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图书打折历史|国际博物馆日 重庆126家博物馆假期免费|“葫芦娃之父”胡金清去世|...
...“图画书界的奥斯卡奖”
前段时间,当第一张“黑洞”清晰照片问世时,全世界都为之惊叹。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百年前就被否定了。 事实上,学界大多数人还不明白什么是“黑洞”。 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手边有一本书,可以直接、清晰地告诉我为什么“黑洞”能够吸引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第一张黑洞照片©️EHT
不久之后,《复仇者联盟4》上映,上述关键剧情都被量子热力学所承包。 借助量子场绑架时空,完成了漫威多年来的剧情主线逻辑。 说这是另一次镇压。 往前看,《流浪月》中的“引力弹弓”和“罗氏极限”这些专业术语你都看懂了吗?
《复仇者联盟4》中的时空旅行
你看,如果你不懂一些科学常识,你就无法愉快地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 明天推荐的文章包括8本前沿科普书籍。 小编相信,读完这些书,你一定会像“学霸”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一样,成功成为同学圈子里的一员。 《奇异博士》。
中国科普:立足土壤强势起步
大约两两年前,笔者注意到国外图书市场上的科普书籍越来越多,有“科普之夏”来临的趋势。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普书籍不再像《时间史》那样总是家喻户晓的“现象级”畅销书,大量优秀的科普译本不断重印。 与此同时,美国刚刚出版的一些科普书籍也很快被翻译出来。 走出国门,比如2016年在国外出版的《基因传记》,2017年出版了600多页的中文译本。这说明国外的科普读物已经与国际市场同步,也送来了向图书市场发出“科普”的明确信号。
2019年,笔者更加惊喜地发现,国外科普图书市场有了新的进展:在继续从美国进口大量优秀科普图书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普图书直接写成中国作者的作品,质量不低。 很受读者欢迎。 这其实是这几年科普图书市场进步的结果,但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诱因呢? 值得读者深思。
科普图书市场的繁荣,其实源于读者的需求。 科普书不是小说,多少有些让读者向往的感觉。 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好奇心和高度的逻辑性,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素质,能够理解数据、公式和规律。 说白了,科普爱好者是有一个门槛的。 所以,近年来科普图书市场的火爆是有原因的。
主要原因自然是外国读者的减少和素养的提高。 这就不得不提到悬疑小说画家刘慈欣。 早在2010年左右,刘慈欣的《三体》刚刚火爆。 小说对当代数学尤其是量子热的奇幻想象,给读者形成了强烈的惊喜。 在这些神奇力量的推动下,读者将开始从好奇心求知,从悬疑到科普,步入科普图书领域。
2019年,改编自刘慈欣另一部作品《流浪月》的剧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一个重要原因是观众会认为这是一部“中国悬疑大片”。 在这种情况下,科普图书市场也在呼唤中国人自己写的优秀科普图书。
虽然,早在六年前,中国作家曹天元撰写的《上帝在掷骰子吗:量子热科学简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就很受欢迎量子物理的书,并且连续六年再版; 作者王杰的另一本中文《时间的形状:相对论简史》(新星出版社,2012)也很受欢迎。 但说白了,这几本书在各种译本中已经显得十分孤独,虽然六年来,本土科普专着的数量还是太少了。 因此,当国外读者的数量和识字率逐渐提高,随着国内悬疑小说和科幻电影达到较高水平,本土科普专着自然会繁荣起来。
上帝玩骰子吗:量子热力学杂记
曹天元/作者
上海联合出版社2013年版
如果说上述原因来自外部,那么症结在于本土科普书籍的自身特点。 作者毕业于英语系,热爱科普阅读。 然而,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这其实是作者自身水平造成的。 然而,翻译作品很难做到既流畅又准确,而且英语的句子结构也与外语完全不同。 事实上,一些科普的外文原文比英文翻译更流畅、更容易理解,但事实上,能够读懂原文的机会总是更少。
当地的科普书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上帝会掷骰子吗》当然不是最好的量子热科普书籍,但它实际上是中国读者最容易接受的。 英语科普写作具有翻译无法比拟的优势。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简史
王杰/作者
上海时报中文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版
据悉,本土科普读物能够更好地回应国外读者的关切和诉求。 例如量子物理的书,德国孩子可能对格林威治天文台感兴趣,但中国孩子可能不感兴趣。 他可能更好奇的是上海建国门附近的清代天文台的科学故事; 聚焦南非大草原,中国读者的第一反应是雾霾和大熊猫。
