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 操作方法、方法、技巧越来越单调。 强调操作程序的标准化和统一,指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操作评价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 家庭作业已经成为班主任强加给中学生的沉重负担。
新课程的价值观需要发生重大转变。 传统的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方式或工具,追求作业的最终效果。 新课程的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是重建和完善课程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多元化的作业将构成中学生课外和校外(家庭、社交)生活的重要生活时间和空间。
作业已经成为中学生成长的经历,迸发出中学生成长的积极情绪、态度、价值观。 每一次作业都成为中学生成长的增长点。 中学生在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 他们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可见,作业将成为中学生一项有明确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 家庭作业应该成为中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这样,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中学生的负担,而是中学生成长的自觉的生活需要、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从2007年春天开始,我们高中数学全面采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所以我也会按照新课程标准布置作业。 其要求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立足中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体现当代科学成果。 作业的布置是为了促进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提高中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五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平时布置作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数量多。 我觉得“多做总比少做好”、“凡事都做,越多越好”,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作业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这不仅减轻了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会让中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每天晚上都有做不完的作业。
二是缺乏分层。 每个中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 缺乏分层作业,不利于调动全体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各级中学生从自己的起点上有所收获。
三是知识点单一。 中学生明天要学什么,布置的作业都是与明天所学的知识点相关,这与之前的知识是相反的,不利于中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来自于考试的压力,有的是班主任缺乏规划,也可能是班主任自身的惰性。 布置作业时,他们使用现成的教材进行复印。 第二阶段课程改革要求在作业设计中突出“以中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中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到主题中,让作业更加贴近中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事,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面向全体中学生,促进每个人的成功。 作业要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分层设计。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当今世界,班主任如何创新作业设置,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 不仅可以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也可以为中学生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下面我就来说说小学数学作业如何布置和复习。
1.作业布置
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作业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问题与思考,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作业,引导中学生做,开动脑筋,独立探索化学问题。 让中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 同时,他们能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深深感受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 如听写作业:“向家人描述一个简单电路的组成和功能;口述断路的可能原因和漏电的危害。” 这是学习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最基本的知识。 采用向家人讲述的方式,目的是让中学生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 同时也加深了中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温暖。
在家人的指导下打开小电动玩具或小家电,观察电路的连接情况。 2、查出家里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结合电路图符号尽可能分析家用电器的电路情况(可以向家人、同事寻求帮助)。 “布置这些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观察中,在观察中理解知识、拓展知识,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学完《杠杆》后,我让中学生回去观察家里有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杆原理。 中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牙签、扫帚、马桶、水龙头、垃圾桶、剪刀、指甲刀、开瓶器等许多物品。 再比如,读完《光现象》后,我布置了作业《寻找有趣的光现象》。 中学生们从网上找到了《单向镜》、《天空的颜色》、《日全食的成因》、《海市蜃楼的成因》、《红月亮》等资料。 据悉,中学生在学习其他章节时,还收集了车辆中的光学知识和自行车上的热学知识。 新课程将中学生的学习打开到生活、社会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中学生的作业世界更加广阔。
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世界科学教育的大趋势。 新课上完后,我要求中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最愿意探索的问题”,分组工作,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访社区、街道等地,调查、拍照、带着疑问上网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结果,光污染调查组的同事们弄清楚了人造日光和彩色光对人们造成污染的原理; 家庭污染调查组的同事撰写了《家用电器潜在污染调查》; 电器调查组的朋友们写下了《家电如何省电》的调查报告,不少中学生写下了很多奇思妙想和创新的设计方案。 这种作业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学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大课堂理念为基础。 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抱负。 这些作业已经成为中学生的一个生命过程和生活方式。
2、择业自主权
