
第六是创造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摩尔定律指出,微处理器的速度每 18 个月就会翻一番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问题与思考,新技术也会同时诞生。 信息技术课堂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让中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原理。
2、立足学科特点,切实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立足学科特点,有效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基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结合学科特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质。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看法:
依托教材提升教学内容。 依托教材,立足学科大理念,提升教学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例如,教材第5章《数据处理与可视化》介绍了数据可视化的图标类型,但没有介绍每种图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班主任可以不断补充大数据可视化图表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将估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的学科思维。 估计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的问题解决、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估算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 预估思维包括分析问题、抽象模型、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几个维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信息技术对各行业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预估思维已经成为人类常见的认知策略。 它和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样,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从业者的权利。
注重过程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内容多,而中学生课后基本不预习和备考,基于这一特点,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班主任将评价过程融入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课堂评价的过程。 通过过程评价,及时反馈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状况。 评价结果不仅反馈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为班主任的教学提供参考,进而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掌控课堂节奏。
教学活动展示了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项目式教学,允许中学生以“情景、主题、规划、探究、实施、成就、评价”的项目模式主线进行教学。 培养中学生在信息环境下借助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项目式教学活动的重点不是项目的结果,而是项目实施的过程。 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注重中学生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问题与思考,中学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校会利用信息环境中的数字化工具
学科整合和促进知识转移。 从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和综合特征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强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创设学科融为一体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加深对知识建构的理解。 如判断整数的奇偶学习选择结构、每1秒运动物体的运动速率的学习循环结构等。
【作者为佛山市佛山纪念小学信息技术班主任; 本文为粤港澳大湾区班主任教育与班主任发展评价中心2021年项目《基于学科特点的中学信息技术班主任课堂教学能力标准建立研究》(项目编号:)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