这也是为什么,在最近的科普书籍引进热潮中,仍然有少数外国作者的科普书籍脱颖而出并杀出重围。 比较引人注目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编着的《一分钟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趣味科普专栏》(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几年前,中国科学院的几位年轻学者在化学研究所的陌陌公众号上,有一个名为“问答”的专栏,深受读者好评。 读者提出的问题从“为什么扶梯里没有手机信号”到“量子通信原理”。 “中国问题”涉及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国外新闻。
《1分钟数学:中科院化学所趣味科普专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研究所/作者
未读 北京联合出版社2019年版
又如清华大学班主任王波的新作《时间的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是作者撰写的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 除了普及有关“时间”的数学之外,本书还从物理、历法、音乐、艺术、文学等角度全面阐述了时间对于人类的意义。 、公商教正语、司马迁、贾宝玉等等,这些在科普翻译中几乎读不下去,但其实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时间的问题”
王波/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而且,这两本国外科普书的质量并不比上面介绍的科普译本低,反而有的更高、更前沿、更有趣。 事实上,即使在翻译作品中,我们也能找到亚洲作者的身影,比如《想到95%的问题都留给了人类,我就放心了》(上海联合出版公司,2018),就采用了动画与动画的结合文字解释了空间、时间、维度和光速的原理,两位作者之一是亚洲人。
“当我想到95%的问题都留给人类时,我就释然了”
[危地马拉] Jorge Chen/[美国] /
苟丽君/张晓佳/郝晓楠/译
未读 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年版
然而,当地科普的繁荣之路才刚刚开始。 与纷繁复杂的翻译作品相比,本土科普在类别上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 从文体上来说,由于中国缺乏博物学的传统,科普书籍的人文积淀也有待提高。
科普翻译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所有自然科学都可以在科普翻译中找到,甚至社会科学翻译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日本社会学家玛吉·克尔新译的《尖叫:焦虑的刺激》。 《压力、创伤、反思与益处》(浙江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18)是一部独特的社会科学专着,作者探讨了“恐惧”这一社会现象的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学原因,非常有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定的人文精神。
尖叫:刺激、创伤、反思和焦虑的好处
[美国]玛吉·克尔/作者
张欣桐/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汉唐阳光2018版
用科普的方式展现人文精神,比较典型的是日本作家艾米·里奇的《世间万物:与动物、星星和动物的邂逅》(成都大学出版社,2019)。 这本书可以归为一本科普书,但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独特的主题。 它用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意境、贵族的趣味来科普科学,并配上19世纪博物学风格的精美插图。 很有趣,比如熊猫吃了多少等等。 为此,读者在获得科普利益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美的享受,所唤起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科学,而是对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崇高兴趣的追求。
世间万物:与动物、星星与动物的邂逅
[美国]艾米·里奇/作者
徐楠/译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9年版
与之类似的还有马特·西蒙的《疯狂进化》(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它可以提出一个生物学上的小问题——动物和鸟类如何在残酷的条件下生存? 通过竞争不断发展——写惊悚小说和惊悚小说的快感是惊人的。
《疯狂进化》
[美国] 马特·西蒙 / 作者
吴猛/译
未读 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年版
科学技术是世界的公共工具,科普图书市场的繁荣,无论是翻译还是本土专着,只要能促进科普发展,就是好事。 科普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开放、比较、借鉴,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 本土科普图书在读者需求、作者发现、传播渠道、母语科普等方面已经“万事俱备”。 我们期待本土科普书籍能走得更远。
文学期刊2018年合订本已上线
如果你不想错过我们每天推送的资讯,
公众号可设为星星,
一样非常关心。
文学点亮生活
公众号:
网站:
帖子:3-22
扫描右侧进入网上商店
文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