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分析和解决二力平衡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细线、三角架、小车、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演示小车受力不运动,提出问题: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引出二力平衡状态。
2. 引导学生说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二力平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两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否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叫二力平衡。
3. 实验探究:怎样的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实验中为什么要挂两个钩码,为什么要让小车在同一条直线上?此实验中为什么要使小车保持直线运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4. 举例说明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练习题。
6. 小结本节课内容。
三、巩固练习
1. 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条件中哪个条件缺一不可?为什么?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两个力作用。( )
(2)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就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3)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就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4)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不受力时也可能会发生形变。( )
(5)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
(6)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才可能改变。( )
(7)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受不平衡力的作用。( )
(8)物体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
(9)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其重力也一定改变。( )
(10)物体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时,其重力势能也一定改变。( )
(11)静止的物体不一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
(12)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
(13)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
(14)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
(15)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
(16)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17)重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
(18)重力和合力一定相等。( )
(19)合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零。( )
(20)合力的大小可能大于或小于物体的重力。( )
四、作业:课本第7页想想做做第3题。
五、板书设计: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教案例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 使学生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作用的方法。
3. 使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吊起两个质量相同的钩码,使两个钩码保持静止状态。这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
二、进行新课:
1. 什么叫平衡力?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的两种状态叫二力平衡。(板书)
2. 二力平衡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二力平衡必须发生在同一个物体上,这是二力平衡的前提。因为只有“同一个”物体上,两个力才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反之,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一对力,不是平衡力。如:黑板擦静止在桌面上,它受到重力与支持力,它们是平衡力;而黑板擦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的存在,因为黑板擦与桌面之间既没有发生相对滑动,也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故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不是平衡力。(分析时,可引导学生回忆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情况)
(2)二力平衡必须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为只有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才可能是受到的一对平衡力。当然,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应为零。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上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属于平衡力。
3.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2)推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没推动时,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
(3)放在桌子上的静止的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
(4)放在桌子上的静止的书本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三、小结: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课本第4页的讨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