上述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可以说是一些扩展作业。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 为了让中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有的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数量和完成方式,让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让做数学作业成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为了防止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饱”,我们可以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措施。 根据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将中学生分为学习能力弱、学习能力中等和学习能力强三个不同级别的群体。 布置作业时,老师会先做,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难易适度,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根据中学生的水平而定。 设计应该有梯度、目的明确、问题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中学生,中学生的作业布置应因人而异。 布置的作业分为基础题、改进题和拓展题。 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的比例为8:1:1。 让分层的作业激发中学生的挑战精神和竞争精神,让中学生挑战困难的课题,激发中学生不服输的积极性。
第二次,我改变了往年使用教具的方式,建了题库,选了作业。 编辑和设计工作需要材料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问题与思考,材料从哪里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和整理资料。 如今,互联网比较发达,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和抢救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且直接搜救出来的信息可能和你想要的有些出入,所以有必要对那些资料进行整理。 我们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并建立每章知识点的题库。 通常,补充材料中较新的问题通常会及时输入到题库中。 这样的工作其实要花很多时间,但在选择和编辑作业时,只需要从自己的题库中查找和编辑,将身边中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到话题中,让作业更贴近中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事。
根据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每个课时或每个部分都设计了不同级别的作业供中学生自由选择,但指出基础题必须完成,提高题和扩展题可以自由选择。 对于有空余时间的中学生,还可以布置一些研究作业:如通过市场、书刊、网络等进行深入调查。 (注:建议三到四名中学生共同完成这项作业。)这种探究性学习作业是针对这些“永远吃不饱”的中学生,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扩大教学时间和空间。在探究过程中,中学生体验到发现真理的酸甜苦辣和乐趣,学会研究化学学科的方法,使中学生从单一、被动学习转变为合作、主动学习,也使中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知识。技术成果。
传统的家庭作业只是为了准备、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虽然,通过留预习作业,中学生也可以以课本为主要材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参考书和网络为辅助材料,借助身边的工具和实验设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谈论电力之前,中学生被要求抄写家用电器上的标签作为作业。 他们对一些内容不是很理解,所以他们会特别注意课堂上的讲授,并且总是会提出疑问。 又比如,在谈到温度计、开关、电能表等时,我首先让中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相关图片和资料,并打印或复制粘贴在宿舍里。 朋友们进行探索活动,体验幸福快乐的足迹,这是新课程下的一项特色化学作业。
3、知识的系统化和个性化
根据闵行新区高兴小学唐文义老师的思维导图理论,我还尝试让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将本节的数学知识图文并茂系统化、网络化,并尽可能提出新问题。 在备战展示热点科普内容的过程中,每位中学生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让小伙伴们大开眼界。 个性化图表展示了不同级别中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交流活动。
完成某一单元或章节后,布置此类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满足熟悉和巩固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 他们自己整理的知识图谱可能比老师提供的知识图谱更有利于中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作业的类型很多,既有巩固、理解新知识的常规作业,也有扩大中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的探索性、体验式作业。 明天和大家交流的主要是日常作业中的一些做法。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中学生做完作业后如何提高作业复习的有效性:
到现在为止,作业的批阅仅限于班主任单方面的劳动,中学生只能做好作业并接受班主任的批阅。 这与新课程指出中学生参与主体的初衷恰恰相反。 也就是说,班主任要跳出单方面复习的圈子,诱导中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 班主任布置所有作业并批改。 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澄清答案的最好方式,但对于老师来说却需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 但由于常年采用一种复习方式,中学生缺乏新鲜感。 往往班主任仔细批阅的作业发给中学生,中学生连看都不看就“束之高阁”。 为此,班主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这些单一的复习形式,注重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把自己从复杂的作业复习中解放出来。 喜欢:
(1)使用不同的标记符号
中学生不想在作业中出错,所以在复习作业时,可以在正确的问题上打“√”,而在错误的问题上使用不同的标记符号,而不是“×”。 例如下面几种“?”、“~~”、“O”,每个符号都表示作业中的一种错误,中学生看到该符号就知道错误在哪里。 然后进行自检和修正。 中学生改正后,总会被打上勾号。 这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正确、快速地找出错误的原因,提高改正的速度,培养他们的自我纠错能力,而且可以减少错数对中学生的心理刺激,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复习作业“因班而异”
自我批评方法:充分调动中学生的自主性,
分组复习方法:将不同级别的中学生分成小组。 通过小组内的互相检查,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还可以从其他同事的作业中学到新的思想和技能,锻炼自己改错和分析的能力。 进行小组评审时,由谁担任小组长? “轮流治理”的方式比较好。
现场复习方式:新课开学后,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一些课堂练习,采取及时反馈答案和课内复习的方法,由老师进行巡回辅导。
