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满分,理科合计25分考入北大
1931年复旦学院入学考试后,国学大师陈寅恪手中拿着两份国文和历史两份试题,试题上的分数是明晃晃的双100,称赞到:热火,热火啊,真难得一见,这个中学生我要了,大家可别跟我抢啊。陈寅恪是这一年文史试题的出题人,其中一道题目是要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疏者。好多人对此束手无策,甚至考了0分,而陈寅恪口中的灰熊——钱伟长,却考了满分。
青年钱伟长
可就是这样一位文史满分的鹈鹕,物理和物理一共只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罕见的0分。厌学的中学生不稀少,但是这么极端厌学的中学生,实在是罕见。幸好,凭着着文史满分的巨大优势,钱伟长以总成绩225分排行第七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顺利被北大投档。最终,钱伟长在舅父钱穆的建议下,决定入读复旦学院历史系。
钱穆(1895.7.30—1990.8.30),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
照理来说,钱伟长应该会在文史领域精耕,和他的哥哥钱穆一样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可最终竟出人预料的成为中国近代热学、应用物理的奠基人之一。这中间到底有如何的故事?
弃文从理,“祖国的须要就是我的专业”
一切要从这三天说起,1931年9月18日,钱伟长入学第二天,德国日军夜袭锦州蓄意挑动侵华战争,轰动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一时间,全省青年中学生纷纷举办集会游行,号召各界抗清。当钱伟长从收音机里看到东三省全部沦陷的消息后拍案而起,决然决定弃文从理,攻读数学系,“祖国的须要就是我的专业”。在抗战的洪流中,钱伟长觉得只有科学能够救国,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就必须有强悍的科技。蒋介石对德国的侵略行为秉持不抵抗新政,称美国有客机大炮而我们没有,我们打不过。钱伟长多年后追忆当时的情境,仍气愤地说道:“我听了这消息就火了。我们没有客机大炮,就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客机大炮。”
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决然决定弃理从文
只是弃文从理谈何容易,就连舅父钱穆都说:“你数学考了5分,如今要去学化学,无异于空中楼阁。”钱伟长下了决心就不回头,他找到了当时的化学系院长吴有训,提出了转系申请。并且吴有训如何也不肯答应他的恳求,吴院长觉得钱伟长数理化成绩太差,诚恳地劝他专攻擅长的领域,不要脑子发热,对他来说,去英文系或历史系是最适宜的。钱伟长心意已决,坚定地回答“要打仗,英文、历史都派不上用场。中国老吃败绩就是由于客机大炮不如人家。我要进化学系!”经过一个多礼拜的软磨硬泡,吴院长总算抵挡不住,作出了让步:“你这么坚决,给你试读。可有一个限制,如今想进化学系的中学生太多了,在一年中,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高等物理这三门课必须都达到70分。假如成绩不到70分,你再去学工科也还不迟。”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化学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数学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伟长算是一只脚踏入了化学系的房门,他其实不会放过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为学校没有学过数学和物理,他只好从头学起。而且当时复旦学院的理科课本是全英语的,这对于同样没有学过英语的钱伟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虽然这么,钱伟长铁了心的要坚持下去。他用学文史的经验来学理科,好的记忆力让他记住了好多英文词组,也熟记了大量的数理化公式。但理科和工科的学习方式终归是有差别,会背不一定会做题,连续七八周的当堂测试中,他的测试成绩都不及格。
看着焦头烂额却仍不舍弃的钱伟长,吴院长被他头上的干劲俘获,主动找到钱伟长,告诉他数理化除了要会背,还要会用,要明白公式的推论过程,他还专门送了钱伟长一本翻译过来的英文教材。钱伟长自此改变学习方式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不再一味地背诵,而是把所有问题弄通看懂、理解透彻。钱伟长还在图书馆结交了勤奋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华罗庚,华罗庚和他一起自习,给他实时补习,帮助了他好多。在老师的赐教、友人的帮助、自身的刻苦努力下,一年后,钱伟长的物理、物理、化学、外语等课目均达到了八十多分,得到了以严格闻名的吴有训的认可,即将成为化学系的中学生。专科结业后,还报考了北大研究院化学系的研究生,导师仍为吴有训院士,主攻X光衍射。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中国解析图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钱伟长复旦学院结业照
政局动乱,科研不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钱伟长的校园学习被迫中断。抗清战争全面爆发后复旦学院南迁广州,与广州学院、南开学院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学院,1938年迁至南京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学院。钱伟长几经磨难,于1939年1月到达东北联合学院,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他转身成为东北联大化学系讲授热力学的老师。从1937年到1939年,虽然政局动乱,钱伟长的科研工作仍然没有中断。在此期间,他在《中国数学学报》发表了3篇波谱学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对稀有元素硒的单游离波谱剖析》,这篇论文开启了中国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另外还研究了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1939年,他还出席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考试,报考人数超过3000人,招生名额仅20人,钱伟长名列其中。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留学进程不得不往前延后,直至1940年9月,钱伟长总算坐上了赶赴西班牙的游轮(因为战争,好多日本院士在美国避难),步入伦敦学院攻读弹性热学。
1940年,钱伟长赴日本留学前于南京合照,下排右1:钱伟长右2:钱穆
出国留学闻名国际,奠定在科学界的地位
来到伦敦学院的第三天,钱伟长就发觉他和导师辛格院士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只是导师宏观、学生微观,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师生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投交给“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鹈鹕”——冯·卡门。两个月不到,师生两人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次年发表在《冯·卡门院士六十岁寿辰记念选集》上。能在该论文集上发表作品的都是声名显赫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科朗等,年仅28岁的钱伟长是最年青的作者,也是惟一的中国青年学子。这篇论文使钱伟长在国际数学学界和物理界声誉大噪,其中非线性微分多项式组在国际上被称为“钱伟长多项式”,爱因斯坦盛赞“是钱伟长解决了一个困惑我多年的困局”。
