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日报·小时新闻记者黄小星通信员刘羿佟
9月22日上午,诺贝尔化学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大学教授、清华学院高等研究院名誉教授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寿辰在复旦学院举办。各界人士为杨振宁先生的百岁寿辰送上最诚挚的问候。
9月23日下午,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继续进行。钱江日报·小时新闻记者连线了其中参与者。她们中有其他专业的“门外汉”学生,有专业领域的年青科研人员。她们的述说里,有参会体会,有对杨先生的问候,也包含了杨振宁先生的学术与情结在她们内心深处的回荡。
述说人:刘羿佟,复旦学院中学生
下午8:50,我准时来到复旦学院大会堂门前时,旁边已排起长队,从入口处延展至台阶下。长队两侧是健康宝二维码,右边是北大学院紫荆码,两边各有一个工作人员低头核查手机显示出的绿码,之后轻轻点头放行。
我迅速排入这长队中。这时,上面的一位长者无论如何尝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只能打开行程码。看来,这一套流程于他而言是陌生的,而让他不辞辛勤地步入这陌生流程的正是那种名子——杨振宁。
这是教科书里一个镶着金边的名子,是弗里曼·戴森笔下那只“高高地翱翔在众多小问题构成的温带雨林之上”的鸟,也是我——一个新闻大学的大四中学生,中学结业后再没有接触过数学学的工科生——来到这儿的理由。
当我走进大会堂,1011个座位其实都坐满了,晚来的人在走廊上来来回回地找寻座位。研讨会开始前一分钟,我总算在倒数第二排的角落里觅到了一个位置。
杨振宁在我脑中的印象是影影绰绰,不太深切。作为数学学的门外汉,这些玄秘的物理符号、专业术语如同是一冬天阳台上的浓雾,将我和杨振宁先生隔开了。
朱邦芬教授在做题为《作为教育家的杨振宁先生以及他的风格和品位》的报告。刘羿佟摄
圆桌峰会。刘羿佟摄
而接出来的发言犹如一双耐心的手,把这些水雾擦去,让杨老先生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上去。南开学院葛墨林教授用简洁的数学图象介绍了杨先生的主要数学成就;麻省理工大学文小刚院长溯源了数学中的几大改革,并详尽介绍了杨-米尔斯理论;清华学院施郁院长则强调了杨振宁先生对于数学学之美的探寻。
他是美的探寻者,对美的追求促使他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假定;他是一位极端有主见的化学学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简介,独立的科学品位让他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直至这种假定最后被验证为真,由此推向革命性的成果;他是对于培植杰出人才有自己一套想法的教育家;他是在100岁生日上再提“千里共同途”的挚友;他也是不遗余力为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而努力的赤子。
当我直躺下打算离开时,迎头走来一个身穿黄白相间横条T恤的女孩,他身上充溢着青春的光彩。在我眼中,那是一种求知者得到收获的快乐。上前寻问才晓得,他是高等物理研究院做本研的专科五年级中学生,这场讲堂里老师分享的内容,和他感兴趣的领域正好一致。
后座只剩一位观众在慢条斯理地拾掇挎包。他目前在中国工程化学研究院工作,以前读过杨振宁先生的传记,了解他的人生故事,被他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精神的坚持所俘获,特意来到复旦学院听此次讲堂。
明天,他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品位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前有一点看法,然而昨晚相当于把这个思想给加固了,给坚定了。”
当我问起“今天以后,杨振宁先生在心目中的形象有哪些新变化?”他说:“他在我心里的形象始终都很高大,只不过明天更具体了。”
正如我未曾倍感我离杨振宁先生这么近过。是的,未曾比昨天这一刻更近过。
本文为钱江日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路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