面审方式: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中学生作业的成功与不足,并及时反馈给中学生,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 对于学生化学作业的复习,不仅要关注完成的结果,更要关注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过程。 “面对面批核”为班主任了解中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面对面认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待中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旦发现中学生解题结果不符合标准答案,就要引导中学生表达解题思路,然后做出相关评价。 对于这些虽然错误,但暗含创新思维、不满足常规的解决方案,在强调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和保护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由于我同时教三门化学课,所以我用了三个作业时间来进行调查。 A班采用直接批改,发给中学生批改。 中学生自主纠错自己的错题,改错率达到73%。 为了节省时间,我对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做了统一解释,然后进行了修改。 结果,纠正错误率仍然达到了51%。 另外两个班由于中学生基础较差,采用“面批”的方式。 评审过程中,他们直接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 了解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后,他们对自己的错误问题进行了“标记”,然后要求中学生进行纠正。 结果,经过第一轮修正后,正确率达到了83.1%。 “面对面批核”作业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出错的原因,也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当面批核”的形式受到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喜欢。
亲自批改作业时,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比如班主任可以简单询问中学生班级情况,对这门课是否感兴趣,大家需要老师说些什么。 同时,还可以强调作业中的错误和不好的地方,用鼓励的语言让中学生进步。 这不仅给了中学生再次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也让班主任能够了解中学生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认为作业“当面批核”的方式是提高作业批核“有效性”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和途径。
面对面的作业和与中学生的交流,我感觉很自然,很放松,很融洽,很私密,是一种很有针对性的交流形式。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基础较好的中学生成绩保持稳定或逐步提高,并使基础较差的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还可以促进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中学生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那就是花费的时间太多,而班主任的时间又有限,所以很难经常使用。 对于班上挑剔的学生,我仍然这样做,但如果时间允许,我认为我们应该实施更有效的作业复习方法。 尤其是在当今的识字教育实践中,有很多作业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有的问题本身就带有解释性和研究性。 如果教师和学生各抒己见,那么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相得益彰”。
点评批评方法:有人说:“老师的语言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学生心灵的阳台;像一把火把,可以照亮中学生的未来;及时、恰当地写作业批语,可以传达老师之间的爱,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复习作业的方法,班主任可以交替选择。 除了大幅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外,还可以有效评价作业,让班主任从繁琐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的教研工作。
“师有心,学者受益”。 家庭作业是课程的动态增长延伸。 其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中学生减轻负担、丰富业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提供空间,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步成为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推动中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成为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让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想做、能做的作业,让每个中学生在学习后获得成就感。 2、让部分中学生深入探索,张扬中学生的个性。 3、有利于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 4、让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 5、紧密联系生活,关心社会,与时俱进,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 6、对于做什么作业没有统一要求,班主任可以适当指导作业如何做,完成时不要限制太多。 7、作业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但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8.教师和学生应参与作业完成过程。 9、注重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作业的批改将从静态分离走向动态参与。 新课程中,传统的坐在书桌前提笔复习的单一形式,面对中学生多元化的作业,将显得力不从心,更多地会介入到中学生作业过程中,或者间接参与到中学生作业辅导过程中。 今后,作业评价和批改将不再局限于班主任,而是由班主任、学生、家庭、社区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中学生作业的辅导和评价,关注中学生的成长。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形式和评价方式也将数字化。 尽管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能够将评价变成讨论和交流的对话过程。
作业评价将从注重单纯的知识成果转向关心中学生整体的生命存在和发展。 新课程作业的评价功能将着眼于帮助中学生发现和发挥潜能,认识自己、展示自我,促进中学生人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有分无人”、“对错”的评价将成为过去。 此外,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种评价相结合(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淡化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强调作业对中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新课程鼓励中学生主动探索、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必须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课程论等先进教育技术,以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和构建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学生收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化和处理、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和能力将在中学生作业过程中得到展现。
事实上,作业将成为课程的动态成长延伸。 事实上,这些延伸并不是机械的重复和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进行重建和完善的创造性过程。 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是中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和生活的生命过程。 就班主任的教学而言,是中学生教学的提升过程(而不是加强)。 新课程理论作业必须成为教学和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素,成为中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