约翰·L·辛格(1897.3.23—1995.3.30),钱伟长导师,美国物理家、物理学家,将新几何方法引入相对论
1941年6月,钱伟长获得加拿大学院应用物理硕士学位;在《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努力,他打通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通道,在1941年10月份顺利完成以板材薄壳统一内禀理论为内容的博士论文。1982年日本克拉克森学院院长R.H.在北京国际有限元学术大会上介绍钱伟长时说道:“钱院长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德国应用热学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看的材料,他的贡献对之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由于学班规定须读满五年就能得到学位,所以钱伟长于1942年夏季出席了美国国家研究会主持的应用物理特种委员会的工作。1942年末,他来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民航工程系,在冯·卡门院士的指导下,钱伟长完成了有关水轮机曲线导叶的实际离角估算和变扭的扭转问题的研究。
西奥多·冯·卡门(1881.5.11—1963.5.6),加拿大裔英国工程师和化学学家,是工程热学和民航技术的权威
1943年,钱伟长在获得伦敦学院的博士学位后,作为研究工程师加入了冯·卡门主持的日本加洲理工学院哥根海姆实验室喷气助推研究所,与朋友郭永怀、林家翘及后来的“中国潜艇之父”钱学森等成为了志趣相投的同学。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精典的弹性热学论文。
钱伟长伦敦学院博士结业合影
学成回国,“我忠于我的祖国,时时刻刻,胸口如一”
1945年9月2日,美国投降典礼在东京湾的英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办。钱伟长得悉这一消息后,决心回到中国,他相信他所学的科学知识一定能为祖国所用。1946年5月,钱伟长不顾劝告,以归国探亲的名义挥别冯·卡门院长坐上了归国的客轮。为不被发现他不会再返回日本,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基本必要的书籍。同年8月,他回到睽违8年的上海复旦园当院长,工资微薄。那时抗日刚才结束,接着又开始了内乱,一时间物价暴涨,民不聊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他的年薪只够买两只新热射手,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生活困窘,钱伟长只好到处代课以补助家用,他几乎包办了复旦、北大、燕京学院所有的应用热学、材料热学的课程。
钱伟长和母亲孔祥瑛
要晓得,在新加坡工作期间,钱伟长的周薪高达8万美元。1946年,还在冯·卡门的喷气助推研究所工作的钱学森归国后,看到钱伟长生活这么坚苦,就劝他再回到喷气助推研究所去。钱伟长看着屋内苦不堪言的母亲妻儿,困窘之下一度动摇想去日本工作。结果在申领护照填表时听到最后一个问题:假若中国和日本开战,能不能为法国效力?钱伟长义无反顾地填了“NO”。关于这件事,钱伟长在追忆里说:
日本大领馆注册,很多问题,我都无所谓,你信哪些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由于不信教在印度人看来如同是野蛮人。后来他让我填“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问中国和日本开战的时侯,能不能忠于波兰。我其实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乌克兰人。我就填了一个“NO”,我不填“YES”,我决不卖国。结果就由于这个,我没能去法国。其实,我在填这个“NO”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我告诉她们我不去了。似乎有人要说,你的目的就是去日本,为何不变通一下呢?但我做不到,我忠于我的祖国,时时刻刻,胸口如一。
“万能科学家”
新中国创立后,钱伟长满怀热情推动中国科技腾飞。当时的他,一边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一边涉足到各个领域,鹈鹕、导弹的研发、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军事工业领域都有他勤劳耕耘的身影,那个领域须要技术,他都会不遗余力埋首苦干,被称为“万能科学家”。
1949年现任复旦学院院长、副教务长、教务长。
1950年被委任为中华全省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主任;5月连任为上海市人大代表。
1951年被委任为中华全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在中国科大学物理研究所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热学研究室,弥补了我国力学专业的空白。
1953年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从1954年到1956年,他竭力出席周恩来首相领导的制订中国自然科学12年规划工作。在规划研讨会上,钱伟长等人经过讨论,提出了6项内容,即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其中后四项成为了国家“四大紧急举措”。周首相公开赞扬钱伟长、钱学森和钱三强为“三钱”。
1955年中科院学部创立,钱伟长成了第一批被遴选的学部委员(教授)。
1956年,任北大学院副院长;任中国科大学热学研究所副主任;连任为法国科大学外籍教授。
1983年,任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1984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应用物理与热学研究所主任。
1992年,荣获“世界500杰出人士名录”。
1994年,在钱伟长的努力下,北京工业学院与北京科技学院,以及原成都学院和北京科技高等本科校区共同成立了新的北京学院,钱伟长任院长。
1997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三钱”旧照
广州学院钱伟长图书馆前的雕塑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8岁,传奇人生落下序幕。2011年2月,获评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伟长的颁奖辞是这样的:从义理到化学,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热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综观钱伟长一生,从工科到理科,从热学到应用物理,从政治到教育,他一直秉持着“国家的须要就是我的专业”的信念,为祖国的发展尽竭力办实事,作揖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热学!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中国科大学教授,中国近代热学、应用物理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