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十个物理公式有:
1. 速度=路程÷时间,S=Vt;
2. 密度=质量÷体积,ρ=m/V;
3. 重力=拉力÷支持力,F=G或F=kx;
4.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5. 功=力×距离,W=F·s;
6. 功率=功÷时间,P=W/t;
7. 欧姆定律,I=U/R;
8. 焦耳定律,Q=I²Rt;
9. 串联电路的特点,I=I1=I2;
10. 并联电路的特点,U=U1+U2;
11. 串联分压,U1:U2=R1:R2;
12. 并联分流,I1:I2=R2:R1;
13. 电功公式,W=UIt、W=I²Rt、W=U²/Rt、W=(P实)t;
14. 电功率公式,P=UI、P=I²R、P=U²/R、W=(P实)t、P=n/tW、P=Q/t、P=U²/P(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15.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用公式F=μF(N)计算。μ是动摩擦因数,其数值与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μ值与接触面积无关,与正压力有关。μ值与接触面的湿度有关。在气体或蒸汽中工作时,μ值可能为零或接近零。在液体中μ值可能大于气体中的μ值。在液体中μ值与温度有关。在极低温度下固体表面可能变得光滑,μ值可能增大。在极高温下固体表面可能发生氧化或腐蚀,μ值可能减小。在极高压下固体表面可能发生塑性变形或被粘着,μ值可能增大。因此μ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 \times 10^{8}m/s$。光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光从空气射向介质时也要发生折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和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在特殊情况下,如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光的折射现象和反射一样都遵守光的可逆性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光在不同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全反射。全反射的条件:①光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必须大于或等于临界角(临界角是折射光线与界面垂直的直线和法线的夹角)。临界角与介质的性质有关;③当光从玻璃中射向空气时,其临界角约为48°。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临界角约为45°。当光线从玻璃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临界角为90°。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不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此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法线和界面重合,入射角和折射角均为零度。此时光路清晰可见且易于掌握。;
17. 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调越高)。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金属中传播更快),液体次之,气体最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过滤掉
实验目的:通过过滤法去除水中的杂质。
实验器材:
1. 烧杯:用于盛放水。
2. 滤纸:用于过滤器上,防止杂质进入滤液中。
3. 漏斗:用于放置滤纸,以便于过滤。
4. 玻璃棒:用于搅拌和引流。
5. 不溶性颗粒物质(如砂子、泥土等):用于模拟要过滤的杂质。
6. 水:用于模拟要处理的液体。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2. 将滤纸折叠成漏斗形状,轻轻放置在烧杯上。
3. 将不溶性颗粒物质放入滤纸中。
4. 慢慢地将滤纸中的杂质用玻璃棒引流到另一个容器中,留下滤液。
5. 实验完成后,可以观察到滤液变得清澈,而杂质被留在滤纸上。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过滤法去除水中的杂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滤液变得清澈透明,而留在滤纸上的杂质颗粒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实验结论:过滤法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去除不溶性固体物质,如砂子、泥土等杂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加了解了过滤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