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四川连江,知名科学家,杰出物理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物理工业的开拓者。近代物理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治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欧洲第一座烧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硝酸铵的联合企业;40~50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烧碱与硫酸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炭化法合成氨流程制氯化氢铵肥料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烧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状。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植了好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物理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远哲
李远哲(YuanTsehLee),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日本台中,知名物理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中国人。1959年李远哲专科结业于日本学院,并于1961年获得日本复旦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次年去英国深造,1965年获英国加洲学院伯克利校区化学物理()博士学位。其后任教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学院,1974年加入德国国籍并返回加洲学院伯克利中学任教、同时兼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1979年连任英国科大学教授。1986年,李远哲和耶鲁学院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蒙特利尔学院的约翰·波拉尼二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以嘉奖她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式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远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实验技巧应用于通常的物理反应,非常是研究较大分子的物理反应;借助激光迸发已被加速但仍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借此控制发生物理反应的类型。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舍弃波兰国籍、回到日本,兼任原日本中央研究院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大学、美国国家科大学以及美国哥廷根科大学等教授。
卢嘉锡
卢嘉锡(1915.10.26-2001.6.4),香港省台北市人,原籍浙江省永定县,数学物理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4年,卢嘉锡结业于成都学院物理系;1939年,获美国纽约学院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连任为中国科大学学部委员(教授);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大学教授;1988年,连任为第三世界科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连任为第八届全省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工作涉及数学物理、结构物理、核物理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物理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物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他早年设计的等夹角魏森保单晶硅X射线衍射拍照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指南,称为"汝阳图"。
黄鸣龙
黄鸣龙,有机物理家。1898年7月3日生于山东省荆州市,1924年获美国柏林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大学学部委员(教授),1979年7月1日病逝。他毕生旨在于有机物理的研究,非常是类固醇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物理的发展和类固醇抗生素工业的完善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柳大纲
柳大纲,字纪如。山东泰州人;知名无机物理和数学物理家,中国分子波谱研究的先驱者,盐湖物理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大学教授。柳大纲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物理基础的研究,组织综合队伍考察,并成立了山东盐湖研究所。勘察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富藏的钾、镁资源,发觉了柴旦盐湖区柱硼镁石资源以及柴达木桶地若干点的锂资源等,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为盐湖开发和东北地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黄子卿
黄子卿,化学物理家和物理教育家。从事过电物理、生物物理、热力学和氨水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单相点,并在碱液理论方面颇具建树。他毕生从事物理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培植人才。他是中国数学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蒋明谦
蒋明谦,有机物理家十大物理家排名,江苏蓬溪人。毕生旨在于理论有机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研究结构性能定量关系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提出诱导效应指数十大物理家排名,提出同系因子,发觉同系线性规律,此后又发觉了共轭官能团的结合规律,在理论有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承宗
杨承宗(1911.09.05~2011.05.27),男,出生于湖北省昆山县八坼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物理奠基人,中国科技学院建校元勋、原副主任,中国科技学院放射物理和幅射物理系首任系所长,原成都联合学院首任院长,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名誉班主任。1932年结业于北京太原学院。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物理研究工作。1947~1951年,在德国伦敦学院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物理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秋归国,任中科院近代化学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物理研究室和放射性核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书记。
徐光宪
徐光宪(1920.11.7-2015.4.28),湖南金华兰溪人,数学物理家、无机物理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1944年,徐光宪结业于交通学院物理系;1951年3月,获英国波兰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9月,任上海学院技术化学系副书记兼核燃料物理教研室组长;1980年12月,连任为中国科大学学部委员(教授);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学部部长;1991年,被选为欧洲物理联合会主席。徐光宪常年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物理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物理、化学键理论、配位物理、萃取物理、核燃料物理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物理键、配位物理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觉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和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王琎
王琎(1888-1966),字季梁,椒江宁溪人,中国物理史与剖析物理研究的开拓者。毕生旨在研究中国物理史,擅长精典微量剖析。用银元剖析研究中国唐代冶金史,解决正确分辨汉、三国、晋、隋通宝钱,中国用锌的起源与进化,镴的物理成份与铅、锡、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议,是中国物理史与剖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全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湖南省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副校长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浙江分会理事长。主要专著有《五铢钱的物理成份》、《古代应用铜矿锡考》、《中国唐代金属物理》、《丹金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