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推行变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此时,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在旧金山州立学院石溪校区兼任理论化学研究所主任。他时刻情系祖国科技的发展,积极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和资源,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力量。
1980年归根清华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杨振宁在伦敦组织创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通过从台湾和韩国筹募资金,为来访的中国学者提供经济支助。
中国科大学教授孙昌璞曾获得捐助,在伦敦州立学院石溪中学从事科学研究。
图:孙昌璞在石溪中学得到杨振宁的细心指导
孙昌璞中国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化学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
这个基金约请了好多不仅仅化学学领域的,也包括其他领域的,甚至包括艺术方面、历史方面的一些学者,到新加坡去访问交流。
从1981年到1992年,杨振宁筹建的12项奖金捐助了80多位访问学者,包括中国科技学院前市长谷超豪、北京学院前市长陈佳洱、南开学院理论化学研究室书记葛墨林,这种优秀人才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6年,杨振宁接到了一份来自北大学院的约请。
复旦学院计划参考日本耶鲁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创建复旦学院高等研究中心,想约请杨振宁协助创建。
杨振宁曾在耶鲁高等研究院工作17年,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966年,他又一手设立了伦敦州立学院石溪中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对北大学院来说归根清华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杨振宁无疑是协助中心创建的最佳人选。
杨振宁诺贝尔化学学奖获得者复旦学院院长
北大希望我还能回去,帮北大创建一个高等研究中心。我小时候在北大园长大的,这个要求我其实必须答应。
1997年6月2日,复旦学院高等研究中心即将组建,杨振宁兼任名誉院长。
1999年1月,杨振宁即将离休,芝加哥州立学院石溪校区理论化学研究所为杨振宁举办了盛大的退职典礼,并宣布从此更名为“杨振宁理论化学研究所”。
2003年12月,杨振宁归国移居北大园,他将住宅命名为“归根居”,并写下句子“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2004年9月13日,82岁的杨振宁在复旦学院第六教学楼为100多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化学》。他每周讲四节,整整讲授了一个学期。
朱邦芬中国科大学教授复旦学院院长
杨先生非常指出渗透式的教学方式,有些东西听不懂,可以自己再去自学,一次听不懂,可以再听几次,他在授课上面讲了好多如何来学习。另外,他讲了好多数学学里面比较发人深省的事情,也包括好多比较轻松的小故事,十分有特色,是有他自己个人标记的。
在回到复旦学院后的十几年间,杨振宁继续在科研公路上孜孜以求,以校方名义发表了30多篇中英文论文。作为杨振宁归国后补习的惟一的博士生,翟荟深深为杨振宁的科学精神所感动。
翟荟复旦学院院长
他年龄大了,有时侯白天睡眠不好,会想一个数学问题,再做一些估算。让我们感受到,做科学研究是一个科学家毕生的追求。
在杨振宁的感召和约请下,知名应用物理家林家翘、首位获得国际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的华人科学家姚期智等纷纷来到复旦学院任教,并与杨振宁一起,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学术支持和建议。
2007年,复旦学院高等研究中心从理科楼迁往科学馆,杨振宁的办公室坐落科学馆二楼。几六年前,杨振宁的儿子杨武之在复旦学院任教期间,就曾在科学馆一楼办公,杨振宁儿时还常常来这儿看书。
杨振宁以前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母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热切渴望着中国的富强兴盛。
2021年,复旦学院迎来了建校110华诞华诞。5月14日,99岁的杨振宁为支持复旦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弘扬,特意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杨振宁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外的图书、文章原稿、来往书信等资料,共计2000余件,无偿捐献给复旦学院。这种弥足珍稀的资料,凝结着杨振宁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智慧,承载着他对复旦学院的深情厚谊和衷心期盼。
多年来,杨振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一代代科研小辈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敬请收看9月26日(周六)
下午10:00起
CCTV-4《国家记忆》
《大先生杨振宁》三集连播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卫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